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因父之名/以父之名/以父亲的名义

8.1 / 186,983人    133分鐘

導演: 吉姆謝利登
編劇: 泰瑞喬治
演員: Alison Crosbie 丹尼爾戴路易斯 Philip King 艾瑪湯普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賈三變

2006-01-13 00:37:07

觀電影《因父之名》後的幾點反思


電影《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後的幾點反思

   這是英國當代歷史上,最為可恥一出司法醜劇,重重黑幕之下遮掩著掩蓋著所謂民主制度下的虛偽和對人性的壓榨。一個浪蕩的愛爾蘭窮小子,蒙冤入獄,在英格蘭的鐵窗下一呆就是十五年,和他一起獲罪的還有他的父親,一位安份守己的老人,但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他的兒子,他也自願走進監獄,即便到了臨終前,還在為洗刷兒子的冤案而操勞著。

   本片雖然與大家熟知的《肖什克的救贖》題材相近,但由於《因父之名》由真實的歷史事實改編而來,且與轟轟烈烈的北愛獨立運動密切相關,因而更具歷史感和震懾力。

   這部片獲1994年德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西方人眼中,它所揭露的黑幕無疑是令人震驚的,結合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駐伊、阿富汗美軍虐囚事件、黑獄事件以及美國國內的竊聽事件等一系列熱點問題,這部片中所揭露的強力部門對人權的野蠻踐踏著實令人深思。

   而在中國人眼中,我們能夠看到什麼?

   首先,是北愛的獨立運動,影片的開頭便是愛爾蘭動盪的街頭,騷亂的人群與武裝到牙齒的警察激烈的對峙著。鬧獨立,這是一個令中國人非常敏感的字眼兒,幾乎是全民對此保持著血脈僨張德狀態,反獨和抗日的言論一樣,充斥著網路各個論壇之上,遊行示威等也都有過發生。這種情況下,個人的言行上的不慎,很容易將他推向人民公敵的位置,在不殺之不足以平民憤的情況下,司法的獨立與公正,人權的保障都顯得有些弱不禁風。社會輿論的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當輿論可以決定人生死的時候,悲劇便要發生了。

   電影中的英國司法制度縱然黑暗,可無論怎樣,受害者也始終堅持按照司法程序,以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而我們的民眾,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裡面有沒有人」,有沒有所謂的「青天大老爺」替自己說話。實際情況也往往是這樣的案例,行政部門、強力機構使用不正當的手段侵害了老百姓的某種權益,後者告官無門,要嘛吃啞巴虧,要嘛捅到媒體,被曝光後引起某相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作出批示,要求妥善處理。這樣的步驟極不正常但卻早已被習以為常。

   我們平靜地窩在家中的沙發坑裡,看著新聞,對美國的政壇、歐洲政壇、台灣政壇等上演的各種鬧劇指指點點之後,有沒有想過站在人家的角度上看咱們自家的院子是什麼的樣子?百姓的言論真的得到了表述了?司法的公正真正得到執行了嗎?行政和立法真正做到分離了嗎?我的政府官員真正被監督了嗎?輿論的導向真的全都代表著正義嗎?無錢無勢的人們的權益真的被維護了嗎?

   《因父之名》是西方對自身司法體制的一次自省,也是我們審視自身的一面鏡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