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魔咒女王--Queen of the Damned

吸血鬼女王/魔咒女王(台)/尸缠妖后

5.3 / 48,221人    101分鐘 | Spain:104分鐘

導演: 麥克萊墨
編劇: 安萊絲 史考特艾波特
演員: 史都華唐森 Marguerite Moreau 艾莉雅 文森培瑞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恆殊

2006-01-29 07:42:10

天譴女王中的俗麗與華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Yomi
  
  在安妮的眾多作品中,我不太喜歡這本書。儘管它是很重要的一部,如史詩一般敘述了吸血鬼的龐大家族史以及6000年以來的愛恨情仇。作為吸血鬼歷代記的第三部,本書並沒有如前兩部那樣,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就像一個人帶點寂寞的對你說話,講故事給你聽。QofTD中的多人稱視角使敘述顯得分散而瑣碎,如果沒有看過前兩部的故事,我想很可能會無法理解。
  
  和The Vampire Lestat一樣,QofTD的作者仍為吸血鬼萊斯特本人,(以及後面的肉體竊賊和惡魔邁諾克,笑,安妮已經把那個18世紀還不目識丁的小演員變成20世紀的文學家了)他不聽勸告再次把血族的古老玄秘公佈於眾。當然這也是他最可愛的地方,一直認為,QofTD中兩個亮點,一是小惡魔阿曼德對丹尼爾的折磨,再就是萊斯特的不知悔改。^_^
  
  在『惡魔的寵兒,丹尼爾的故事』一章,阿曼德一反《夜訪吸血鬼》的陰鷙和《吸血鬼萊斯特》中的寡情忘義,少年心性第一次在他17歲的形體上復甦,從紐奧良萊斯特的舊公寓,到里斯本,到馬德里,到維也納,到柏林,然後是布拉格、瑞士、紐約和巴黎,丹尼爾所在的任何地方都有阿曼德。像一個蒼白且無邪美麗的影子,緊緊的纏附著他,他無法呼吸。這還不夠,他不能無視他,因為那個孩子總是突然奪過他正在看的書,問他在看什麼並且要問為什麼看,然後在半夜爬上他的床,拽他起來只是為了試驗一下越洋電話的奇妙。
  
  『天,你自己撥電話!你活了500年還不會打電話?』看到這裡終於笑出聲來,此時的阿曼德完全是個孩子。萊斯特給不了他的,路易也滿足不了他的,他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伴侶。他們徜徉在世界各地的街道,一起探討歷史、生命和戰爭,一起拜訪畫家和攝影師,一起去上文學課和藝術課。阿曼德急於了解新世界的一切,而丹尼爾也從他那裡獲得了古代的知識,他們真是無比般配的一對。特別是描寫他們在夜之島生活的那一段,溫馨浪漫到了極點,簡直能讓所有人嫉妒死丹尼。非常喜歡那一段的敘述,如同王爾德筆下的道連·格雷,依舊是不朽的生命與青春,小阿曼德的興趣從一件換到另一件,永不停息,任由時光的隨意墜落。
  
  也許是女王阿卡莎帶來的陰影,隨後的發展稍稍有些沉悶。『當你醒來,就會如我一樣,永遠的死去。』嘆,譯者的翻譯真的是無懈可擊。但絕美的一幕過後,二人再沒什麼精彩場面出現,重生的吸血鬼丹尼只知道傻笑,從32歲的人類乍變成血族最年輕的一員,他的成熟睿智似乎全消失了,在瑪瑞斯、凱曼那些老傢伙面前顯得脆弱而無知。而阿曼德也恢復了他的憂傷和沉默,與先前判若兩人。在他初見瑪瑞斯,他的父親,他的愛,他甚至沒有一絲感情流露的表示。而瑪瑞斯也是一樣,不知道是安妮的失誤還是女王帶來的恐怖。還有那幅The Temptation of Amadeo,心裡多少感覺可惜,明明是可以大書特書、賺人眼淚的地方呢。
  
  再說到萊斯特,本書他唯一的亮點就是結尾。在『女神的懷抱里』那段時間,他更像一個沒有絲毫感覺的傀儡,完全迷失了自己;或者說,他一直在困惑,在苦惱,在掙扎---我不喜歡他那個樣子。他愛上了女王阿卡莎,他愛著每一個人。但和得到就一定意味著失去一樣,他不可能愛所有人的,他必需要做出選擇。他後悔那個必須做出的決定,但是他沒有選擇。所以當最後大家快樂的聚集在夜之島,他卻把自己一個人鎖在書房。一個月,寫他的QofTD。後來他與瑪瑞斯的對話,以及和路易回到紐奧良、去倫敦---都非常非常精彩。萊斯特回復了那個瑪瑞斯口中的Damnest Creature,那個Brat Prince,叛逆之風未減一毫而尤有過之。『Tell me how bad I am. It makes me feel so good!』彷彿又看到了8年前電影IWTV的最後一幕,阿湯哥魅惑而灑脫之至的笑容。再次,目為之眩,心為之奪。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紐奧良舊宅的前後兩幕。先是潔茜看到了歌迪亞的日記。『Cover her face; mine eyes dazzle; she died young.』剎那間全身顫慄,心底冰涼。蕭邦的小夜曲在耳邊如流水低訴,古老的瓷釉洋娃娃。無比的悽美,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一幕幕的,猶如緩緩飄落山谷的白色長紗巾。她的金色捲髮,她玫瑰般的小臉---當一個世紀之後,路易和萊斯特再次回到他們多年前的居所,如兩具徘徊已久的幽靈,帶著18世紀揮之不去的寂寞,默默凝視彼此的眼眸。『以手覆蓋她的臉龐,我心震顫,她如此早夭。』
  
