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千里走單騎--Riding Alone for Thousands of Miles

千里走单骑/RidingAloneforThousandsofMiles

7.4 / 4,556人    107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張藝謀
演員: 高倉健 中井貴一 寺島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斯普特尼克

2006-01-16 08:53:17

弄巧成拙的《千里走單騎》


    先說一下總體感覺,不喜歡這部電影,如果把喜歡到討厭用分數來表達,100分代表最喜歡,0分代表最討厭的話,我只能給這部電影40分,也就是偏於討厭那邊一點。
    下面寫的那些東西,是儘量不考慮自己的喜惡,以客觀得眼光去評價這部電影。

    片子拍得很乾淨,這是我看完《千里走單騎》這部電影后最深刻得印象。電影沒有那些不該有的東西,除了父子之間的感情,再也沒有插入其他東西,這點在現在看來是很難得的。在這個拍片為了賺錢的時代,在電影中加入些比較能刺激觀眾的東西是很常見的事情,而這部電影卻沒有做這種傻事,只是平平淡淡的講了兩對父子間的故事。這點,我想正是老謀子的聰明之處,要煽情就一煽到底,絕不允許有其他的東西來破壞這種煽情的氣氛。
    不知你看過海明威的小說沒,這部《千里走單騎》多少有些海明威小說的風格。看過一篇介紹海明威的文章,說他寫作時從來都是站著,之所以這樣,是為了讓自己不寫一句廢話。(畢竟站著比較累,像我這樣三紙無驢的文章,只能是坐著寫出來的,要不然早累死了^_^)《千》也是如此,全部的劇情很緊湊的圍繞著兩對父子展開,旁支的東西統統剪去,從父親得知兒子身患絕症而毅然獨身前往異鄉完成兒子的願望開始,情節設計的非常緊湊。這也就是為什麼我雖然不喜歡,卻還能不痛苦的把它看完的原因。影片在這緊湊的節奏中,一點一滴的溶入父子間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雖然只是平平淡淡,但卻有一種打動人心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恰恰就是平淡。
    試想一下,我們為什麼會被一部作品感動,還不就是因為在觀看作品的同時有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或者說是有了那麼一種角色轉換的錯覺。彷彿自己就是劇中那一個個悲喜的人物。一部作品,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如果不能做到讓大多數觀眾、讀者哪怕只有一瞬間產生這種錯覺,它就絕對不是一件優秀的作品。那麼,什麼樣的作品會容易讓人產生這種錯覺呢?在我看來,有兩種情況會比較容易讓觀眾產生角色替換的錯覺,其一,是我們所不可能經歷的情節,比如最典型的例子,武俠小說。在武俠小說中,主人公仗劍行走江湖,快意恩仇,這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體驗到的情節,而因為人的原始本性,使得人們對於這種情節在心中又有所嚮往,所以,那些完全虛幻的武俠故事很容易喚起人們角色替換的願望。在這裡,姑且把這種替換的願望命名它為觀眾體驗生活的願望。其二,就是那些貼近生活的情節,演員一舉手,一投足就彷彿是在生活中真是存在的人物,甚至就好像觀眾身邊的認識的人。這種情節也很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同,進而引起觀眾角色替換的願望。畢竟很可能他(她)也有相同或類似的經歷。在這裡,姑且命名它為觀眾再現或者複製生活的願望。
    就《千》這部戲來說,第一種是完全不可能的,題材的限制使得它不可能滿足觀眾那種體驗生活的願望,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的去滿足觀眾再現生活的願望。
    如此看來,就明白了許多,觀眾,也就是普通大眾的生活是什麼樣的?自然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而縱觀《千》劇,從頭到尾無不透出這種普通和平淡,以致於除了絕對的主角高倉鍵之外,都是找的群眾演員,而不用那些專業的演員。再加上平淡的敘事風格,老謀子追求平淡的意圖表露無疑。

    當然了,一部影片,如果僅僅只是平淡,無論如何也是不足以打動觀眾的,所以,在表面的平淡之外,還要加入些深刻的東西,用句文點的話來說就是要有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東西。那麼,這次老謀子挑了什麼東西來捅觀眾的心窩子呢?在愛情題材已經被拍爛的現在,老謀子再次老謀深算的打出了親情這張牌。
    不可否認,這絕對是個不錯的選題——父子間的親情。試問人生在世,誰沒當過閨女兒子?誰沒有過父親?父子間的親情是絕大多數人都曾經親身體會過的,如此一來,再現生活的願望通過影片被調動起來,而影片平淡真實的風格又加深了片子和觀眾間的互動,於是乎,老謀子一躍從《十面埋伏》的以華麗媚俗跳到了今天《千里走單騎》的借平實媚雅,直媚到觀眾喜歡、票房高漲,製片商喜歡,影響力越來越大,評獎委員會喜歡,各種獎項拿了一堆,等等等等,暫時打住,如上種種只是製作方的一廂情願,事實真的會如此嗎?

