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向日葵 [2005]--Sunflower [2005]

向日葵/Sunflower

7.2 / 726人    Canada:129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張楊
演員: 孫海英 陳沖 王海地 張凡 高歌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一尾小席

2006-03-31 18:54:38

一個父親的誕生



1

影片《向日葵》是關於一個父親的誕生的故事,與此同時,也宣告了一個父親的死亡。向陽的父親最後離家出走了,這個結局有點出人意料,但是也合乎情理。一個家庭內,父親的扮演者只有一個,一旦新的父親誕生了,老的父親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脅,但是這種出走卻令老父親欣慰和愉悅,他一輩子的夢想已經實現了。

父親把向陽看成理想的寄託,人生的目標,把自己未完成的以及願望強加給向陽,讓他學畫畫,讓他考大學,讓他當父親,為此,他甚至可以嚴厲到不近人情。站在向陽的角度來看,觀眾也許會覺得這樣做的確太過自私。其實不然,這是關於觀念的問題。中國自古以來父權社會的主要支撐便是來自於這種觀點——兒子是父親的複製和綿延。父親絕然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如何做父親的,而是在對其父親的不斷模仿中成長的,儘管這個過程也許是痛苦並且壓抑的,儘管父子之間也許充滿了隔閡,矛盾,乃至衝突。

本片是年輕導演張揚沉寂了兩年後的新作。繼《洗澡》,《昨天》後,張揚又一次在大螢幕上探討父子親情關係,由此構成了其「父子三部曲」。而終結篇《向日葵》更是導演張揚一部自傳體電影,講的就是導演張揚與父親的故事。所以張揚將自己積累半生對父輩的感情融入電影,情感真摯可信,儘管有些平淡但不乏味,而且洋溢了令人感動的真情,跳山羊、摔煙盒、滾彈珠、打彈弓等盡情展現了那個年代中國兒童的生活場景,使人浮想聯翩。也許電影的魅力就在於此,但又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不動聲色的傳遞出某種更深的意味。

2

影片的敘事結構嚴謹縝密,按照時間順序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間段:1979年9歲的向陽,1987年20歲的向陽,1999年32歲的向陽,2000年成為父親的向陽。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矛盾和交鋒。一條線的敘述不僅使影片的脈絡清晰,也讓觀眾在兩個多小時的觀影過程中集中精神,融入影片本身。

1976年,在幹校待了六年的父親回到家中,已經六年沒有見到父親的向陽不僅對他沒有任何感情,而且還充滿了厭惡與反感。父權的缺失讓九歲的向陽比一般的小孩子要調皮,經常躲在屋頂上偷打彈弓,很有趣,這也正是父子兩人的第一次交鋒,這種巧合也掩藏了另一種意蘊。孩子貪玩的天性與父親強迫其畫畫形成這一時間段主要矛盾。第一次衝突的爆發是父親打了向陽,向陽委屈倔強的離家出走。在地震的危急情況下,向陽從屋頂上跳向在下面張開懷抱的父親。父親是強有力的,保護了向陽也保護了全家。

20歲的向陽不想順從父親的壓力去考大學,他有自己的打算,他希望可以坐上去廣州的火車,與好友以及女朋友一起去外面的世界做生意。青春年少的萌動和叛逆讓向陽又一次背離了父親期望的軌道。當父親把向陽從火車上硬生生的拽下來時,當向陽坐在月台上眼睜睜的看著女友和好友的離去時,向陽內心的痛苦是無法言說的,但這還不是這一時間段的爆發點。當時間的藥劑漸漸醫治好向陽心中的傷口時,父親的舉動卻再次殘忍的撕裂黑色的痂——他帶著懷著向陽孩子的女友去做了墮胎手術。向陽和父親之間的衝突急劇升級,他再次離家出走。父親在冰凍的湖邊找到了他,父子之間又是激烈的對抗。這一次是年過不惑的父親跌進冰湖裡,向陽回過頭看著依然倔強的父親,內心湧上的不忍與心疼應該超越了仇恨與埋怨,他向父親伸出了手。這是一次戲劇化的角色轉換的巧妙暗示。也許正是從這一刻開始,向陽的身份便開始悄悄的改變。父親的日益衰老與向陽的日益強壯形成的鮮明對比是循序漸進緩慢發展的,當觀眾猛然意識到這一點時,已經到了影片的第三段。

