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暢遊四醫院

2006-03-29 03:53:39

[瘋評影行]六十年的拂塵


帝國的毀滅 TheDownfall/DerUntergang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 奧利佛Hirschbiegel
主演:布魯諾·岡茨 BrunoGanz
亞歷桑德拉·瑪麗亞·拉拉 AlexandraMariaLara
發行:ConstantinFilm
獲獎紀錄
第7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29屆多倫多電影節參展影片
德國巴伐利亞電影觀眾選擇獎

電影是文化的構造物,最終指向的都是文化語境和背景。派屈克·福爾萊在《電影理論新發展》里探討了這一論調,那麼對於《帝國的毀滅》就不能只看成單純的德國電影了,而是一段歷史的誠然自述。
轉瞬便是六十年,似乎六十年後的今天每個人都如此的清醒,用尖刻的談吐指戳納粹的暴政惡行了,並非如此,六十年前戰爭的爆發是有它的文化語境和背景的,日耳曼民族的亢奮與榮耀在希特勒富有煽動性的蠱惑下為第三帝國擴張與工業文明滯脹找到了最好的發洩口,英法美的坐視也對二戰的升級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世界人民變在列強的蹂躪下重新劃定了勢力範圍,這便是鼓吹中的二戰,人民的瘡痍才是真正值得紀念的,無論輸贏的任何一方。

《帝國的毀滅》基調是坦誠的那段歷史,無外乎幾個男人幾個女人,希特勒與他身邊的最後十二天的悲哀與憐憫,當納粹基石垮塌的時候每個人真正的內心世界完全赤裸地展現出來。

勝利六十年
二戰從人文的角度看來並不是值得彪炳的絢麗勝利,更多應該是整個人類的恥辱史。納粹鐵蹄下的猶太人,同樣蘇軍也有血腥屠殺21800名被俘波蘭軍官的「卡廷森事件」,政治永遠伴隨著骯髒。
評論《帝國的毀滅》對於希特勒人性塑造的問題似乎成了這部電影值得爭執的雞肋問題,布魯諾·岡茨扮演的希特勒用大腦纖維化的右手顫抖地吃義大利麵條只是讓觀眾覺得梟雄的人本一面,至於幾個場景里對下屬和平民我看也是寫實和中性的,之所以震撼是因為我們看多了臉譜化的希特勒。
《帝國的毀滅》的優秀正是因為德國導演的坦誠、坦率與平直的正視歷史,沒有過多的褒貶哪一方,只是大廈將傾各階層德國人民在瓦礫里為所謂的納粹夢想與榮譽化做炮灰,繼而得以反思戰爭。

歷史拂塵斯人已去
想起一部與《帝國的毀滅》相關的紀錄片——《希特勒的秘書》(BlindSpotHitlersSecretary,2002年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托德爾·瓊格(TraudlJunge)的口述恐怕是《帝國的毀滅》拍攝的原動力。
托德爾·瓊格,1920年生於德國慕尼黑,其父是早期納粹的狂熱份子馬克斯•哈姆普斯,其夫希特勒副官漢斯•瓊格1944年炸死在法國諾曼第,她於1942年擔任希特勒秘書的。
瓊格女士的勇氣是可讚的,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留下了極為珍貴的紀錄片訪談。她應該是德國人民歷史的縮影,飽受戰爭創傷,這種創傷別於受難的猶太民眾,而是陰影下的納粹傷痕,同樣也是親情的別離、信仰的垮塌、信條的動搖、人生的懷疑以及暮年的審視懺悔。
81歲的瓊格女士因為癌症在德國慕尼黑長辭了,歷史的塵埃埋沒了無數生動的臉孔,但願和平永在。

週遭的男人身邊的女人
有離去的,有留下的。老邁的希特勒與愛娃•布勞恩匆匆舉行了幾分鐘的婚禮,愛娃死在沙發的血泊中,屍骸也焚灰。
戈培爾與妻子瑪格達·戈培爾算是最具悲劇性的人物,電影畫面用了刻意的鏡頭講述了這一家。尤其是瑪格達·戈培爾更具有悲劇性,瑪格達是奔馳、寶馬公司最大股東柯萬特家族掌門人君特爾的前期,她為了接近心目中的英雄希特勒毅然與君特爾離婚嫁給了宣傳部長戈培爾。
柯萬特家族與納粹千絲萬縷的聯繫,柯萬特家族的女人——瑪格達·戈培爾、埃羅·柯萬特都與希特勒有曖昧關係。瑪格達將六個活蹦亂跳的孩子挨個毒死,其複雜、無奈的心理以及對希特勒的痴迷、戰後的恐懼交織在一起演綴得細緻真實。

《帝國的毀滅》在一定的層面上反映了六十年前殘酷的戰爭語境和背景,珍惜當下一份難得的平靜,歷史何嘗不是驚人的重複,但願電影的場景永遠不會現實重演,我祈禱……(文/暢遊四醫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