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故城

2005-12-01 05:02:41

追憶幻影中的真實——[水中刀]


文/故城

當我追憶自己遙遠的過去,真實與想像的界線總是那樣令人失望地模糊和混亂。
                                                                                                                ——羅曼•波蘭斯基

有人說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總是瀰漫著徹骨的冰涼與陰寂,他苦難的童年損毀了這個世界最初的純貞與無瑕。有人說他的電影充斥著晦澀與悲觀,他猶太人獨有的特質與經歷以及集中營慘痛的生活遭遇讓他僅僅承受了生活之痛,感受了人性的卑劣。有人說他曾經是誘姦幼童的嫌疑犯,他冰涼的內心已經在妻子八個月妊娠上殘留的的一百多個刀痕後被灌注了仇恨和瘋狂。還有人說他是人性的深刻挖掘者,他用猶如夢魘中吶喊的聲音喚醒人們對世界的透徹領悟。

他激烈、緊張的性格用一種偽裝和宣洩的表像在[厭惡](Repulsion)中迸發,卡洛僵冷的面孔、空洞的眼神直擊倉惶和扭曲的社會,她詭異的舉止和離間的精神分裂剖落了生存法則對人性自由的戕害與對人類精神狀態錯位的影響。影片中兔子殘骸,無根的熨鬥,肉慾被肆虐的夢魘以及刺耳的鬧音渲染出了惶惶不安的恐怖效果和隔世的離間錯位感。厭世的憎惡和處世的恍惚陡然演變成一種對世界遙遠空洞的陌生和侵入骨髓的恐懼。[羅斯瑪麗的嬰兒](Rosemary's Baby)更是將這種精神狀況移植和強加在一個沒有瞳仁的嬰兒身上,隱藏在平靜、善良和希望下面的不是「性本善」的構圖,而是顛覆、偽善和絕望的邪惡。一種不可遏止的恐懼,一種難以捉摸的疏離,一種妊期難以排解的躁亂,一個空間錯位的不知名狀,還有一切背後都隱藏著的幽遠和漆黑的瞳,這也許不止是毛骨悚然給人帶來的直觀感受,更深的對命運的探究縈繞於整個影片昏暗的基調中。他,似乎陷入了更深的深淵。

他懦弱、逃避現實的性格用一種反思和責問的態度在[荒島驚魂](Cul-de-sac)中點燃了男性靈魂中微微顫抖的地方。也許女人無助的時候可以依靠男人,可當男人徬徨失落的時候他將面對的會是孤立無援還是逃避責任?也許這些對男性弱點的剖析是他對人生生涯的反省,但無力逃脫命運的磨難讓他看似孤傲的外表下多了幾份陰鬱和幽怨。這種感覺在[鋼琴師](The Pianist)中有更犀利的展現,那段無音之樂的演奏涵蓋了明哲保身的逃避與妥協,但也蘊含著敢於直面慘澹人生的胸襟和氣魄。在[荒島驚魂]中並沒有回答的疑問和反思在他度過這麼多人生歷程後顯得含蓄而滄桑。也許[鋼琴師]是在重溫過去集中營那段慘痛的經歷,也許它是在申訴這個世界對自我的不公和迫害,也許它僅僅是從一個角度在我們面前呈現了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也許它讓人性的孤獨和無助赤裸裸的印烙在我們心底,但是它同樣也在點燃人們心中久違了的希冀,也在以一個老者的心態從容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依然存在著一絲的良心和正義。

他失望、孤獨的感情世界借用哈代的小說[苔絲](Tess)搬上了螢幕。雖然影片時而閃現浪漫的愛與純真的戀,但濃濃的悲劇色彩和宿命感仍然讓影片陷入無所適從的荒涼。亘古的愛是永遠在波蘭斯基的電影中找不到位置的,燃燒的情愛最終將兩個人燃燒成了灰燼,愛的吸引、佔有、瘋狂、虐待、厭倦、背叛、仇恨、毀滅和死亡在那部[苦月亮](Bitter Moon)被一網打盡般的紀錄和傳承下來。愛在波蘭斯基的記憶里是痛苦生硬的重復和無法排解的苦澀,當四個人的四角戀愛最後以死亡告終的時候,人人的心底不禁泛出些不和諧的漣漪,這些漣漪讓世間最浪漫最幸福的戀人也兀然失落,讓最溫馨最和諧的家庭也陡然失措。

