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

兄弟连/战火兄弟连/诺曼第大空降

9.5 / 331,121人    705分鐘 (10 parts)

導演: 大衛法蘭科 邁可索羅門 湯姆漢克斯
編劇: Stephen Ambrose Erik Jendresen Bruce C. McKenna
演員: 史考特葛萊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暢遊四醫院

2006-03-29 04:46:52

[瘋評影行]《兄弟連》


    是抽著CAMEL,品著香茗看完《BAND OF BROTHERS》的。
    二戰的美國大兵讓CAMEL香菸、ZIPPO打火機便布全球,片中再現了二戰的歐洲戰場,熟悉的地名:NORMANDY、OMAHA、BOCAGE、SCHMERZEN……MG42機槍、TOOMPSON機槍、M1步槍、M4謝爾曼坦克、PZKPFWⅣ坦克、PZKPFWⅥ-A虎式坦克、PZKPFWⅥ-B虎王坦克、88毫麥克射炮……一部典型令人激奮的男性電視電影。
    
    從原著角度,作者史蒂芬·安·布洛斯(Stephen EAmbrose)根據101空降師506團E連現存入員的跟蹤訪談開始創作的。
    攝影和劇情基本還是延續了《拯救大兵瑞恩》的風格和路線,從傘兵的角度看待戰爭,因此應該算是史匹柏的系列劇,作為監製夢工廠也嚴格遵守了史匹柏的戰爭法則。至於湯姆·漢克斯作為製片和第五集的導演,並不懷疑他會成為一個好導演。
    記憶猶新的是《拯救大兵瑞恩》中諾曼第登陸(NORMANDY)中最為慘烈的奧馬哈(OMAHA)海岸。
    
    Currathee新兵訓練
    第一集是開篇,基本平述加插敘回憶,攝影是基本以溫斯特少尉的視角,讓猶太中尉教官索伯嚴格的訓練折磨,大兵開始的兩年,讓索伯升為上尉,溫斯特升為中尉。
    開始戲劇藝術的加工,索伯越發的菜鳥,路盲、缺乏領導才能、排擠溫斯特、刁難士兵,集體彈劾索伯,至於索伯失落的眼神與留戀是本集的亮點。
    史匹柏的戰爭電影往往很少出現反角,原則講三個「凡是」:凡是美國大兵都是愛國的;凡是戰爭都需要反思的;凡是殘酷都體現戰爭個體的無辜。
    德國納粹的士兵也在殘酷的死去,這是不可辯白的。此集著重為後面的情節鋪路,遙望戰爭,到第九集算是找到答案和高潮的部份。
    
    Day of Days諾曼第登陸日
    第二集開始正式的把觀眾帶入殘酷的戰爭。
    二戰歐洲題材的電影分為兩大主要陣營,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其次就是戰敗國的電影,正面反映軍隊以及讚揚納粹集團的電影多數是戰爭期間拍攝的,現在多數被列為不大暢銷的東西,記得德國拍過《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就是從德軍視角切入的。戰後以及現代的前戰敗國電影多數是側面表現人民疾苦的。這類的有日本的《望鄉》,義大利、波蘭的猶太電影。日本民族對於戰爭的認識始終都是死硬分子,大概2000年東映公司拍攝的《東條英機》引起亞洲乃至世界範圍的譴責。
    電影的表達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於是我們就形成了習慣思維,一旦跨越了鴻溝就顯得生澀和霉變了。西方投資的《兵臨城下》就是很好的例子,杜撰歷史和醜化蘇聯軍官的手筆實在讓人覺得反感,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背景意義也弱化了。而蘇聯電影的毛病就是天平的視角問題,一味的強調電影工具性和政治色彩,人性的角度就理解不足。
    商業娛樂目的的戰爭片也是好來塢的強項,張冠李戴是劇本的來源,盟軍的一切先進分子都讓美國人國產化了,《U571》讓英國人頗為不滿。至於藉著戰爭的背景發揮的也是舉不勝舉,《北非諜影》、《莉莉·馬蓮》、《英國病人》,倫理類的《教室別戀》、《禁戀》,甚至連《印第安那·瓊斯》哈里森·福特也要和德軍肉搏一番。
    史匹柏的《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讓大家認同,因為他基本把握戰爭的第三者視角,刻意強化人類,應該說男性肢體DIY的精神,用強烈殘酷的視覺衝擊反思戰爭。
    用美軍的視角,觀眾的心底開始亢奮,執著的聲音開始響徹耳際,殺死德國人,殺死戰俘,但真正用軍人的強硬作風將顆顆子彈嵌入手無寸鐵的戰俘身體裡時,往往又覺得過份。然後,敵軍的刺刀緩緩刺進胸膛的時候,觀眾又開始冷酷地面對殺戮戰俘了,將這樣矛盾複雜的情緒始終貫穿於各個時間段里,於是衝擊的時間長,強度大,反思和憐憫是人性的另一面。
    
