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

巴贝特之宴/Babette'sFeast/巴贝特之宴

7.8 / 22,208人    102分鐘

導演: 卡柏瑞爾‧亞斯里
編劇: 卡柏瑞爾‧亞斯里 Karen Blixen
演員: 斯特法妮奧德朗 Birgitte Federspiel Bodil Kjer Jarl Kull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99403

2005-10-04 09:26:24

芭比特的盛宴


    有時候, 電影看的多了一點, 會發現越是精彩的故事, 就越像拼圖. 開始的時候, 總有些摸不著門道找不著線索, 越往後就越清楚. 等到你把最後一快拼上去的的時候, 抬起頭來, 一幅或是壯美或是悲切或是什麼別的樣子的畫面就豁然眼前了. 這樣的場景不可能不讓人動容.

  看一部這樣的電影, 就像是如此這般拼了一次圖.

  故事發生在丹麥一個鳥不生蛋的海邊小村. 全村的人在老牧師的領導下過著清教徒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雖略顯乏味, 但遠離歐洲的戰事和大都市的紛擾, 在神的感召下, 村民們無不感到一種樸素而安全的愜意. 當然, 麻煩是有的. 牧師的兩個女兒天生麗質, 又成長在權威家庭, 氣質超俗, 在當地的年輕人眼裡免不了會成為夢中情人. 他們之中膽子大一點的, 會想盡辦法尋找和她們接觸的機會; 膽子再大一點的, 就索性上門求親. 但是, 作為父親的牧師從來沒把他們當回事. "我的女兒就好像是我的左手和右手. 你們怎麼可能把她們帶走呢?" 事實上, 牧師也根本就不用擔心什麼. 兩個女兒從小家教嚴格, 早已把自己的青春和前程交給父親安排. 平日裡, 她們是連舞會都不去的, 更何況約會?

  日子年復一年的過下去, 這樣的日子一直要持續到法國女人巴比特的到來. 在這之前, 看似平靜的生活還是有過漪漣. 曾經有一位城裡的軍官Lorens, 因為玩物喪志被遣送到這個偏僻的村子裡"自省". 不可避免的, 他愛上了牧師的一個女兒. 這樣的愛情是註定沒有結果的. 在他走的時候, 是痛苦的告別:"我將永遠離開這裡, 我將要和你永別. 在這裡的幾天, 我認識到生活是多麼的殘酷和艱難. 同時我也意識到,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永遠也不可能的." 幾年過後, 他娶了一位瑞典公主的侍女為妻. 除此以外, 另一個給牧師帶來過更大麻煩的, 是來自巴黎的歌唱家Papin. 在友人的建議下, "想聽聽海的聲音"的Papin來到這裡散心. 偶然間, 牧師另一個女兒的歌聲迷倒了他. "這竟有個女伶. 她註定會征服巴黎." 不能不說, 藝術家都是執著的, 或是有些偏執. 他不切實際的開始給牧師的女兒上課, 一心想把她帶到巴黎去. 結果可想而知. 又是一個痛苦的離別, 心滿意足的只有牧師.

  不得不承認, Lorens和Papin這樣兩個人, 足以把宗教的嚴酷, 父親的刻板和女兒的衷心刻畫的淋漓盡致. 但是, 隨著情節的發展, 我們發現寫故事的人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 可以說, 沒有Lorens和Papin, 也就少了兩個至為關鍵的紐帶, 這張圖也就永遠拼不起來.

  那個在風雨之夜到來的巴比特, 正是Papin的安排. 這已經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其時的牧師已經作古多年, 村民們雖然仍延續著作祈的傳統, 但大家的關係越來越不和諧. 有的時候, 禱告會甚至成了吵架大會. 兩個業已年邁的女兒唱著聖歌, 下面的人卻在惡狠狠的相互控訴對方的不滿. 巴比特的到來並不能給小村的生活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這個來自巴黎的法國女人丈夫和孩子死於內戰, 被Papin介紹到窮鄉僻壤只求能活下去. 這樣可憐的女人被兩姐妹收留了下來, 當做自己的僕人, 並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讓主人感到欣慰的是, 正如Papin的信中所言, 巴比特確實是個能幹的女人. 一段時間下來, 家裡的存款不但沒有因為多了一個成員而減少, 反而越來越多了. 那些被牧師家救濟的窮人也發現, 即使是鹹魚粥, 巴比特做的也格外好吃.

  當然, 一個女人背井離鄉, 又是從大都市來到世界的一隅, 日子不可能好過. 但在村子人的眼裡, 巴比特始終都那麼堅強和樂觀. 別人問她, 難道你不想念法國嗎? 她會開玩笑似的回答:"現在我和法國的唯一聯繫, 就只剩下一張彩票了."

  誰也沒有想到, 14年後, 正是這張彩票打破了小村的平靜.

  我想, 誰都做過這樣的夢, 如果有一天中了大獎, 會怎麼打發掉白來的錢. 這樣的夢總是誘人的, 在我們暢想於自己五花八門的計劃的同時, 似乎很難意識到, 如果夢真的變成了現實, 我們心臟的承受力究竟能否堅持到實現計劃的那一天.