此時的父親已經退休在家,雖然已經看到向陽完成他的願望成為了畫家並且即將舉辦個人畫展,但是另一個願望又在父親心中躍躍欲試了——希望向陽給他個孫子。向陽和父親一生的對抗在這個時候顯得十分堅決和有力。他不斷的讓妻子墮胎墮胎,如果這是對父親的包袱的話,那麼向陽的心理是不健全的,也許他就是不想重蹈覆轍,不想承擔責任,不想成為父親。晚年的父親展示給觀眾的更多的是淒涼和無奈。他徘徊在即將拆遷的老胡同的斷壁殘垣邊尋找精神寄託,看到貓的一家甚至會露出羨慕的苦笑。向陽甚至有些得意地承認自己就是不想要孩子,甚至是故意的氣父親,以發洩自己多年來的不滿和壓抑。父親獨自在家裡時中風了,卻是向陽第一個發現並且送到醫院。這次不算交鋒的衝突的緩解充滿了生命的無力,父親也許里死亡已經不遠了,正值壯年的兒子也許想到了什麼。

張揚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把一個狹小的家庭裡的故事放置在社會的宏大敘事裡,並令觀眾由此不自覺地擴展到整個父權社會的歷史中去,從時間到空間,都完全縮放在這樣一對普通家庭的普通父子身上,增加了厚重感和可讀性。讓觀眾不僅驚嘆於導演對於故事本身的駕馭能力,更有感同身受的認同感。更加精妙的是整個縮放的一個場景里,也就是電影的畫龍點睛之筆,就是向陽的畫展。攝影機的平行移動,通過剪輯,不斷地反覆的給父親正面和背面的鏡頭。父親看著向陽的作品,此時從父親背面拍攝的鏡頭,可以看到向陽關於家庭的畫作,通過流暢的剪輯,鏡頭從父親正面給一個全景,一方面可以看到父親專注驚訝若有所思地表情,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另一面牆上帶有百事,諾基亞商標的工人運動的招貼畫。不知道這樣安排的佈景是不是別有用心的,但是我總覺得這裡意味深長耐人尋味。正如導演張揚自己所說的那樣:「這二十年的時間也是我成長的二十年,我親身感受到了這個變化的過程,對這種變化有自己的一些看法。這些看法慢慢地就變成了這部電影……」儘管後來的那個鏡頭有些矯柔造作,但是卻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種象徵性的儀式。在向陽的畫作前,父親和向陽平等的握手。這次握手錶面上看是平等的,但實際上卻意味著父親的漸漸隱退。年老的父親在年輕的向陽身上找到了令他覺得自己可以消亡的東西。他伸出了手,卻永遠的失去了作為父親的標誌。

影片的後面,向陽用DV記錄了自己的孩子出生的過程,真實的畫面不僅透露了向陽已經做好了成為父親的準備敢於面對近乎殘酷的出生,也傳達了某種訊息——生命的傳承和繁衍是在父親的窺視中完成的,要打破這種窺視是需要孩子的不斷成長以及與父親的不斷模仿的。向陽的父親消失了,他可以遠離父親的陰影和窺視了,但是他自己卻又成為窺視孩子的父親。父子的角色轉換終於在這一刻得到了圓滿的終結。

3

影片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人物。比如說父親的知交。他總覺得在那個年代裡虧欠了父親,所以一直幫助他們,給父親找工作,把該分給自己的房子讓給父親。這是一個樸素的人物形象,甚至可以說有點平庸,甚至我都沒有記得他的名字。但是,我記得清楚地是他一向寬容平和的心態。也許,他的安排就是為了讓觀眾在不斷對比中產生對父親的深刻認識。他對自己的兒子就沒有太多的奢望和要求,更多的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教。這是一種未嘗不對未必不可的態度。年邁的他和父親相互依靠,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在棋局的對弈中尋找生活的樂趣。也許他是糊塗一世,也許他是看破世事的大智若愚,當他死去的時候是那麼平靜,但是這也是生活的一個玩笑,也許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玩笑。作為父親的對立面,至少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不但沒有和父親產生衝突,而是更加親密的融合在一起。