    Carentan卡靈頓
    第三集應該冠名:恐懼,或是克服恐懼。
    讓一個單純意義善良的人變成符合戰爭意義的肢解敵人的機器是個漫長的過程,反過來說又是及其簡單的過程。
    放棄希望,把自己當成死人!
    這一集導演果斷地將鏡頭轉成了布洛伊的獨立視角,恐懼與懦弱以及對於戰爭的嚴重排斥成為了這個人物的色彩。
    與之對比的是一排長,那個用20根CAMEL換20個戰俘性命的機器。導演依舊沒有判斷色彩的記錄真實的戰爭。
    殘酷的絞殺進行中。
    
    Replacements新兵支援
    荷蘭熱辣的歡迎場面,婦女的光頭和額頭納粹的標誌,滿臉稚氣的兒童。大牛在牛棚的拚殺,年輕婦女眼裡的恐懼……這就是戰爭,戰爭讓女人和兒童陷進危險與弱小的泥澤。
    本集導演明顯地表現了戰爭對於普通生活的殘酷,側面的描述也是極好的烘托戰爭主題,取換洗衣物的章節,不尤的感嘆:「人!又少了一個!」
    
    Crossroads十字路口
    溫斯特的軍銜在上揚,插敘的手法與第一節如出一轍!
    冷靜的軍官在巴黎的街頭開始迷茫於戰爭的意義,開始難以侍從恬靜與戰爭緊張,開始懺悔德軍孩子的眼神於冷酷子彈的軌跡。
    人性的矛盾開始掙扎,但軍人一旦回歸戰場一切又變得是那麼平常和普通。
    本集作為湯姆漢克斯親自掌勺的法國大餐,開始讓男性觀眾亢奮後品出一些冰涼。
    戰爭本該如此!
    
    Bastogne突出部作戰
    本集可以定名為尤金的愛。法國護士的頭巾的取捨,就彷彿戰爭將愛摧毀和割捨,而戰友的情誼是勝過一切的力量。
    巴斯通的慘烈正在於它的韌性和頑強。
    震撼與悲涼的情緒充斥著整個情緒。
    黑人!終於見黑人了,儘管是剛果護士!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黑人組織強烈的抗議,在奧馬哈登陸的場景中居然都是白人,片面的否定了有色人種對於二戰的貢獻。
    無奈這基本是好來塢的規矩。
    
    The Breaking Point突圍
    胡伯的死是戲劇性的,魯格手槍。
    戴克目睹戰友炸斷的腿,魯茲目睹穆克和潘卡拉的死。
    散兵坑裡沒爆的炮彈。
    戰爭的偶然性和厭戰的情緒。
    意識里開始尋找消化戰爭理由的切身理由。
    
    The Patrol巡邏隊
    延續上集,對於厭戰情緒的刻畫,戰爭在排除所謂國家利益、政治需要等等理由之後,切身利益的尋覓,求生的慾望。
    小我與大我之間的比較已經成為多餘的累贅。
    
    Why We Fight為何而戰
    曾經看到有網友評論集中營一節的多餘。我看這是把導演的意圖單純的娛樂化了,本劇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用八十年代後期出生的幼稚看法衡量本集的客觀存在性是可笑的。
    納粹二戰期間對於猶太等非日耳曼民族的迫害是為什麼剪除噩夢的根結。
    本集算是給二戰盟軍正義性給予了明確的評價,也為反戰情緒高漲的士兵一個合理的振顫。
    正義的呼聲開始響徹每個觀眾的心底。
    
    Points先鋒部隊
    點數。
    對於戰爭犯的清算,對於猶太本民族復仇的情緒。
    對於德軍將領受降的演講結束,用演講來總結祖國而戰,用演講來強調戰友兄弟。
    用英國倫敦郊外哈特菲德機場營造整個歐洲戰場,用八個月緊張的拍攝,八個導演近乎完美切合一個主題,用DV、主觀鏡頭、影像振動、第一視角,充分復活了二戰。
    
    記錄片似的的史詩篇章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最終的兩個字:和平!(文/暢遊四醫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