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

何处是我家/情陷非洲/无处为家

7.6 / 11,465人    141分鐘

導演: 卡洛琳林克
編劇: 卡洛琳林克
演員: 茱莉安柯勒 米勒尼尼茲 卡洛琳伊克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oorfish

2006-02-09 18:41:30

剛買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淘寶上淘到紅龍版,雙碟的D9。

補充一點資料:

德國女導演卡羅琳·林克首先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巴伐利亞電影製片廠工作,後擔任了許多電視和電影的編劇與助理導演。她在慕尼黑電影電視學院畢業的作品在電影節上獲獎。1992年,林克一邊為電視台拍攝兒童片,一邊為自己的影片《走出寂靜》(Beyond Silence)編寫劇本。直到1995年,此片方告完成,影片對失聰者的獨特世界以及其與他人關係細緻入微而又非感傷煽情的刻畫帶來了優美詩意,也為林克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9年,她成功地改編了兒童小說《雪糕的滋味》。林克非常擅長圍繞兒童展開她的影片,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之間非對立而是互動的關係是她的影片中饒有趣味的一點。
 
 
  本片根據史蒂芬妮·茲威格的暢銷自傳體小說改編,題材來自作者一家人在二戰期間為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而逃到非洲的往事寫成。在原著中,茲威格是從自己的角度切入,描述了她的體驗和記憶。而林克則認為小說最吸引她的是母親潔塔這一人物的逐漸成熟,因此她的創作也以此為重點。在對非洲的表現上,林克很小心不讓影片變成明信片景觀的堆砌,而強調讓觀眾和主人公感同身受地進入非洲、慢慢地發現非洲的真正魅力所在。

  影片在肯亞實地拍攝,儘管在這裡拍比諸如南非等地風險更大、條件更艱苦,但為了可信度和氣氛,林克和她的製片人毅然決定深入肯亞。倒霉的是,一場空前的大旱災幾乎令計劃夭折,攝製組可以說是硬著頭皮完成了拍攝。

  兩位主演朱莉安·科勒、梅波·尼尼茲都是舞台出身,多年的戲劇演出使他們的表演功力都比較深厚。而科勒還曾憑藉《埃米與加格爾》摘取了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這也是她繼《雪糕的滋味》後再度與林克合作。

  本片在德國取得了很高的票房,並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在內的5項德國電影學院獎。而繼入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後,再次闖入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競賽圈,無疑也多少表明了影片不凡的實力。


  不要期待看到一部德國版的《走出非洲》。儘管影片的題材總會令人不自覺地聯想到《走出非洲》《英國病人》之類經典的「非洲片」,但導演卡羅琳·林克很謹慎地避免陷入美景風光片+纏綿愛情故事的陷阱中。影片所展現的非洲不是充滿神秘色彩的異域風情,而是一片實實在在的土地,它對非洲風光的描寫非常有節制和樸實,使之更接近於生活空間,而非旅遊勝地。平凡瑣碎的夫妻情感也代替了浪漫傳奇的艷遇。整部影片並不以盪氣迴腸的史詩氣勢取勝,而是以細膩的刻畫與細節呈現見長。

  戰爭僅僅是背景,人物變化的過程才是導演真正關注的。影片著墨於一個流浪海外的家庭無法割斷的根脈和濃郁鄉愁,家庭中的每個人在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開始新生活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以及考驗中的成長。在此間,他們的關係、他們對非洲的認識都在悄悄發生改變。在處理歐洲與非洲的關係上,它從歐洲人是如何去適應一種迥異的生活方式、風俗人情和文化傳統的角度表現人與人之間,兩種文化之間的張力。

  不足之處是蕾吉娜作為影片帶領觀眾走入非洲最重要的角色,所花費的筆墨還是不夠份量。導演的改編既要基本忠實於原著,又試圖注入自己的思考,即突出潔塔的角色。結果影片雖然以蕾吉娜的口吻開始敘述,最終卻是透過潔塔的眼睛來觀察的,反倒弄得有些不倫不類。某些非洲原住民角色的塑造也有過於簡單之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