    現在的觀眾並不是傻子,無論你媚俗也好媚雅也罷,只要拿不出真材實料,別管你怎麼媚,觀眾也不會買帳。之前《十面埋伏》的罵聲一片就是最好的說明。那麼這次老謀子端出來的這盤菜里,究竟有些什麼呢?
    毫無疑問,父子情成為全劇的重中之重,在捨棄了華麗的外表之後,如果沒有這些有份量的東西西墊底,片子無疑會一敗塗地,所以,整部影片都在圍繞父子情來進行展開也就在意料之中。那麼這影片中所講述父子情真的足以打動人心嗎?
    一個故事講的好不好,關鍵在於情節設計的是否合理,一個好的故事會讓人覺得情理之中而又感到意料之外,一個不好的故事則恰恰相反,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於是乎劇情的鋪陳與安排是否足以承擔父子親情這一命題,成了決定這部影片命運的焦點。
    
    不得不承認,《千》劇情節的安排頗為巧妙。
    記得我小學時有一次上作文課,老師要求寫一篇關於師生之間情誼的作文,在開始寫之前,老師讓同學先說說自己想怎麼寫,大多數同學被叫到以後都是說些要寫老師怎麼照顧同學,鼓勵後進之類的傳統構思,當叫到我時,我說,老師對同學好的事情已經寫的太多了,不如反過來寫寫同學怎麼關心老師。還記得當時我的這番發言得到老師的盛讚。本來這件事過去這麼多年,我以為再也不會想起,不想看完《千》以後,居然又想起了它,或者老謀子也曾和我有過一樣的經歷,什麼都喜歡反過來想,之前一直都是寫老子要掛的時候兒子怎麼完成老子的心願,這次影片一開始就逆轉了這種定式,兒子得了絕症,老子替他完成心願。僅此一點,就使得這部片子不落俗套。在這一點上,老謀子先勝一招。
    緊接著,當高倉鍵隻身來到雲南,卻變故叢生,引出劇中的第二對父子,如此一明一暗,一主一副的設計,也可算是獨具匠心。這種情節的安排,使得劇中著力描寫的親情顯得更為普遍,讓觀眾覺得這種感情並不僅僅只是一人一地的感情,而是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普遍情懷。這種處理,輕巧的在不影響情節緊湊的前提下,增加了影片的廣度。
    當然了,只有廣度是不夠的,如果不深入到感情的核心,單憑廣度是無法打動人心的,這個道理,你知、我知、老謀子更知。所以,在擴充廣度的同時,力求讓父子間的感情更為深入、曲折。而影片用來進入感情深處(換個詞就是煽情)的方法也可算是別出心裁,並不是通過導演的手來推動感情的深入,而是通過高田剛一(高倉鍵)的攝影機、相機來表示。在請求進入監獄排戲時用攝影機拍下自己的請求送給李彬主任,使得影片進入一個高潮,而在最後用自己拍的楊楊的照片來把整個劇情推倒頂端。這種手法的運用使得影片在保證深度(煽情)的同時避免了刀削斧鑿的痕跡,使得高潮階段的感情成為一種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導演或者編劇強加進去的情節。這種煽情的戲,最怕的就是感情的人工推動,如果讓觀眾覺得戲裡的感情是由外人刻意安排而產生的,那麼這種煽情就成為一部電影無法彌補的硬傷。而像《千》劇這種通過劇中人物來推動感情,則可以一種討巧的方式避免避免這種硬傷。在這點上,老謀子真可謂用心良苦。
    還有一點就是,雖然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和不了解來構築劇情算不上什麼新鮮東西,但是,這次老謀子在這箇舊瓶里裝入的新酒並不怎麼令人生厭。雖然依然有一堆用巧合拼湊起來的橋段,但不論是李家民的意外入獄,還是憑空冒出的私生子楊楊,以及楊楊在深山野外走失,都並沒有讓人覺得導演在刻意用巧合來推進劇情的發展。對於這一點,老謀子做的也算不錯。
    全劇可謂堪稱經典的就是劇中對《千里走單騎》這齣儺戲的處理。以儺戲《千里走單騎》來引出高田剛一的「千里走單騎」本來就已經是個巧妙的設計。而這部電影子乎是以《千里走單騎》始(開始時剛一看兒子建一拍的片子,知道兒子想拍《千里走單騎》),以《千里走單騎》終(最後在監獄的禮堂里李家民終於唱出了《千里走單騎》)。用儺戲這個「道具」貫穿了全劇的始終,使得影片有了一個依靠的主體,而不至於散漫無邊。但是,所有這些並不足以讓全劇對《千里走單騎》這齣儺戲的使用成為經典,因為,如果僅僅如此很有可能造成喧賓奪主的情況發生,也就是容易讓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儺戲《千里走單騎》上而忽視了主人公的「千里走單騎」,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那麼這部電影只能淪為一部二流甚至更差的影片。對於老謀子來說,這種情況無疑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就必須既要讓儺戲即要成為貫穿全劇的主線,又要讓它不成為觀眾注意的焦點。這種看似相互矛盾的命題,被老謀子輕巧的化解了,憑藉的僅僅是一通電話。當劇中高田剛一終於來到石頭村找到李家民的兒子楊楊時,接到兒媳婦理惠的一通電話「其實《千里走單騎》並不重要,所謂明年來拍,只是健一和李家民說的客套話罷了」僅僅用這一句話,就輕巧的把儺戲《千里走單騎》撇到一邊。使得高田剛一的「千里走單騎」不但成為一件在事實上毫無意義的舉動,反而頗有些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傻氣。然而正是這種傻氣,成就了父子間的深情。在這個社會中,每天人們都是在帶著面具生活,每個人都彷彿異常精明,但是,這種面具、這種精明在親人之間往往成為隔閡的主體。換句話說,什麼才能體現親情,不就是那種親人間那些冒傻氣的舉動嗎?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固然值得推崇,但那種為了兒子的一句話而不遠萬里、跋山涉水的傻氣不更加難能可貴嗎?所以,正是劇中對於儺戲《千里走單騎》的輕輕拋卻,奏響了高田剛一「千里走單騎」的最強音。
    最後一點,就是對於影片結尾的處理。當高田剛一和楊楊告別而完成影片的又一個煽情高潮時,他又接到一通電話——健一已經去世了。也就是說,支持他走完全程的主體已經不復存在,他最終也沒能和兒子說上一句話。而當李家民在監獄中看完兒子的照片而潸然淚下唱起那出已經無人聽的《千里走單騎》時,全劇已經到達了最高潮。在這以後影片嘎然而止。雖然說這種讓劇情留有遺憾的做法已經因為越來越多的被人們使用而漸漸流於俗套,但在這裡卻顯得合情合理,而且也更加突出了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裡反過來了)」的悲哀。當高田剛一在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中孑然一人面對遼闊的大海時,他在想些什麼呢?老謀子再次用一個討巧的方法為影片劃上了句話。

