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無止期--Time to Leave

时光驻留/弥留的时光/最后的时光

7.1 / 9,073人    81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奧桑
編劇: 法蘭索瓦奧桑
演員: 梅維爾波柏 珍妮摩露 華薇莉泰德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天吾

2006-01-26 20:47:23

最後的時光:距離的秘密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枕邊迷》、《泳池情殺案》導演François Ozon 悼亡系列第二部,作為本年度法國電影開幕電影的《最後的時光》故事簡單,講述年青的同性戀攝影師患上癌症,然後在剩餘的三個月裡走完人生。男主角Melvil Poupaud成為電影最值得欣賞之處,準確掌握時而淡然、時而激動、時而感傷、時而關愛的複雜性,刻意減磅以身體線條的變化直憾觀眾心扉。演出叫人難忘。

撕裂與填補:如果沒有死亡,哪有愛?

表面上老土的情節,拍得相當有心思。死亡的陰霾,設置在電影的最原初部份,即作為整部電影的背景。《最後的時光》的設計不刻意煽情,而是把死亡作為中心點,而生命的一切,都是由這個中心點展開的:傷痛、愛、快樂、性、永恆、短暫,像一個蜘蛛網,它們堅韌地連在一起,互相誘惑,卻是整體。

候曼作為同性戀者的重要性在於,增重「撕裂」的份量。在電影初段的時候,表現了候曼與家人之間的分裂性:母親喜愛孩子,然而候曼是同性戀者;候曼與姐姐的關係惡劣;父親有外遇卻深愛家庭。另外,候曼與伴侶薩沙彼此相愛,卻因為愛而不忍離開,製造了距離。候曼在GAY BAR裡看到的是淒楚的眼睛,互相擁抱與造愛的同性戀者就是用快感、最親密的接觸去填補他們與世界之間的鴻溝。然而,這種橋段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最後的時光》的不同之處,在於「填補」的刻劃極具功夫。「愛」是唯一能夠填補死亡缺口之物。電影后段候曼要求再與薩沙造愛換來拒絕,候曼捉著薩沙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讓他們一同感到一顆跳動的心(愛的形式轉換);與姐姐和解、與祖母同睡;最明顯的是導演Ozon刻意以同性戀的視角宏揚/呼喚母愛──借種情節及餵養的鏡頭成為了全劇的中心:候曼以生育,作為抵抗死亡的行動,他好像得到快樂,然而並不。

攝影:有些相片是偶然的

候曼攝影師的身份比他作為同性戀者更為重要。「攝影」是《最後的時光》的真正核心。攝影的重要性在於帶出「距離」。鏡頭與攝影對象之間一定存在著或長或短的距離,換句話說,是攝影者與攝影對象之間有一道不能跨越的溝道。相片的影像與現實生活亦存在著距離,是時間的距離:時間是連綿而不斷的,相片卻是定格的。在這基礎之上,《最後的時光》相當強調日常生活的平靜與安定,而男主角候曼拍下觸動他的一刻,恰恰揭示了某種距離的秘密:日常生活與人生巨變是大海與小石頭的關係,人生巨變不能改變世界日常生活之一毫。

因此,攝影/相片的意義在於提供幻覺。把均等的時間重組、拉長、縮短,把感人的一刻放大:如童年的回憶、姐姐的笑容、祖母的微笑。把一些記憶拿出來放好,把一些推到無人角落。與此同時,電影裡刻意出現的毒品、煙、酒同樣是提升幻覺的濃度之物,在這幻覺的背後,其實是恐怖的想像力在發揮作用:不無時無刻感到幻覺即將消失,所以需要不斷拍照。

尾聲

結局一段消瘦的候曼一個人坐在沙灘上,大群遊客還是在玩樂、嬉戲,然而在黃昏的時候,他們一個一個地離開,整個沙灘只剩下候曼一人,獨自面對陽光的墜落,並流下眼淚。而這裡的關鍵情節在於:他不希望有人在他身邊,因為死亡的恐怖正正在於身邊的人、他們的反應(傷感與同情)。他到沙灘之前,首先把電話扔到垃圾箱裡,即使它還在響……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