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孔雀--Peacock [2005]

孔雀/Peacock

7.6 / 1,129人    Germany:144分鐘 | China:136分鐘 | 244分鐘 (original length)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李檣
演員: 張靜初 馮礫 呂玉來 劉國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syduck

2006-02-14 21:25:14

《孔雀》有感


一點點碎碎的回憶,就那樣的長大了,生活,又會是什麼模樣?

    因為聽說是有關心理的電影,開始總想找會和心理有什麼關係,一點點弟弟的瑣碎的回憶,就那樣,兄妹三人就長大了,父母就變老了。普通人的生活,平淡卻被演繹出來了,或許能觸動更多的人,因為世界上,對於別人,還是普通人比較多。可對於他們自己呢?一個百分之百的命運,「平凡」著,卻仍會刻骨銘心。
  
    每個人都希望上帝會多眷顧自己一些,是因為生活中總會覺得自己比別人的得到的少一些。就像姐姐和弟弟對父母偏心的不滿,就像金枝對哥哥生病的對父母的不滿,在一個角度上,總會不同的感受。只有哥哥那樣的人,才不會有太多的考慮,或是因為他單純得沒有進化成社會人,或者因為他已經覺得自己得到的很多。

    家庭就好像一個陰影,父母對哥哥德殊的關愛彷彿將姐弟倆個人排除在了關愛之外,他們總感到不受重視,他們從小時候到長大,在家庭中都彷彿是個配角。本能的,他們會對哥哥充滿了嫉妒,哥哥所得到的一切並不是因為他是強者,而只是因為他是一個智障。因此,如果因此而和哥哥爭總會讓人覺得有罪惡感,當然也得不到父母的好臉色,比如分糖的情景。在那個時代,也許糖就算得上是奢侈品了,而對於還不是很大的姐姐和弟弟來說,就更比較困難了。最後,姐姐一塊一塊的把糖拿出來,在父母的監督之下,那該是怎樣的不情願呢?而對更小一些的弟弟呢?在正常的家庭,受寵愛多一些的本來應該是最小的孩子,可他卻得像大人們一樣讓著哥哥,他又該有怎樣的心理上的感受呢?他也是一顆顆把糖拿出來了,在最後,在父母的眼神的督促下,當發現一塊更喜歡的湯的時候又換了一塊。而當在出來時,他發現哥哥把兩塊糖給了哥哥的小白鵝時,他又該怎麼想呢?也許,是感到自己價值的缺失吧。

    姐姐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可她的夢想卻被現實扼殺,被現實,被那個傘兵,被父母。她從沒有飛起來,只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人,卻不知還有沒有夢想,在她倍受挫敗的心理。那個她第一次見面就喜歡上了的傘兵,一個或許感覺到她的感情,卻沒有(不敢?不想?)接受的人,當姐姐失去了當傘兵的機會時,她在人群中失望著,看著那個和她競爭過的勝利者帶著大紅花在人們的歡送中離去,他又該是怎樣的想法呢?夢想,破滅了,愛情,或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都離他而卻了。年輕的她,在剛啟航的時候就種種的摔倒了,面對下一次,也許就再不會有相同的認真和情感了。這也許可以解釋後來她的種種玩味的表現。愛情,對她來說也許只是形式上的了,她的真愛的感覺,消失了就再不會有了。後來她為了降落傘,為了換工作,都可以隨隨便便的處理,也許都是因為她的一次失敗後對愛情的失望和失落吧。
    她的夢想也被媽媽扼殺了。一個生活在那樣一個保守、閉塞的年代的中年婦女,是很難理解女兒那敏感的心理的,當她看到姐姐騎著自行車帶著降落傘在大街上享受回憶與夢想的快樂時,那樣一中投入的幸福的感覺時,母親看了卻很拼命的跑上去把傘扯下來,她也許是覺得太丟人了吧,她不能擺脫世俗的看法,她不知道那對女兒意味著什麼,她就那樣拼命的扯著,卻不知是在拔女兒身上的翎羽,有鮮血流下來,她也看不到。
    姐姐還可望得到母愛和父愛,可是在家裡面對他來說卻只是奢侈的想法,因為有哥哥,哥哥就像他的身軀那樣,是一座巨大的山,把父母的愛都攔截了,因此她和弟弟就一點都感覺不到。一次姐姐聽到了手風琴聲,一個和藹的老人,他們有共同的愛好,並且老人家裡人也不喜歡他,因此他們好像尋到了知音,一方需要關愛,一方需要付出。於是老人帶著姐姐和弟弟看電影,吃元宵,雖然都是些很小的事情,可卻足以讓姐弟倆感受到了他們從來都沒有感受到過的父愛。可是世俗有一次的無情,人們把這看成是不正常的,於是本來美好的場景,被無情的打破了。
    姐姐挑番茄時,強忍著卻終忍不住哭了。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傾慕的人,現在已經成為了別人的丈夫,孩子的爸爸,她能感到的,除了惋惜,也許是對人的命運的慨嘆吧。那個人已經不記得她了,相見不識,也許因為那個人從來就沒有把姐姐放在心裡過,可是後來看到姐姐那熟悉的拘謹的笑時,也許那很多年前的場景,那個降落傘不小心罩住的女孩,還是恢復現在他的眼前吧。時間,也不要太殘酷了。

