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

地球之盐/萨尔加多的凝视(台)/大地之盐

8.4 / 16,244人    110分鐘

導演: Juliano Ribeiro Salgado 文溫德斯
編劇: 文溫德斯 Juliano Ribeiro Salgado
演員: 塞巴斯提安 · 薩爾加多 文溫德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小農

2015-05-03 22:22:44

《地球之鹽》說給生命的情話


 【人在紐約】的街頭採訪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小女孩說:「每個人都問我長大後想做什麼,但是沒有人告訴我他們自己想做什麼。就算我告訴你我想做什麼,但等我試過以後就可能不會再想做了。你在我這麼大的時候想做攝影師嗎?我覺得不會。」這段對話喚起了我記憶深處的某一場景。

 「小朋友長大了想要做什麼?」
 「想當科學家,要當警察,當老師,當交警,當官,開飛機,開火車,當軍人保衛家園。。。。。。」這是我這一代人在童年時做出的標準答案,每個小朋友都可以複製上面的答案作為自己的偉大夢想,有時一個班級30個學生,能出來29個科學家。不如問問「平壤崔成浩」,在那片隱藏經緯度的神奇的大地上,小朋友們或許還在沿用這一標準答案吧。
 
 我曾在其他的紀錄片裡聽到過別樣的答案,戰亂國家的孩子說:「我長大了,如果能回到家鄉,我想做個放羊的牧人。」還有個阿富汗的女孩子說:「她想做賽跑的運動員,因為我喜歡跑,我跑得很快。」在歐洲,那位用二手Nikon-D90拍出「航跡」的英國小男孩兒,問他長大了要做什麼時,他說:「如果能做專業的攝影師當然很好,可是當一個農民而把攝影當作愛好也會讓我非常開心。」

想想,就「設想未來」這一話題,我們便可探索到生活的哲學裡,對人生充滿各種感悟與期待。如若把話題拆分延展,看一看擁有夢想之後,我們是如何靠近夢想又是因為什麼遠離了夢想,那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各種味道一定是異常特別的。舉個例子來說明,嘗一嘗「地球之鹽」,你一定能品出它的生命之味。

1944年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出生於巴西,最初,不管那是他自己的未來藍圖還是父母為他規劃的人生,似乎已定下了不做律師就做商人的金色職業之路。後來遇見了女神,用女神的相機拍出了以女神為主題的第一幅作品,他不走尋常人生路的勇氣在心中生根發芽了。最終,他再次證明了那些不輕言放棄的成功者所擁有的成功秘笈他也擁有,是的,在百分百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堅持,不被台下的掌聲與鮮花左右,但可以永遠默默無聞地做夢想的信徒。

當然,談感受不能打啞謎,簡要概括,《地球之鹽》講述的便是一個人的人生。一位有天賦有實力能夠堅守夢想,把世界真實地踩在腳下的攝影師,他與世界的對話。韓寒是想要與這個世界談談的,《地球之鹽》的主人公,他是與這個世界談了幾個來回了。

與這個世界的正式「會晤」出現在1973年,那一年,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29歲,他決絕地告別了富足安逸的「金領」生活,帶著相機,去往尼日,選擇了造訪未知世界的冒險生活。說到這兒,必須承認薩爾加多是個「幸運」的人。我們渴望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有多少人是不能夠割捨掉身後的「牽絆」呢。哦,是的。父母讓我們去過屬於自己的日子了,似乎剪斷了一根束手束腳的風箏線,可是在收拾行囊時,又會猶豫,這樣浪跡天涯了,那麼三十而立時就甭想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後再背著個胖娃娃了。這種置換,是否值得?

先放大追逐夢想的成本,然後預設最終蹉跎歲月,「一無所獲」的結果。看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還是撕了吧。前一晚綵排的分手戲碼正式上演時,劇情被徹底顛覆了,這一次不是「各自保重,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就算眼淚鼻涕糊了一臉,一定要把「最浪漫的事」唱出來。你看,在想像的世界折騰一番,那也是勞心傷神的,還是洗洗睡吧,明天還要上班。這就是我們如夢的浮生。

而薩爾加多的「幸運」要從何談起?我是有意狹隘地定義了他一生不離不棄的夢想。在他張開追夢的翅膀時,他已做好了遠行的準備,那些準備是多麼令人艷羨。他有滿滿的愛與祝福,只需安心上前線,沒有後顧之憂,因為後方是他英勇「作戰」的動力與資本。一直生活在巴西某盛產礦石的小鎮,父親有個可以自給自足的農場,少年時逃學,遊蕩,享受自由自在的青春。成長的歲月,父母給予他優渥的環境,給他愛與信任的目光,讓他任性且自信地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讓他擁有了堅韌無畏的品質。

