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布拉格的春天--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港)/布拉格的春天(台)

7.3 / 37,728人    171分鐘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 米蘭昆德拉 尚克勞凱立瑞 菲利普考夫曼
演員: 丹尼爾戴路易斯 茱麗葉畢諾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冷於火

2005-10-15 01:45:04

渴望永不長大(2)


渴望永不長大
——電影啟示錄

(二)失去愛情
    一個活著的人在解決了最根本的溫飽之後,並不能就如植物般地發芽、生長、死亡,人類的光合作用還得靠一種精神的東西,它應該是愛情。什麼樣的愛情才是最適合人類生長的,我不知道。但在十多年以後的而立之年再溫習一遍《布拉格之戀》,好像又明白了一些,不過說出來似乎不合邏輯,那便是:當你得到你最感幸福的愛情之時,也就是你死去之日。不是嗎,當托馬斯醫生夫婦真正沉浸在完美的愛情生活之中,他們一定無暇去看前路正面對著懸崖,死,成了完美愛情最完美的結局。其實很久以前,歌德早就做了類似的詮釋,當浮士德歷經種種榮華富貴、實現了各種各樣夢想,終於想停歇在眼前的幸福之時,他說:「太美好了,真想讓它多停留一會兒。」隨即,死神之手輕輕拂過他的面頰,他的心平靜地走向了不歸之路。
    這亦如我的一位摯友的初戀,當他懵懂地活到18歲,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還沒有戀愛過,於是他開始打量身邊的女孩子,於是也在用最不可能有結果的方式和最不應該談感情的時間裡開始了他的初戀,一個奇貌不揚的女孩,一個在落榜生們苦捱的煉獄中坐在他前一張桌子的憂鬱的女子,短髮、圓臉、單眼皮、小巧的身材卻有些豐腴的味道,她在開學後的第二個早晨便像一塊磁鐵吸住了我可憐的朋友。以後十一個月的日子,我的朋友開始在夢境中生活,他沒有去做任何有可能過度接近她而引起她反感的事,他與她的感情交流只有一次,也便是最後一次,而且是單向的,他的一封模梭兩可的信:信的開頭有闡明感情的味道,而結尾卻是「希望今後的生活里你好自為之」。結果不言而喻,他沒有得到任何回復,並且從此跌入塵俗的輪迴之中,那段感情成為他今生最想留住的幸福。我想,不是因為他再沒有找到任何令他感動的愛情,而是因為那段單戀從一開始便註定了沒有結果,追求結果往往是人們走向悲劇人生抑或命運圈套的第一步。
     於是,我在不經意間得到了一個自己都不太相信的結論。每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對於愛情總是處在一個尋找的過程中,終點永遠指向死亡,不論是找到了還是沒找到。而幸福的人就像托馬斯之流,可以不斷地涉水去找,直到找到再上岸;而我們大部份人卻沒有這個勇氣,只怕一次下水便萬劫不復了,於是中國的傳統中便有了從一而終的美德。我想在第三個「於是」後面寫下這樣的結語:中國人從此永遠地失去了愛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