    很喜歡弟弟那個形象,一個瘦弱的,沉默的人。可他卻總在哥哥的陰影下,對於哥哥,他應該是感到很沒有面子的,比如哥哥給他送傘時他的不承認,和後來用傘戳哥哥的腿,想要下藥給哥哥喝,我想他並不是一個壞人,因為當她看到一次哥哥被人愚弄後口吐白沫,在大同天半赤的跑出澡堂去找家人,他只是受不了別人因為他哥哥而對他的嘲諷,因為他不想被別人看不起。
    後來父親對他的書中夾著畫從而對他的完全否定,改變了他的一生。那其實也許只是一個在那樣一個年齡應該有的正常的想像,可卻被父親看成是洪水猛獸,如臨大敵,因此就要把他趕出家門。而本來父親還說家中哥哥姐姐都是廢人,家中就看他了。這樣的反差,也許很難讓人接受。終於遂了父親一時衝動的願,他真的離開家了。直到有一天,帶回了一個女的,和別人的孩子。
    其實也許弟弟並沒有完成成長的過程,因為他不想工作,他想讓妻子養活他,以為他也指示一個孩子。也許是因為在成長中他太少受到父母的關愛,因此即使年齡成熟了可他卻渴望得到母愛,來彌補無愛的童年?
    也許弟弟是不太喜歡這個世界的,因為他想直接就到60歲了,很快的衰老了,很快的就結束。也許他覺得存在於不存在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吧。

    哥哥智力上有問題,但他單純卻像個孩子。他不明白也許不想明白?人、社會中很複雜的事情?因此她也就格外的善良,對那個經長欺負他的人在和他借錢時仍然慷慨解囊。可是當他和媽媽說向找個對象,說因為如果父母逝世了就沒人照顧自己了又覺得他很自私,彷彿一切都應該以他為中心。

    最後ms大家都很幸福?或者是正常了?姐姐、弟弟和哥哥各自都有了小家庭,有了或者將要有了孩子。普通人的生活,他們慢慢的把時間掠過。

    對於三個孩子的長大成人,父母的教育,也許不能算是成功的。可在那樣個以年代,對於沒有接受過太多文化的教育的他們,也許他們是盡力了。他們做到了自己能想到的最好了。尤其是對哥哥。比如母親每天都給哥哥扎針,比如母親為了給哥哥求親,不惜拉下面子說話。可是他們卻忽略了對姐姐和弟弟的關注,也許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顧不過來吧。

    整個電影在弟弟的獨白中開始,發展,又結束,淡淡的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激烈的情節,可仍是慢慢的滲人人的心理,那種無奈的淡淡的苦澀的對生活的接受,對好多人來講,也許都是一樣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