  因此, 不難想像當一封來自法國的信告訴巴比特她的獎卷贏得了一萬法郎, 我是怎樣的替她興奮. 好人終於等來了好報, 苦日子終於熬出來了. 我有時甚至想鑽到電影裡, 幫她收拾行李, 告訴她, 回法國去, 回到你的巴黎, 那裡有美酒, 也有音樂. 回去後嫁個貴族. 有了一萬法郎, 還愁嫁不出去麼, 何況你長了這樣一張標緻的臉. 年紀大了一點, 沒什麼. 一萬法郎能做多少次頭髮, 買多少高檔時裝和化妝品. 不回巴黎也行啊, 去美國, 那裡富有, 並且沒有戰亂; 或是來中國吧, 來上海, 那裡正是洋人吃香的年代....

  好的故事總不會按照我們設想的方向發展. 把電影看下去, 巴比特讓我有些失望. 她沒有選擇馬上走. 其實, 這個時候的姐妹倆已經料到巴比特呆不下去了:"該來的總會來的. 這都是神的安排." 出乎意料的是, 巴比特絲毫也沒有提離開的事, 反而請求她們要在牧師百年誕辰的時候, 自己掏腰包給村里人做一頓飯, 一頓"真正的法式大餐". 主人猶豫了. 這樣的請求確實有些難為人, 畢竟這是清教徒的家庭, 而且哪有主人請客廚子掏錢的道理? 不過兩姐妹的心腸一向很軟, 既然從故事開始到故事結束, 兩個人都像菩薩一樣有求必應, 那麼這樣一次決定故事命運的請求也自然不會被拒絕.

  接下來就是大餐的準備. 簡言之, 巴比特回了一趟法國; 一週後回來的時候, 跟來了一整船的動物, 植物, 各式各樣的酒, 和一大塊冰. 無疑, 這都是巴比特經過千挑萬選用來做這頓飯的原材料. 現在只等開飯了. 這段時間裡, 又有一個小插曲. 巴比特帶來的鵪鶉和海龜著實把沒怎麼見過世面的姐妹倆給嚇到了. 她們晚上做夢, 夢見了被火烤的猛獸, 以前哪夢到過如此可怕的東西. 隨後, 她們去村子裡偷偷的哭訴, "我們真的不想拒絕巴比特, 可我們真不知道她會給大夥做出一頓什麼樣的飯..."; 大家最終統一意見, "為了姐妹倆的健康和愛, 誰也不准再提和吃有關的事." 隨著故事的進行, 我們可以看到村民們這句好心的誓言最終是如何在巴比特的美味面前一點一點瓦解掉的.

  說實話, 看巴比特準備這頓大餐的過程真是賞心悅目, 甚至連桌布她都要仔細的熨燙一遍. 在一個生活習慣比巴黎要"粗糙"的多的村子裡, 這樣的講究未免有點太奢侈了, 但也就是這種奢侈才能給我們帶來視覺和味覺上的快感. 現如今, 關於飲食的電影太多了, 但真正能讓我食慾大開的, 除了李安的和西科塞斯的之外, 就是這部, 無不都是在"吃"的細節上講究的不能再講究的電影. 而這部, 因著這頓發生在偏僻小村的法式盛宴, 而尤其令人饞涎 -- 似乎這樣的奢侈離我們這些普通人也並不遙遠.

  故事的剩下三分之一, 就全在餐桌上展開了. 這是我所見過的最精彩的一場餐桌上的戲, 沒有大開大闔, 一切都似乎悄無聲息的展開, 卻是那麼扣人心弦. 更有意思的是, 講故事的人在開飯前特意把Lorens叫回來了. 此時的Lorens已經成了將軍, 並且帶來了一位瑞典皇室的老太太, 這給這頓大餐究竟平添了怎樣的色彩? 另外, 巴比特最後有沒有離開這裡? 她以前是做什麼的, 究竟是誰? 而已比特的這頓飯給小村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等等這些就只有讓看者自己去揭曉了. 畢竟, 每個人拼完的那幅圖畫, 在每個人的心裡, 滋味都是不一樣的.

  曾經是一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這當然不光是因為裡面的大餐. 這是一部關於文化間交流與互動的電影, 而宗教的因素也會讓西方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與此同時, 電影中的台詞也在一次次叩擊人的心靈. 在那封被巴比特帶去的信中, Papin感人至深的說出了每一個上了年紀的人都會感到震懾的自白:"想想現在的自己 -- 一個孤獨, 醜陋, 早已被當年那些崇拜我的人遺忘的老傢伙, 我在想, 你們(那對姐妹)選擇了一條更好的人生之路... 什麼是名譽? 最終我們不是全都要進那墳墓..."

  誠然, 對沒有宗教情懷, 也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的我們來說, 光是裡面的這頓法國大餐就足夠讓我們大嚼特嚼一陣子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