然而與波蘭斯基後期作品風格迥異的是他那部駭世之作的[水中刀](Noz w wodzie),雖然影片依然瀰漫著一種對世界對生活的悲觀色調,雖然影片迎合了他後來作品的陰沉基調,但那種平靜下的深刻和冷靜的旁觀無疑讓後期的作品失掉了藝術的樸實和純真。特別是68年妻子被意外殘殺後,波蘭斯基的作品通通掉入悲觀、無助和絕望的境地。當我有幸觀摩到這樣一部相對純潔的電影的時候,內心的騷動遠比他後期譁眾取寵的「電影手法」帶來的衝擊來的激烈和洶湧澎湃。然而這種激烈和洶湧澎湃與影片本身的含蓄與內斂尖銳的衝突在一起,我的內心在時而靜寂時而躁動的糾葛中陷入了對未知世界的逃離和恐懼。波蘭斯基曾經在他的兩部短片([Morderstwo]和[Rozbijemy Zabawe])中表達過這種激烈,也曾在58年的另一部短片[兩個男人和衣櫃](Dwaj Ludzie Z Szafa)中表達過這種內斂。然而在[水中刀]中他表達的感情遠比前者內斂,比後者豐富。

[水中刀]以車窗上樹杈影影綽綽的倒影和模糊不清的人面開始,預示了在紛繁紊亂的世界中人們的內心世界的複雜和矛盾,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未知的迷與惘然的惑吧。人到不惑之年總有些失落總有些未了的隔閡,這種失落和隔閡在一對中年夫婦眼神和舉止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平和的對話暗藏針鋒相對的衝突。導演並沒有讓我們過多的忍受這種衝突,一個年輕小伙子的出現打散了空氣中彌撒的不合。然而他的介入並沒有緩解其中的不合,言談中流露出的對生活的厭倦昭示了影片未來發展的方向和人物的宿命。或許他們只能在些許的間歇得到一絲的慰藉,這種慰藉短的讓人窒息。

小伙子並不富裕,他上車後就曾經表達對「氣派」的轎車的欽慕和嫉妒。他和夫婦兩個分別處在兩個不同的階級,他一方面討厭夫婦倆貌合神離的精神狀態,一方面嚮往這種安逸的生活,內心的衝突在夫婦倆邀請他一起出海航行的時候表現了出來。但是小伙子對未來的迷茫就如同高聳的桅杆,似乎要衝破天際的幽遠。也許是對未知的好奇,也許是男人本身慾望的渴求,男孩做出了一個陌生的選擇,透徹著若隱若離的曖昧和逃避自卑的迷亂。三個人的身影被淡色的海水忽然抹上了一縷暗色調,這也預示了未來人物角色的轉換和內心世界的失調。

影片自此開始的非主觀視角攝影給了觀眾偷窺的快感,攝影機置於低於人物肩部的位置,誘發了觀眾探求未知的慾望,一覽無餘的窺視生活的一切。這種關注女性的獨特視角接近於青年的視角,同時也撩人心扉的轉換了觀眾和青年的視角。於是,在隨後的鏡頭語言中我們會習慣的看到女人在鏡頭中穿梭、遊走。這種注視當然不僅存在於男孩和觀眾之間,女人在百無聊賴的時候也會偷瞄男孩,這種挑撥的眼神在男孩看來是傳達欣賞的暗語,遠比媚俗的秋波來得單純和閃爍其辭。

韁繩也許是影片的一個關鍵詞,正面理解能想到的釋義有牽引和控制。這個寓意也被波蘭斯基順手得借鑑了去。男人掌握著航船的韁繩,同時他也牽引著三個人的方向、控制著故事的進程。他把韁繩借給男孩,弄得一塌糊塗後表現出丈夫和青年兩個人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同時也暗示了男孩孱弱的地位。男孩第二個要征服的是那個曾經讓他迷惑的桅杆,從他爬上桅杆頂後,嘲虐的口吻拒絕午餐開始,男孩的絕地反擊開始了。女人期盼的瞭望和幫助他丟掉手中滾燙的鍋已經蘊含了男人和青年的地位開始走向一種均衡,這種均衡是讓男人恐懼的。

