心理steven
2011-08-12 12:35:13
怎麼了
被冠以「承載了70後80後兩代人集體回憶」的動畫片改編電影《藍精靈》終於在8月10日正式在內地公映了。儘管和上週的《哈利·波特7(下)》一樣主打的是「情懷牌」,但《藍精靈》卻不幸沒能掌握取悅媒體的路子,從而不幸淪為了某些媒體和影評人自我滿足的犧牲品。為什麼要這麼說?上網搜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罵《藍精靈》「劇情弱智、毫無靈魂、玷污童年記憶」幾乎已經成了主流論調,更可笑的是,很多媒體和影評人為了顯示自己見多識廣,集體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藍精靈的八卦上,什麼「藍精靈象徵著共產主義」、「藍爸爸是馬克思的化身」、「藍精靈帶有歧視女性的男權主義色彩」等等等等……如果說《紅樓夢》讓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那麼《藍精靈》則讓內地的電影評論家們集體看見了百度百科,很多媒體和影評人對這些百度來的藍精靈段子津津樂道,不但不嫌費勁的反覆念叨,還稱「藍精靈背後的故事要比《藍精靈》電影精彩的多!」,面對這樣的大場面,我想是時候來為《藍精靈》說上一句公道話了。
事實上縱然《藍精靈》並沒有什麼驚人的造詣,但絕對保持了好萊塢動畫片的製作水準,無論是對藍精靈由2D轉3D的重新設計,還是簡單歡樂、寓教於樂的劇情,抑或是藍精靈的配音和真人演員的陣容,都擁有著好萊塢高質量動畫片的水準。打個比方的話,可以說《藍精靈》在劇情上是動畫版的《小鬼當家》,製作上是mini版的《阿凡達》,「賣萌」與「犯賤」的程度上則堪稱美國版《喜羊羊與灰太狼》。總而言之,《藍精靈》絕對是一部適閤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去看動畫片,因為它不僅能讓孩子看的開心,還能免除掉家長陪孩子看《賽爾號》時產生的苦悶。
儘管被媒體指責是「看了開頭就猜得到結局」的低幼動畫,但事實上《藍精靈》不僅保持了好萊塢動畫中共有的精彩動作場面,還充滿著生動可愛的小細節。「三個蘋果」高的藍精靈們不慎通過神秘隧道穿越到了紐約市,又陰差陽錯的寄居在了一對年輕夫婦的家中。這些機靈的大眼睛小傢伙,與人類擦出了火花,先是藍精靈笨笨通過不斷「賣萌」博取了女主角的喜愛,繼而又和男主角一起演出了一場搖滾版「藍精靈」之歌;藍妹妹也在搖滾大妞凱蒂·派瑞的配音下擺脫了柔弱無骨的小模樣,出落成了一個敢於和阿茲貓鬥智鬥勇的辣妹;藍爸爸帶領著流落紐約的藍精靈們沒頭沒腦的在眾多富有代表性的場景間跑來跑去,時代廣場的大蘋果、中央公園的魔法泉,連計程車上的廣告都是百老匯著名的「藍人表演」;藍妹妹對著商場裡芭比娃娃的裙子大呼小叫;什麼都煩的厭厭則意外愛上了M&M 巧克力豆的大玩偶,躺在玩偶懷裡說什麼都不肯走;勇勇第一次在大螢幕上展示了藍精靈帽子的「降落傘」功能;知識淵博的聰聰面對google的強大搜索功能也瞠目結舌。更有趣的是,在影片的結尾,藍精靈們通過努力回到了蘑菇村,他們把在紐約的所見所聞都應用到了對蘑菇村的建設上去,聰聰設計了「摩天蘑菇樓」,笨笨、勇勇和厭厭組了個搖滾樂隊天天演出,巧手的藍精靈給厭厭縫了一個M&M 玩偶,有一天他坐著馬車和玩偶結婚了,而藍妹妹雖然依然只有一條裙子,但蘑菇村村口模仿自由女神像建起的「自由藍妹妹」已經足夠滿足她的虛榮心了。
在賣萌犯賤追逐打鬧的同時,《藍精靈》也像所有美國家庭喜劇一樣,有著撫慰孩子心靈,輔導孩子成長的深遠意義。影片中,總是摔跤,什麼都做不好的笨笨有著一顆渴望被重視的心,然而藍爸爸每次都將他留在家裡看家,表面上他已經習慣這樣的狀態,但內心的自卑感卻越來越深,直到他在紐約學會了打架子鼓,直到他無意幫男主角發出了那封「藍月亮」的廣告郵件,直到與格格巫的大決戰中,他飛身抓住了魔法棒,這一次他沒有摔倒,而是成了全體藍精靈中的大英雄。這樣的情節,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是孩子們最好的勵志故事,它像個貼心的好朋友一般,安慰著孩子心中很難被家長察覺到的地方。同時,《藍精靈》也給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上了一課,影片中為工作忙的焦頭爛額的男主角,在藍爸爸的開導下終於成長為了一個願意承擔家庭責任的真正的父親,而藍妹妹一句再簡單不過的「大房子只會讓你們離的更遠」,也是為了告訴現在的年輕人,生活中家庭和愛情永遠比物質更重要。
面對如此種種精心安排的趣味細節和用心良苦的教育意義,還有技術團隊挖空心思為藍精靈們打造的「萌」態,我覺得《藍精靈》在面對那些張牙舞爪的指責時完全有實力理直氣壯的反問一句:「劇情幼稚又怎麼了?」。事實上,「劇情幼稚」的《藍精靈》恰恰影射出了好萊塢電影與中國電影除了在技術水平與行業成熟度上有著很大差距之外,在意識形態上更存在著的巨大的鴻溝。我們或許可以瞧不起好萊塢批量生產毫無個性的三俗家庭喜劇,但不得不承認,每一部批量生產的家庭片都擁有的那個獨一無二的、簡單又深刻的、毫無說教意味卻能讓人反思的人生道理,確實讓中國電影望塵莫及。我們的電影人就像我們的媒體和影評人一般,常常陷入某種充滿小資產階級情懷的自high之中,卻無法跳到意識的怪圈之外,無法以更宏觀的視角,去更簡單的審視人生。這種狹隘的意識形態,不僅僅造就了「《藍精靈》是爛片」的悲劇,更造就了「中國需要文藝片」和「中國導演要掌握剪輯權」的悲劇。(文/宋小卡)
來自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