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地琴人--The Pianist

钢琴家/战地琴人/钢琴战曲

8.5 / 911,163人    150分鐘 | Spain:142分鐘 (DVD edition)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演員: 安卓亞布洛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晃

2005-09-07 08:51:28

一個人的流放



    除了戰爭,和戰爭背後那些人類靈魂中最齷齪的思想(劣等民族、種族滅絕、殖民和暴政),還有什麼能讓一個鋼琴家變成廢墟里流竄的老鼠?你應該看看那瘦消的猶太鋼琴家在1945年華沙廢城中流竄、遊蕩的狼狽樣,滿臉骯髒的鬍鬚讓他看起來就像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但那猥瑣,是的,作為一個孤獨流放者的猥瑣,作為一個飢餓和病痛囚徒的猥瑣,讓他沒了人形兒,然而作為一個音樂家和猶太人,他沒有因此喪失起碼的尊嚴。

    鋼琴家,他最好的一次鋼琴演奏,不是在戰後的波蘭電台,不是在燈火輝煌的音樂廳,甚至也不是他在避難所那次驚心動魄的空彈,而是在廢墟般的空城華沙,為那個納粹軍官的彈奏。我很想知道那支曲子的名字,因為它大大昇華了這部電影。
   開始的節奏非常緩慢,很低沉,甚至有些顫抖(一半是因為飢餓,一般是因為恐懼),但又像是在低聲傾訴。慢慢的,節奏加快,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像泣不成聲,又像是在控訴,非常急迫,像要吐出一顆心,像在憤怒,像在咆哮……這不是一個猶太人對一個納粹軍官的控訴,它是整個的弱小而尊嚴的猶太民族對納粹暴政的控訴,是人類對荒誕的戰爭暴行的控訴。
    這可能是第一次,我真正理解了音樂的力量。
    整部電影,導演都在控制情緒,就像波蘭斯基自己說的那樣——「你看不到導演的痕跡」,除了這裡,廢墟中鋼琴演奏,借音樂把電影推向了高潮。就是在這種對譴責和批判極度的克制之中,在這種對是非觀念極其含蓄的表達之中,波蘭斯基重現了真實的二戰猶太史,這和史匹柏先入為主的宣洩相比顯然勝出一籌。說實話,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史匹柏對納粹暴行的展示更多的是一種煽情,一種炫耀,缺少感情投入。
   
    影片後半部份的主體是鋼琴家在波蘭朋友和抵抗組織的幫助下潛伏在波蘭,並最終獲救的經歷。這一段,尤其是在他的歌唱家朋友離開波蘭以後,他無論是在外部環境中,還是在心靈上都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流放者。求生的本能讓這個幸運兒一次次躲過死神的追趕,但是他躲不掉孤獨,無邊無際的孤獨,那是我們任何不曾經歷那場戰爭的人無法體會的感覺。在戰爭中,一個普通人,沒有革命理想,沒有親人和朋友,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藝術,支撐他的,就只能是活下去的本能。
    這是一次人性的流放,而這人性的流放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鋼琴家]是在講故事,我覺得它講的好。那麼多的苦難,那麼多可以控訴、煽情、挑釁的地方都被波蘭斯基以古典主義敘事手法里最簡潔的手段迴避了。他首先追求的是要把故事講的流暢,無論他內心是多麼想要表達感情,表達觀念,最終他做到了。這是我所知道的很多導演越來越難以做的事情。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擔心會中途離開,擔心它太沉悶,但事實上的感覺卻像是在欣賞一氣呵成的古典主義文學作品。它飽滿,而且沉甸甸的,卻像雨果的《悲慘世界》那樣讓人著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