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慕尼黑--Munich

慕尼黑/慕尼黑惨案/复仇

7.5 / 238,165人    164分鐘 | Philippines:163分鐘 (cut)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東尼庫許納 艾瑞克羅斯
演員: 艾瑞克巴納 丹尼爾克雷格 希朗漢德 馬修卡索維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徐棲

2006-02-24 16:09:12

商業性與深廣題材的難以兼得


聽某電影論壇的兩位老大說 Munich 「是一部極其精彩的影片」,除了最後的15分鐘以外。所以昨天晚上逮到空閒,雖然次日要起大早去上課,還是一咬牙步行40分鐘到了電影院。

這部影片從商業片的角度看沒有太多可挑剔的。首先,寬螢幕的畫面看起來極具臨場感。「黑九月」成員試圖衝進運動員宿舍,以色列教練尤素福拼命抵擋的場面簡直就像發生在自己家門口一樣,後來的槍擊、爆炸場面也真實得讓人幾乎不敢直視。

影片多數時候的節奏感很好。前半段的鏡頭運用幾乎可以成為經典(有待時間檢驗),雖然不乏模仿《教父》的嫌疑。義大利一段的色彩非常明朗,而已黎、貝魯特就越顯昏暗,很好地烘託了令人窒息的氣氛。許多橋段雖然都在意料之中,但是也被史匹柏拍出了新意。

但是,這部影片題材和背景的沉重似乎連斯氏也無法駕馭,從而妨礙了這部影片成為完美的經典。史匹柏似乎很希望在電影中加入對人的關懷和對巴勒斯坦建國追求的理解和同情,但是他本人是猶太人的事實以及對(西方)觀眾接受程度的考慮似乎都影響了這種表達。影片結尾的字幕就是一個例子。這個字幕把摩薩德的暗殺行動真正地正當化,並消除了一切必要的道德疑慮,從而使電影著力表現的衝突大打折扣。

Munich 的衝突,一方面是人性的衝突,即沒有經驗的特工慢慢變成殘酷的暗殺者,並在這個過程中遭受道德的拷問,以及自身也面臨報復的危險,從而慢慢認識到復仇的真正意義,從這裡開始這種衝突上升為利益訴求與手段的衝突。這在 Avner 與 Ali 的談話以及後來 Ali 被殺的情節當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以色列建國之初也搞恐怖活動,炸過英國的使館,那麼今天巴勒斯坦人為了建國而製造爆炸事件是否也屬應當?以色列入曾遭受過上千年的種族壓迫,那麼今天他們是否就有理由壓迫巴勒斯坦人?這些問題,在聽過 Ali 的話之後,就一直迴旋在我的腦海。

作為一部商業電影,Munich 無法將這樣的問題繼續引向深入,所以 Avner 的轉變以及他的夢魘都讓人有突兀之感。但是,如果斯氏的意圖是讓人們開始思考巴以千年積怨到底有何意義,以及暴力是否是解決恐怖主義問題的終極手段這樣的問題,那麼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有些細節可以換一種方式拍,讓人更多地思考,但是這樣以來必然要犧牲商業價值,甚至冒「政治不正確」而不招人待見的風險。

與另一部政治驚悚影片 the Constant Gardener 相比,Munich 的題材更難拍好,所以前者的震動對我好像更大,所以我在 imdb 上給前者9分,後者8分。但是 Munich 提出的問題確實更值得長久地思考。

總的說來,這部影片不完美,但屬於必看的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