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

处女之死/折翼天使/锁不住的青春

7.2 / 169,423人    97分鐘 | Germany:90分鐘 (TV version)

導演: 蘇菲亞科波拉
編劇: Jeffrey Eugenides 蘇菲亞科波拉
演員: 詹姆斯伍德 凱瑟琳透娜 克絲汀鄧斯特 喬許哈奈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g9421

2005-12-10 08:02:09

有多少屬於青春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談到自殺,不禁要想起加繆的《西西弗神話》的篇首: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 ——自殺。判斷生活的存在是否具有價值即最崇高的哲學思考,不過,在更多時候我們的生活不是建立在自我的獨立思考上,而更多地要考慮週遭的影響、環境的作用。處女之死,某種意義上是對青春的困惑與不解的拷問。當你還在沉浸於單純的快樂和溫暖時,要逐漸去適應複雜的社會,像從羊水脫離的胎兒。當你還無法理性判斷存在的價值時,就否定了存在的意義,那麼我們又將歸咎於誰?
  
小女兒的死揭開了悲劇的序幕,里斯本姐妹的結局除了來自自身的困惑外,更多的是由其父母古板頑固的教育方式引起的。作為東方人,如此的管教方式早已習以為常或奉為教條,但在西方提倡的心智養成式的教育體系中確為異類。於是我們的孩子更早的學會世故,更多地懂得忍受,帶著共同的性格特徵成長起來並將之加諸於下一代。很早讀過《愛的教育》,現在理解很多行為是要在特定文化特徵下才成立的。東方式的教育本來就是不近人情的,而又不同於斯巴達式的艱苦磨練,於是我們不免在心智的養成上都有所偏差,過多的帶有功利化的印記。於是或許很難理解里斯本家的悲劇——我們早就明白忍辱負重的活著有多大的意義。

但更多的是青春的共性,萌動的愛情,異性的魅力,害羞與衝動……我們都是這樣成長起來。我也有過想要狂奔呼叫的興奮的夜晚,有過偷窺隱秘的慾望與掩飾性萌動的羞愧,有過屬於自己的美好年代,一些逝去了,一些正在經歷。看到里斯本家日夜交替、四季流轉那個鏡頭,感覺彷彿人生相映:生命已流轉多少歲月,認識而又忘記了多少人,那些曾萍水相逢的人如今又在何方?我亦如此去思考人生的價值,雖然我還不懂存在的意義,但我仍歡迎存在的延續。
  
本片是索非亞·科波拉的處女作,」科波拉「這塊金字招牌是動力亦是壓力,有人不堪這種壓力急切離開(誰還記得尼古拉斯·科波拉?),而索非亞能在父兄的羽翼下保有如此強烈的個人風格,也算是這小妮子的獨特魅力。花絮中身兼製片人的老科波拉對女兒大加褒揚,母親也從家庭的角度深切關懷了女兒,我們彷彿也可以從這幕後聯想到多少成長的故事,畢竟這是索非亞賦予個人經歷頗深的作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經歷,每個女孩都有過那段難忘的十三歲,不同的是這些記憶將如何延續存在。
  
作為女性導演,而且初執導筒時的年齡尚幼,這部處女作同時表現出了一絲稚嫩與一種與傳統背道而馳的創新性。很多鏡頭充滿想像力,光線景深的運用卻很成熟,畫面構成和諧穩重,不負電影望族的盛名。片中的演員歷練同樣不多,與整部片子的青春萌動感可謂精神正契。科爾斯滕·鄧斯特其時也漫溢青春朝氣,形象十分可愛。
  
雖然主題較壓抑,我想導演在其中更多地要表達的是青春的可貴,是成長的苦悶與慰藉。於此角度來講,我認為那些作為旁觀者的男孩才是本片的主角,他們看著種種紛繁的世事長大,從這些女孩身邊體味萌動的慾望,獲得成長的經驗,在不知不覺間由男孩成為男人。當他們在第一次的社交舞會端起酒杯,聽身邊的人談論前程時,會不自覺地想起曾經的里斯本姐妹,那是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成長已經將舊事拋在腦後,傷悲何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