加之,他是家中七公主愛護著的唯一的王子,那樣的成長氛圍也激發了他更多的細膩與感性,這是一個攝影師值得驕傲的個性。成人後,遇見那麼美那麼聰慧的心上人,17歲的女孩莉莉婭是音樂學院的校花,他是有經濟頭腦的攝影文藝青年。兩人情投意合,成家立業,靈魂伴侶又互為彼此最忠誠的守護者。這一切是他努力經營人生而應得的回贈,在看客眼裡,那還是上帝的眷顧與寵愛。

是的,除了擁有幸運。他還擁有異於常人的攝影天賦,這種天賦恰巧被他感知到,並用心培植壯大了它,這也是他的實力。1973年至2011年,從尼日到印度尼西亞,薩爾加多的黑白攝影作品系列就像地球的各大版塊,有質有序地完成了影像世界內的地圖繪製。每一系列都是定格的歷史,都在他腳步丈量的人世間,用鏡頭呼吸,是活著的人間標本。

從故鄉巴西到非洲的尼日,他用照片記錄了尼日最嚴重的旱災饑荒。隨後,他回到巴黎與妻子莉莉婭相聚並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之後又去往拉丁美洲,用六七年的時間走過與巴西毗鄰的國家,他用肖像照片記錄那些被工業化社會遺忘了的特殊的原住民族。在他的照片裡,那些原住民的音樂,他們的服飾,他們的眼睛,他們的閒適,都像一幀幀靜美的圖畫,跳離流逝的浮躁,留置於恆久的時空之外。

走出去,再走回來,不斷地選擇新的驛站。薩爾加多再次回到巴黎,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這是帶來遺憾的幸福時刻,孩子的健康有問題,無所畏懼的薩爾加多為此痛哭。他們重回故里,巴西走出獨裁的統治,整個社會處於重整的混亂期。薩爾加多開始記錄巴西邊陲的人文風貌、社會事件,他對故土的愛是自然而然的,但也注入了責任與悲憫之情。

1984年,他的鏡頭與腳步再次指向非洲,到達衣索比亞,記錄那裡的饑荒,拍下人們見怪不怪的屍體,他所經歷的一切,都深深地刺痛了他理想中互助互愛的人道精神,他對人類抱有的希望受到痛擊,而這些曾經發生過的悲劇無法被一筆勾銷,都封存在了寶貴的膠片裡。再次看到盧安達戰亂中成片成片被刀砍被掃射的屍骨,薩爾加多的心「病」了。值得欣慰的是,仍有照片留存。因為再殘酷的現實,它都應該被客觀真實地留給後人,而這也是薩爾加多攝影的意義。

後來的後來,他又去了伊拉克、埃及、印度尼西亞、泰國,直到他透支掉所有的激情與希望,厭倦了無望的人性,拒絕繼續探索冷酷的人世。他回到變成荒山的農場老家,妻子永遠是他的守護天使,他們一起把荒山變成綠洲,地球在薩爾加多的手裡呈現出另一種令人心動的姿態。

那位美洲原住民說得沒錯,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是被上帝認領,並提前擁有去往天堂通行證的上帝之子。就在此刻,我穿梭在腦際的記憶板塊,回放《地球之鹽》里令我無法忘記的故事、畫面,我竟勾勒出了那樣一個與眾不同的身影。他一直遊走在螢幕中,與所有人一樣生活在地球上,似乎毫無差別。可是,他用三隻眼睛留下的足跡,卻證明了那是如「神蹟」般的存在,他是從人類共同參與的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旁觀者,是為神攝錄地球容顏變化的使者。

因紀錄片的名字《地球之鹽》,我差點跟它失之交臂。而且,你若知道一些又不知道一些,像我一樣,大致了解到這部片子是由大量數據、時間點、黑白膠片、旁白等粗糲生硬的版塊組合而成,想到的或許是地理教科書;你亦想像不到,在靜態遠多過動態的映畫裡,它把人物傳記的拘囿古板遣散掉,竟能化腐朽為神奇,直達觀者的心底撞擊出不眠不休的暗湧,真真不能不為之所動。
 
     浩瀚銀海,好看的電影多如星辰,困擾我的是有限的看片時間,及如何選擇投合心境的電影,所以常逗趣自娛,這感覺恰若面對待選的妃子,後宮那麼多可選項,巧遇《地球之鹽》,單單第一感覺,大概是不會去翻她的牌子的。結果,在某一時刻,意興闌珊地隨手掀開她的帳簾,卻發現她有那樣一種生命之泉的甘美,整個人彷彿被淨化被重塑,然後從小我的視野里被解放到了更廣闊的世界,那感覺實在美妙。

總之,《地球之鹽》的確需要自己去看,即便無意體驗那樣的生活,也能從故事裡感受到生命需要洗洗牌製造些驚喜的渴望。就像我能告訴你水就是H2O,是氫氧組成的無機物,無色無味,加糖有點甜加鹽有點咸,你還是水做的,渴死比餓死容易。可但是,你耐心地逐條分析理解,都不如自己喝上一口。鑒於此,我以上說的都是說給自己聽的廢話,是看完之後情不自禁要表白的情話,你若心生一絲興趣,還請獨自前往感受一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