  再次提到譯者洪凌的精彩演繹,QofTD的翻譯真是比前兩部好太多了。尤其是一些對話,譯來底韻不改,非常傳神---儘管早就有人說過,英文根本不是用來翻譯的。這本書我最初是在書店裡買到原版,491頁,忍受了一個多星期的折磨才看了一小半,後來終於下載到中文譯本,立刻被翻譯折服。相比之下,The Vampire Lestat裡面某些句子簡直能讓人吐血,尤其是那個Satan’s Night Out撒旦狂歡夜,居然給翻譯成什麼「魔鬼出現之夜」!無語了。
  
  上面說了這麼多,其實QofTD的主要內容完全和這些無關,它敘述的只是血族的歷史。那些故事真如史詩一般的壯麗---沉睡6000年的女王,夢魘中的紅髮雙胞胎,邪惡的精靈Amel和首代血族Khayman。阿卡莎的甦醒一如睡美人的童話,然而,本是無比華美高亢的樂章,卻轉而下成為俗麗的曲調。救世與殺戮,慈悲與抉擇,重複了幾千遍的故事,怪不得有人評論說QofTD十分的商業化。女巫6000年的詛咒不如100年後情人重逢的震撼,血族女王的偉大愛情不如阿曼德唇邊泛起憂傷的動人,麻木的我們找不到悲愴的感覺,只用泛白的雙眼平靜的掃過那些熟悉的場景,甚至熟悉的血腥。
  
  當然,也許就是看好它的商業化,華納再次把它搬上螢幕,用的仍是Queen of The Damned的名字。不過它的內容,sigh,幾乎和原著無關。撐起血族6000年偉大歷史和詛咒的雙胞胎傳說沒有了,QofTD的故事便失去了所有的意義。萊斯特莫名其妙的戀情成了貫穿始終的唯一脈絡,如此它恰恰拋卻了原著中的華美而只留下俗麗。
  
  然而不可否認,此片的確將媚艷和華麗發揮到了極致。由Stuart Townsend飾演的Lestat,蒼白如臘的光滑皮膚,鉛色的濃重眼影,以及他纖細如貓般的優雅---雖然他的確缺少些18世紀的貴族氣質,但,無比的sexy。那場演唱會的設計非常棒,儘管Korn的歌我怎麼聽都還是鬼哭狼嚎。有好幾首我至今找不著調,不過也只有這種搖滾效果才能把女王「吵醒」吧,笑。
  
  說到阿卡莎,在Aaliyah的演繹下,已經從原著女神般的聖潔轉為埃及豔后般的妖艷。不過也無所謂,反正已經華美不了了,就一路妖下去吧!最後提一下我可憐的瑪瑞斯,形像已經被破壞殆盡了。電影大部份交代的是第二部VL的內容,馬格納斯不見了,瑪瑞斯成了萊斯特的Maker。這本來也無可厚非,(既然我們的Lestat已經在IWTV里搶了阿曼德的丹尼,Marius自然要幫Armand報仇,笑)但演Marius那個人,哭死,那氣質實在是活脫脫一個馬格納斯啊。他哪有瑪瑞斯的睿智和優雅?至於我們美麗憂傷的小惡魔Armand,顫抖,如果我沒看華納的官方網頁,打死我也不會認為那個「Ugly Blond Guy」會是Armand。為了證實這一點,後來我再看了一遍電影,當場噴血。至於其他,比如殭屍一般的Khayman 和Mael,咳咳,也不好再說什麼了。
  
  除此以外,我非常嫉妒Jesse。本來大家都是在月色下捧起Lastat的書,被他的魅力折服,想像著他的『I love you; I wish you were here… in my arms.』嘛。為什麼她一個毫無特色的女孩能得到王子的垂青?原著里這個35歲的女人根本就和Lestat沒有任何關係啊。看的時候還在想,這種純真的存在必定要為邪惡獻祭的,就像在我們的理念中:天真是用來踐踏的,純潔是用來玷污的。然而結局居然是臨睡前媽媽講的故事『從此以後,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In The Name of Satan,我詛咒它的導演和編劇!
  
  不過影片到底也並非一無是處。搖滾效果就不說了,還有幾個鏡頭非常經典。在影片最開始,在萊斯特的敘述中,那隻從棺材裡伸出的手就非常抓人。隨後幾幕都很不錯,然而從Jesse看到萊斯特的日記後就開始糟糕。瑪瑞斯造就萊斯特的一幕簡直不忍目睹,既然IWTV中這過程已經成為了經典,隨後就不該再輕易碰觸。的確如Sylph所說,這段處處可見對IWTV的拙劣模仿,沒有任何價值。也許導演是考慮那些沒有看過IWTV的人會不理解,但,我想大家之所以蜂擁而至電影院或買碟,恐怕也是因為8年前IWTV的緣故吧。
  
  阿卡莎的出場也十分經典,酒吧之舞充分展示了她曼妙的身姿。當然還有血紅的玫瑰浴。天,在那裡Stuart的皮膚簡直蒼白的可怕。書中所描寫的那種白蠟般的光滑如絲,我想也不過如此了。
  
  和IWTV的18世紀法國貴族的幽雅浮華不同,這裡展現的是另一種東方式的華麗。阿卡莎有濃郁的埃及豔后或是印度妖姬的味道,而Maharet或Jesse的扮演者,和古老的捲髮洋娃娃美人相反,她們體現的是一種類似東方式的傳統。這符合原著中的設定。但關於影片的結尾,女王的結局,我什麼都不想說了,讓所有喜愛Anne的人一起放聲大哭吧。
  
  [7.19.2002 4:38 P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