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

喜宴/TheWeddingBanquet

7.6 / 17,306人    106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馮光遠
演員: 郎雄 趙文瑄 金素梅 歸亞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憑虛御風

2006-01-15 20:19:22

傳統對現實的巧妙退讓


《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是李安賴以成名的「父親三部曲」。導演是順著拍的,可我卻是逆著看的。看《飲食男女》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當時的感動彷彿猶在胸間。這次看《喜宴》,少了些許感動,多了一些輕鬆。

同性戀兒子要如何面對傳統禮教思想濃厚、急於抱孫子的父親,這本來就是一個講故事的好題材。導演李安是講故事的高手。他把這樣一個含有巨大張力的矛盾放在了身在美國的兒子和專程從台灣趕來參加兒子婚禮的父親之間,於是又把中美不同文化的衝突也牽扯進來。何況高偉同的同性戀人是個美國帥小伙,而他的假戲真做的「妻子」則是貧困潦倒的房客。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相互纏繞,牽引著劇情向觀眾無法預知的方向發展。演繹出一個精彩紛呈、高潮迭起的故事。最後父親向兒子的同伴賽門透露了自己懂英語的真相,觀眾才恍然大悟:原來不僅兒子在演戲,父親也在演戲。這一瞬間,原本刻板、僵化的父親頓時變得可愛、寬容。最後的結局可以用經典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來形容。父親在片尾高高舉起的雙手,隱喻著傳統在現實前的退讓。但父親的退讓充滿了智慧,他最終守住了底線,高家的香火得以延續。如此巧妙的處理,是否可以稱為「雙贏」的結局呢?

影片中那場喧囂的婚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安親自在婚宴中露面,扮演了一個無名的賓客,說這是中國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但我看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用結構功能主義的社會學理論分析,婚姻的目的主要有三個:一是哺育後代,二是使兩人之間的性關係合法化,三是結成經濟上的互助組織。而婚禮的功能則在於宣示婚姻的事實。中國古代缺乏類似今天的登記和公證的制度,也缺乏有效的查詢手段。婚禮上之所以邀請眾多的賓客,就是為了向儘可能多的人進行宣示,以免今後的生活中產生麻煩。這種行為後來被賦予了大量其他的意義(比如與「面子」結合起來),於是成為中國獨特的文化。但深入的討論就不是這篇小小的影評可以承擔的了。

兩位老演員的表演幾乎無可挑剔,爐火純青。相比之下,女主角的表現要稍差一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