    好了,說了這麼多,來個總結吧,看完這個電影,最深刻的一個感覺是乾淨,這個之前已經說了,而這一點也是我能給這部電影打40分而不是0分的主要原因。而緊接著的一個感覺,就是討巧,通觀全片,在處處都可看出老謀子討巧的痕跡,而這種痕跡讓人看了之後非常的不舒服,彷彿有一種被人耍的感覺。
    也許有人不能理解我這裡所說的討巧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簡單說明一下,所謂討巧,就是導演並沒有「用心」去拍這部影片,這裡所說的用心這個詞,並不是用它「認真」這種引伸意,而是取其最原始的本意。是說導演用的是腦子、而不是心去拍這部電影。
    像這種以情取勝的影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心,你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到影片中去,就好像一個作家創作一篇小說,不好的作家是由人引著小說走,而好的作家則是小說引著人走,這也正是為什麼真正好的小說不多見的原因,有幾個人能不考慮任何外界因素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一篇小說中去呢?寫小說如此,拍電影亦如此。
    一部片子,如果導演、創作人都沒有心的投入,又怎麼能指望觀看他的觀眾能沉浸其中呢?而片中那些那些取巧的行為,只能成為掩飾創作人無心的遮羞布。但是,正所謂欲蓋彌彰,如果沒有這些取巧的行為,或者你可以批評這部片子的種種毛病,但是卻沒有理由指責創作者的不用心,而正是那些遮羞布出賣了他的使用者,那種刻意討巧的行為,暴露了導演無心的這個事實,如果真的用心去拍,何必用這些討巧的辦法呢?正所謂大智若愚、大巧不工,既然沒有大巧,也只好用「工」來彌補了。

    前一陣看過一個對陸川的採訪,只看見了節目的最後一句話,陸川說「現在國內的導演,血冷了!」我想這「血冷了」和我說的無心應該屬於同一個概念範疇,而對於那些已經「血冷了」的導演,指望他們拍出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無疑是緣木求魚,所以,你可以說他們拍的作品巧妙、精製、華麗,但是卻不能說他們的作品感人。對於這部《千》來說,也是如此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