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i 評論於 2008-05-01 19:19:06
伯格曼作品甚多,對他我永遠只是來個遠遠觀望呢,直到接觸《芬妮和亞歷山大》才開始膽怯地伸手出來膜拜一下。因塔可夫斯基一句:「我喜歡《假面》,觀看此片數次,每次我都有不同的思緒」。我就是膚淺,因為自家鍾愛....
0人有用
無敵菜菜菌 評論於 2016-11-07 06:42:40
住在海邊小屋的兩個女人 ,在自己的人生中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因為忘記台詞而失語的著名演員是否真的需要艾瑪護士的看護與治療?伊莉莎白始終戴著沉默的假面,為什麼在聽艾瑪講自己墮落的行為時,她會露出微笑?....
0人有用
小內內 評論於 2017-01-01 21:30:32
回想起王家衛把戴高樂訪問柬埔寨,香港回歸等歷史事件的新聞播報剪進自己的片子,似乎是受了伯格曼把越南僧侶釋廣德自焚抗爭吳庭延政府宗教迫害的新聞播送剪進此片的影響,藉以表達自己悲天憫人的情懷!晚年伯格曼獨....
0人有用
紅鋼城二街 評論於 2017-02-03 09:05:43
伯格曼最鍾愛的兩個主題,早期是探討信仰的「信」與「疑」,後期是探討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可能與不可能。 這部拍攝於1966年的作品,討論的是後者。影片中塑造了兩位性格迥異卻融為一體的主角,算得上人格分裂的先....
0人有用
巾城 評論於 2017-02-10 01:04:40
影片包含了非常深的內容。伊莉莎白演員的身份象徵了她的身份異化。由於無法在舞台(即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她將其異化給了照顧她的護士阿爾瑪。這是一種痛苦的控制與被控制。「護士」象徵著陪伴,不僅僅是現實的....
0人有用
周星星 評論於 2013-03-21 06:27:14
之前有個網友問了我看了這部電影的感受,我就在電影結束的時候,考慮到了這些: 在片子的開頭30分鐘,伯格曼幾乎都說出了他想表達的意思: 我覺得....
0人有用
utut 評論於 2015-10-26 02:00:19
轉摘自:http://www.kinoeye.org/02/15/shaw15.phpHORROR Woman as vampire Ingmar Bergman's Persona (1966)Da....
0人有用
梯度雲 評論於 2015-08-26 00:49:18
面部情緒的影像美感,台詞對人性挖掘很棒。「生存是一個無望的夢。什麼也別幹,只是生存。每秒鐘都保持警惕,注意周圍。」日常生活的表演性,失語症是消極性抗拒,但這卻是重新戴上更厚的面具。在逃避別人的同時,逃....
0人有用
[已註銷] 評論於 2011-04-23 05:09:35
開頭的靜默的場面,那個氛圍很吸引人,我幾乎不知不覺的屏住呼吸,被帶進電影中去。她和她傾訴,一直一直說,即便她一語不回。因為很愛,因為很愛所以崩潰的時候會去打她,甚至虐待和要殺害的念頭。表面的非常態反映....
0人有用
Ms.豌豆 評論於 2014-08-20 02:33:24
伯格曼的電影我只看過《第七封印》,當時就喜歡上他的風格。鏡頭不加掩飾的斷續,喃喃自語的精神病們,探討那些導演自己翻來覆去不得其解的想法。看他的片子挺累的,腦子得不停的想著導演到底是想說什麼,等你想明白....
0人有用
Elementzz 評論於 2011-11-14 19:49:09
你無法相信世人,我不願面對過去,剝離「假面」之後,你我都如此脆弱.那一夜我在Destination,你在舞池之中.燈光灼傷了我的眼睛,我縮在角落的沙發里喝酒,音樂重新響起的時候,旁邊臃腫的男人和嬌艷的....
0人有用
Amber1995 評論於 2014-03-05 07:29:57
看了一遍還想看,看完了還回味。導演曾經擔任皇家劇院的院長一職,由於一些複雜的原因,深感創作力衰退,於是放棄職位,拍了這部電影。一開始,女主角陶醉在不曾擁有過的暢快的傾訴中,但竟然發現傾聽者懷有的竟是張....
0人有用
我這個姓氏很少 評論於 2017-05-16 21:05:54
早期電影誕生之初,被看成是一種不入流的影像化娛樂活動,而經歷了數個電影思想運動之後,電影的地位才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如果說蒙太奇運動,表現主義運動,印象派運動等等,極大推動了電影表現形式的發展,那麼正是....
0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