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

让爱传出去/美好人生/浮世因缘

7.2 / 123,839人    123分鐘

導演: 咪咪蕾德
編劇: Catherine Ryan Hyde 萊斯莉迪克森
演員: 凱文史貝西 海倫杭特 哈利喬奧斯蒙 傑莫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寧靜海

2006-03-07 06:10:14

讓愛傳出去


(上)

      情人節的晚上,待著無事,看了一部關於愛的影片。這個片子是從一個朋友處知道的,她的網上簽名是pay it forward。我英語不靈光,就虛心求教。她告訴我說是讓愛傳出去,我聽得一愣一愣的,怎麼怎麼就把愛傳出去了,這英語夠玄妙的。後來才知道是一部影片的名字,我的困惑才告結束。
 
      片子的演員都很有名氣。不過我感興趣的不在這裡,而是片子的主題。情節是這樣的,一個老師給一幫初中孩子講社會學,談人與社會的關係,並佈置了一個作業:做一件事看能否改變世界。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比如有個方案比較搞笑,讓中國的孩子們一齊起跳,目的是為了落地時引起的震動可以改變地球運行軌道。這算不算改變世界?哈哈,當然算。但我們主人公的方案則很別緻,他的方案是每個人幫助另外三個人做一件好事,解決他們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後這三個人再分別傳給其他三個人,於是一傳三,三傳九,依次類推,這樣世界將變得越來越美好。然後,這個小孩子就開始了他改變世界的行動,先是一個流浪漢,然後是他的老師,最後是他的同學。不過令他悲哀的是,他的行動似乎都失敗了,流浪漢沒有改變吸毒的行為,他的老師不能原諒這孩子的母親,用愛將她從酗酒中拯救出來,那個同學呢,當他被幾個壞小子欺負的時候,小主人公退縮了,沒有挺身而出。不過還好,影片同時進展著兩條線索。當小主人公垂頭喪氣之際,一個遠在洛杉磯的受愛心傳遞之益的記者開始了他追本溯源的行動。愛心的傳遞或許沒有像小主人公預想的路線行進,但愛本身自有渠道閃爍光亮,即使與那黑暗之處相隔遙遠,也能讓人感受到愛的溫暖。在影片中,兩條線索同時展開,相逆而行,最終碰撞出炫目的火花,這個孩子交出了一份圓滿的答卷。
 
      可是,只能說可是了。正當我以為一切皆大歡喜的時候,因為孩子的老師都被孩子的話打動,終於勇敢地去愛孩子的母親,激情的親吻好像昭示著大功告成,但就在此時,喜悅的河流出現了漩渦。小主人公在他的同學又一次受欺負的時候,勇敢地選擇了出手相助,卻不幸被誤殺。這個結局有些讓人意外,母親和老師無比悲哀,但當他們望向窗外,發現也許有些事情足以告慰。滿懷愛意的人群集聚在外面,手捧蠟燭,獻上鮮花,而更遠處,在無邊的夜色中愛的車流向這裡湧來,這世界或許真的改變了。
 
      影片情節設計的挺有新意,演員也很有表現力,不過由於這主題太重大了,我雖然看電影愛掉眼淚,不過畢竟過了容易受忽悠的年齡,所以想打動我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確,這個孩子的方案剛一提出,他的同學們就紛紛表示不可行。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情節,因為很顯然,如那個老師所說,這個方案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設和對此假設的充分信心上。大人們鼓勵但不會認可,連孩子們也都從自己的直接經驗出發不予認同。作為觀眾,我們也不妨作同樣思考,我猜想大多數人恐怕會有和主人公外那些人同樣的反應。
 
      不過我們不能忽略這麼一點,那老師在佈置作業前曾說過:possible。可能性。我猜想那個孩子就是為這句話打動的。如果不行動會怎樣?行動也許失敗,但不行動連可能性都沒有了。這正是理想主義的心理基礎。而理想主義,理想主義不也正總被嘲笑為幼稚嗎?因此,可能只有孩子才會想如此改變世界吧,換個成人,恐怕會演變成傳銷。
 
      小主人公曾自以為方案失敗了,挫折能引發思考,所以最後在採訪他時他才能說出那樣成熟的話。他意識到了愛心傳遞的困難,他說(大意):
 
      1、在這個傳遞過程中,如果不能堅持下去,那麼每個人都會成為失敗者(潛台詞是誰也不能永遠付出而不能有回報);
 
      2、許多人都安於現狀,不願意付諸行動去改變,即使現狀很糟糕;
 
      3、要幫助別人,就要仔細觀察,了解他們需要什麼幫助,因為許多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
 
      老實講,看到這裡我對這個孩子真是很佩服,能說出這些話來,他已經強於許多成人。尤其是那個老師,作為社會學老師,他應該有愧於自身的角色,當觀念與行動不能統一的時候,其語言跡近於欺騙,其內心跡近於偽善,其人格跡近於怯懦。還好,在影片中,那個老師醒悟了。而作為觀眾,恐怕要長久引起警惕。因為,這是多數人的常態。
 