征服海洋和征服女人自古以來都是男性征服世界不變的手段和方法,男人和青年在以不同的方法追逐著。扔划槳和帆船擱淺是在兩者博弈過程中互有勝負的結果,雖然這種博弈過程中女人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毫無疑問,女人已經無法自己的投入了天平的一方,為這種博弈結果添上了非輕非重的砝碼。雖然青年還不能獨立掌舵,但他還是擅自嘗試了一次。

雨中,帆船躲入蘆葦叢中避雨,青年已經開始不自覺地窺視全身赤裸的女人。他地位的轉變和恐懼的轉淡都讓這種行為並不那麼的突兀,一切發展都在不知不覺地進入了青年的圈套。在船艙中,三個人玩棍棒的遊戲,賭注分別是女人的高跟鞋和青年的皮帶,我們不能膚淺的把這些理解為男女之間的定情物,高跟鞋和皮帶的「互贈」所隱喻的關係曖昧不清,它其實是在表徵權力的移位和人物角色的錯位。

此時,女人和青年已經可以談笑風生了。

本片的精髓其實並不是那把刀。從最初青年拿出這把刀開始,刀的存在就被賦予不尋常的角色,但它的含義僅僅侷限在符號。男人於青年之間的矛盾爆發是在男人挑釁般的把刀扔進海中開始,其後的發展出乎意料但又在意料之中,清晨起來,男人終於因嫉妒墜入了青年的圈套:青年被丈夫打到了水裡後就勢藏到了水面一個浮標後面。夫婦倆為這次打鬥產生爭吵,丈夫被妻子用激將法激怒下水尋找青年。隨後,青年回到船上,但那時丈夫已經游遠了。

在短暫而虛偽的人生討論之後,青年和妻子似乎達成了一種共識。之後,肉慾便衝破理性的囚籠。「水中刀」這個命題在此刻才豁然開朗,墜入海水中的刀其實僅僅是一個幌子,真正的刀是伴隨女人背叛而完成的。偷情,這個敏感的字眼在影片中順水推舟的發生了。雖然女人在結尾頗有悔改的承認了這一切,然而男人的虛偽使他對女人所說的話產生了狐疑。這種狐疑實際上有兩層含義:一個是丈夫與妻子之間的隔閡、人物關係的挑虐性以及自大的男子主義使他不可能承認這種背叛,另外一個含義就是男人為了逃避去警察局投案的責任寧願從表面上承認這種背叛的存在性。這種自相矛盾的心裡矛盾讓他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停滯了,影片也伴隨著爵士樂濃厚的韻味結束。也許,我們還不知丈夫會何去何從?但這種自欺欺人的雙面性(人物承受欺騙自己和被欺騙的雙重地位)以及「水中刀」綿綿鋒刃割裂出來的現實與理想的苦澀將會給我們留下耐人尋味的噱頭。

[水中刀]並沒有對任何人進行道德評判和價值衡量,影片中的三個人物分別承擔著各樣的責任。對於責任與責任之間的矛盾糾葛波蘭斯基並沒有直接的判定,他將這把尺度交給了觀眾,而自己躲在鏡頭後面冷峻的審視世界。他的冷靜和敏銳不會因為平淡而失去光芒,而會在經過歲月的考證和閱歷的識別後脫穎而出。

也許波蘭斯基在此以後的電影都沒能再次構造這樣一個平淡故事的電影,但這種建立出人物戲劇衝突張力的手法,這種刻畫人物內心世界和曝露人性陰暗面的方式仍然惟妙惟肖的保留和傳承了下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波蘭斯基在藝術領悟方面的造詣和靈感。

另外值得說的一點是本片比比皆是的隱喻讓影片更加值得深層次的回味和探索。哲理化和意念性控制影片脈絡和節奏也造就了他後期作品晦澀難懂的藝術基調。哲學思辨與心理分析從此在波蘭斯基的影片中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主軸心,繼續觸碰著人類的心理防線,在人類在探究人性這個命題過程中提供了持久的借鑑和影響。

04/10/08 1:51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