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第三人/黑狱亡魂/第三个人

8.1 / 181,540人    104分鐘 | USA:93分鐘

導演: 卡羅李德
編劇: 葛拉罕葛林
演員: 約瑟夫考登 艾莉達瓦利 奧森威爾斯 屈佛霍華 Bernard Lee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g9421

2006-02-05 09:00:55

黑色電影的經典


    近段賦閒,著實看了不少片子,整體感覺有些消化不良。不過看得多的重要好處就是有利於質量的甄別,幾十部片子捲過,閉上眼睛想想哪部還記得便勝負立判。
    以這種感覺來論,我發現《第三人》還是經典的可以,我居然還清楚地記得大部情節,和一些我想稱之為完美的鏡頭。也許這根本是廢話,卡羅爾•里德的這部片子在影史上已經快被說濫了,但是也只有親眼看過才能感受到這種力量,而且一遍不夠,我連接看了兩遍。
    黑白電影有一種獨特的光影魅力,我甚至覺得Film noir是因此得名,灰黑陰暗的街道,在煤氣燈下映照出蒼白,拉長搖曳的黑影飄過鏡頭,人物突出的眼神,這才是最純正的黑色魅力。黑白的景像很純粹,不會迷亂,處處設置都緊貼劇情的發展,單看每一幀甚至都有老照片般的懾人魄力。在這時,光的作用才最突出,看Orson Wells出現的那個不能再經典的鏡頭,人物隱藏在黑色的門廊內,只露出腳部,接著突然的燈光亮起,人物的面部才完全可以辨識,真相大白,完美的影像把懸疑氣氛剎那間拉伸到頂點。接著Joseph Cotten追去,被汽車擋住,Orson Wells的身影隨著汽車的略去而消失,鏡頭再轉向一邊的深巷,微微傾斜,高大的反差打光投射在牆壁上的是長長的慌張逃離的身影,Joseph Cotten追上去,他的影子替代了Orson Wells的影子,Orson Wells則重新消失在廣場的夜幕中,懸疑再次被提升。這段鏡頭也只能說是完美二字,展現了黑白電影的全部魅力,也是黑色電影的經典極致。況且還有最後那段下水道追逐戲,墓園的樹林的固定鏡頭,無話可說。
    英國本來就是偵探故事的老祖宗,美國是黑色電影的老家,那麼這種「中大西洋電影」(Mid-大西洋 Film)就結合了兩者的精華,成為懸疑作品的典範。Joseph Cotten事業失敗,投靠朋友卻落得一場空,發揮愛好充當起了偵探角色,愛上了朋友的女友,在事實被揭發後又陷入朋友道義與社會道德的痛苦掙扎中,主線設置便足夠曲折。既有英雄又有反英雄,Orson Wells的反面角色魅力十足,乖張的表演十分搶眼。Alida Valli面容姣好,所作所為讓人又愛又憐,所有角色都性格突出。而整個故事的大背景,戰後共管的維也納,更是具備劇情發展所需的一切要素,對這個混亂場景的描寫則充滿表現主義的手法。整個舞台表面混亂實則秩序井然,所有情節都在隨著創作的意志逐層展現,完美的控制著整步電影的節奏。談到線索釋放的技巧和結構,簡直無可指摘。其中的人物關係,看了一位台灣影評人轉述的《電影與歷史》中的內容,分析出了一種關係意識形態的微妙處理。我自己當然是玩味不出這種深意,但僅論可以感知的電影元素,《第三人》就是一部教科書式的示範。看過兩遍,在仔細玩味裡面的小細節,和一些無關主體的笑料,像用貓的喜好來引出Harry的出場,文化重建委員會邀請馬丁s做的報告反映的美國通俗文化和歐洲文化的衝突關係等等,也都巧妙異常。娛樂性,現實性,觀賞性都在裡面得到了體現和融合。
   一部優美的犯罪電影,完美的技巧和手法,難以形容。看那麼多的電影,也無非是為了尋找像這樣的自己深愛的片子,值得在日後不斷的回映。有這種快感的時候,才會感覺到付出時間財力淘碟的回報,享受電影的樂趣,才有力量繼續從浩大的碟堆中泛出一部又一部塞進碟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