      影片保持了必要的分寸,這點讓我欣賞。這編劇真是聰明,用孩子的死亡來表達影片與現實世界的聯繫,而不至於虛幻。最終他表明,愛心傳遞或許能改變一些事情,但能否改變世界沒有答案。如那個孩子所說,許願的時候蠟燭已經吹熄了。眾人點起蠟燭的時候,是編導讓我們在殘酷世界中燃亮的希望,當信念之光真實的閃亮,那麼遙未可知的未來或許也就有跡可尋。

(下)

      我看電影主要看兩個東西,一個是影片的內在邏輯是否合理,一個是演員是否能夠詮釋到位。如果兩者都符合預期,我就覺得這影片不錯,倘若超越了自身的經驗和想像範圍,那只好用震撼來形容了。從這個角度說,象前些日子的大片《無極》就是典型的騙錢的片子,80大洋至今讓我耿耿,我總想不通導演混到陳凱歌這份上,怎麼可以無恥至此。若不是人格的問題,那就不得不將之歸入到江郎才盡乃至低能的圈子裡。當然也不能過份苛求,拍一部好電影很難很難,所以不必要求片子處處精彩,某些東西如果能打動人,那麼也可以接受。譬如某些武打片,情節可能是幼稚的,人物可能是簡單的,但只要武打有創意,看了依然是種享受。那些印度歌舞片也不妨這樣來看。
 
      那麼《讓愛傳出去》呢?我在上篇中說了,演員的表演中規中矩,情節也不錯,不過我看了之後總有些不踏實,好像哪裡不對頭。我只好在內在邏輯上找原因。看一部作品,觀眾總會有代入心理,因此小主人公的愛心傳遞能夠打動我們,通過情節的進展,滿足自身的心理上的高尚追求。但有一個問題,影片刻意迴避了某些人和某些問題。
 
      首先,為什麼要傳遞愛心,因為這世界是糟糕的,有些人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幫助。但是,這個標準是什麼呢?所以影片中我第一個疑問就產生了,流浪漢的境遇悽慘,這或許容易判斷,自己的媽媽酗酒,生活不幸福也是可以感受到的,那麼老師的境遇,小主人公如何能理解?他固執地認為老師可以拯救他的母親,影片也很配合地做出了相應安排,但假如不呢?假如老師不會愛上孩子的媽媽怎麼辦?我們可以說無巧不成書嘛,但這未免脆弱,畢竟片子是按正劇拍的,不是到處是巧合的喜劇,所以我總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老師和孩子媽媽的交往,不無惡意地推想由此可能導致的情節崩潰。
 
      其次,愛心似乎是有選擇的。比如惡人是不能拯救的,象孩子的父親就是愛心不能關照的人。當孩子的媽媽說給他一個機會的時候,影片告訴我們她錯了。老師聲淚俱下地痛斥孩子的母親,那一刻,我的情感被演員的表演感動到頂點,但懷疑也上升到了頂點。如果愛心是有甄別的,如果有些人被認為是不能改造的,那麼怎麼指望愛心傳遞可以改變世界?
 
      其他具體而微的問題就不必細說了,我只是明白了我的不安所在。當不把自己代入為施與者,而是接受者的時候,有些東西才能明晰。別人有什麼權力判斷我的處境?有什麼權力為我做出安排?特別是如果當施與者認為我不能被施予愛心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反過來認為施與者施與我的是惡?因此,當一個人以上帝心態要來拯救我的時候,我的反應必然是不寒而慄。推而廣之,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當年的殖民罪惡和現今世界的霸權行徑。殖民者未必個個都是青面獠牙,以攫取財富為樂事,某些霸權國家更是言必稱民主自由,然而當標準和權力只掌握在某一方手裡的時候,愛心也就變了味道。因此,我寧肯服膺馬克思的客觀分析,對愛心一類的東西敬而遠之,這個真實世界需要的是更為真實的工具來剖析、理解和改造。
 
      但就個人而言,所謂的愛心或許更應該是一種分寸吧。讓愛傳出去,其基點似乎更應該是儘自己的本分,不做壞事比去做好事更加重要。當年我們那麼大力提倡學雷鋒,但社會風氣和人的素質是否有根本改觀恐怕不必我多言了。以為外在的所謂好事可以代替個人的自我反省批判,這就不再是理想主義,而是把人性善推到了神話的境地,倘如此,我們還何必處心積慮作好事呢?
 
      影片的邏輯矛盾不能使我信服,我若有孩子,會提醒他這世界並非如我們想像,愛是好事,但可能會給別人帶來傷害,所以,要小心。愛傳出去與否還在其次,首先不妨問問自己什麼是愛並先愛好自己。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片子還是不錯的,可以讓我想這麼多,這個情人節,也因此變得有點意義,畢竟提醒孩子的話也可以提醒自己:愛,但要小心。只是這一點是否關乎愛情,我還不知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