至於母親,她的渴望在於一套新房子。陳沖的表演有些平淡,但是在分房子方面卻咄咄逼人,對於向陽她可能是平和的,對於丈夫的主張聽之任之,但是在分房子上她卻顯露出不一樣的強悍。地震時與偷拿她家幾塊木板的鄰居,丈夫單位分房時的胡攪蠻纏,晚年為了在自己單位分到房子甚至與丈夫假離婚,母親的形像在這些時候變得凸現且強烈。這也許就是個普通的女人,一生中就這樣一個願望,真實可信的角色塑造更讓觀眾有一種親切感。

至於影片的名字《向日葵》在電影中也有幾次不露聲色的拋頭露面。父親從幹校回到家後在院子裡親自開闢了一塊地播種,向日葵在院子裡的生長,以及最後出現的一盆來自父親的鮮艷的向日葵。這也是一條延續故事發展的隱線。也許的確存在其自身的隱喻,個人認為這卻並不值得大做文章,沒有意思就是最深的意思。
其實每段不同時間的敘事,都是有著自身可循的有趣的規律和法則。都有父子之間某人的出走,每次衝突都有溫暖的安排來緩解,比如說第一次衝突後父子倆人去小溪邊洗澡洗衣服。張揚似乎覺得父子之間一起洗澡很有意思,所以在《洗澡》中已經表達了這樣的看法,這不僅僅是父子二人身體的互相暴露,互相對照,不同於兩個陌生男人之間的對抗,而是更多地融入了親情和依賴。當兒子醒來看到父親不見了時,害怕得大喊,躲在後面的父親不知道聽到後有什麼樣的感覺,但是給觀眾的感覺卻是暖洋洋的。強烈的陽光在攝影師的處理下變得也充滿了人情味父子情,在斑駁的樹影下跳躍著,溪水潺潺聲流淌在耳邊,鏡頭的感染力變得十分堅硬且柔軟。

4

相比較前兩部電影來說,《向日葵》少了《洗澡》幾分溫馨但依然溫暖,少了《昨天》幾分邊緣但依然特殊,而且還多了幾分沉重幾分思考。在2005年的西班牙塞巴斯蒂安電影節上拿到最佳導演獎以及最佳攝影獎,對於導演張揚,對於影片《向日葵》的確是一種肯定和尊重,這也意味著父子之間的對話交流也許不在於語言,而更多的是心靈橋樑之間的溝通,難怪影片會贏得電影節評委們的青睞和全世界觀眾的認同,並且產生強烈的共鳴,猶如流通在人類情感花園裡的清新空氣,洗滌站滿灰塵的心情。

上學期國語課期末考試,一個來自天津的男生用好聽的北方口音朗誦了一篇小散文,他說:「兒子是父親上輩子的仇人,父親是兒子這輩子的敵人。男人的成長便是如此。以一個男人的老去和倒下作為代價,但是那個遠去的男人卻從來沒有抱怨過,甚至從心底里壓根就沒有這個詞,他覺得這都是應該的。」當他朗誦完時,我們已經沉醉於其中,無論男生女生,大家都感動了。

看完這部電影后的我,雖然始終都無法理解父子之間複雜的關係,但是對於電影抽絲剝繭的分析卻讓我變得越來越羨慕那些父親們,那些兒子們,他們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去維護這份厚重的情感。一個父親的誕生並不簡單意味著一個父親的死亡,因為父親是永遠不會死去的,他必須作為一種標誌永生下去。正如電影結局中所說的那樣,雖然不知道離家出走的父親身在何方,但是卻清楚且堅定的認為父親始終沒有離去。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