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
2006-01-12 19:35:00
Gangs of 紐約
一個人踩了另一個人的腳,這個人剛要道歉,一句罵語已經迎風送了過來,要在平時也就罷了,偏偏這個人剛在家裡受了老婆的窩囊氣,血往上湧,一個老拳過去,另一位頓時滿臉blue and yellow。.暴力在生活中如魚一樣出沒,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了。難怪導演們要把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一再地演繹。如果你說對於暴力片你也像看港台肥皂劇一樣直打瞌睡,神經麻木,那麼,且慢一網打盡,隆重推出《Gangs of 紐約》(紐約黑幫),定會讓暴力片的fans精神亢奮,也會讓如我一樣所謂的和平愛好者們瞠目結舌,痛心疾首。
把一個寧靜午後的幸福時光捐獻給電腦螢幕,聽演員們說著一百五十年前的紐約方言,(這方言聽得我自尊心大損,這也是英語?)倒不是衝著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也不是為了探究那一億美元的拍片巨資花向了何方,就衝著幾張熟面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鐵達尼號》裡的俊朗少年搖身一變成了替父報仇的牧師的兒子,影帝——丹尼爾·戴-劉易斯出演butcher比爾,時時露出魔鬼般的微笑。
我懷疑最初的十分鐘可能是影片最為宏大壯觀的場面。故事發生在1846~1863年的美國,貧窮的愛爾蘭移民大都以紐約作為到達新大陸的第一站,他們與「本地人」經常發生衝突,愛爾蘭幫會「死兔黨」和本地黑幫發生了大規模火併。站場擺在茫茫的雪地上,對峙的兩伙人不是十個、二十個,是黑壓壓的一片,成百上千密密麻麻的人頭和漸漸而起的殺氣無不透出大師級的手筆。愛爾蘭幫會首領「牧師」和本地黑幫頭屠夫比爾一通意正嚴辭地口頭交鋒後,大斧一舉,大規模的撕殺開始。
這似乎落入了暴力片的俗套,國產片這樣的場面多之又多,不過國產暴力的好處是流出的血看起來像通紅的顏料,死亡一誇張就沒了恐怖感。美國的不行,真實得讓你似乎聽見喀喀的刀劈聲,頭顱落地聲,然後你就會看得渾身發冷,心頭生起詛咒,詛咒這該死的鏡頭快快過去,誰知,你的惡夢才剛剛開始。牧師被殺,他年幼的兒子目睹了這一切,16年後現身江湖,替父報仇,火併場面不斷。
這情節俗而又俗,不過大師就是大師,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America was born in the streets.(美國誕生在街道上)這醒目的警語似乎反映著導演的苦心。黑幫大火併後白雪染紅了的街道,貧民區的泥濘街道,富人區的整潔街道,反徵兵暴動中血流成河的街道,暴動後擺滿屍體和蠟燭的黑暗街道,統一的美國就是紮根於這些四分五裂差異懸殊的街道上?
這是一部充滿著強烈的反美情結,即美國源頭就是個強盜國家,還是懷著寬容心態探究美國現代民主制度的得來不易,這些疑問恐怕只有期待馬丁·斯科塞斯有朝一日能夠回答。我更關注的是暴力如何從平常生活中脫穎而出,粉墨登場,直擊心靈的。這些戲劇化了的暴力場面對青少年起了怎樣的model作用。人類的歷史就是流血的歷史,這是人性的本能還是競爭的需要?「地上沒有天堂,沒有理想國,沒有真正的民主,沒有最好的國家制度,沒有溫良恭謙讓。」也許關於和平和暴力的話題才是導演所要警示給人們的。
有血腥的一面,就有溫情的一面,女賊(卡梅隆·迪亞茲飾)風情萬種,和里奧激情四射,但里奧演得過於兇悍,遠比不上泰坦尼克時的表現,愛情注了水,淡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