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慕尼黑--Munich

慕尼黑/慕尼黑惨案/复仇

7.5 / 239,105人    164分鐘 | Philippines:163分鐘 (cut)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東尼庫許納 艾瑞克羅斯
演員: 艾瑞克巴納 丹尼爾克雷格 希朗漢德 馬修卡索維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葉成蔭

2006-04-22 05:29:55

無法遺忘的慕尼黑


前些天鳳凰衛視播出了當年慕尼黑慘案,以及後來摩薩德追殺恐怖份子的節目,所以一直想看看史匹柏如何演繹這段歷史。看過《慕尼黑》之後有點失望,編劇導演似乎想在各方面搞平衡,但是我覺得不太成功,反而把一切搞混淆了。
 
雖然導演自己說不帶任何傾向性,但是他的猶太人身份讓人無法相信他的表白。關於復仇暗殺的描寫應該算是客觀,但是片中不斷出現的當年慕尼黑慘案的血腥場面,始終都在為之後的暗殺行動賦予正義的表彰。
 
其實不帶任何傾向性是不可能的,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們當然可以在唏噓之後說一聲讓一切都結束吧,重要的是讓悲劇不再發生。但是,如果我是那些被殺害的運動員的家屬,我會在每次接到特工打來的電話告訴我「又一個」的時候,長吁一口氣,告慰親人的在天之靈;如果我是摩薩德的特工,我會欣然從命,即使會犧牲生命,即使那以後的餘生都生活在恐懼之中也在所不惜。別告訴我冤冤相報何時了,別告訴我仇恨會吞噬人的心靈,如果那事關我的家人,我的同胞,我就會這麼狹隘,絕對不會忘記,永遠也不原諒。
 
也是在鳳凰衛視,曾經看到李敖為恐怖主義辯解,他以大衛對歌利亞為例,說弱小的一方有權選擇不同的武器,這種觀點有相當的市場。我認為擅長詭辯的李敖大師有意偷換了概念。是的,弱小的一方有權選擇武器,但大衛雖然選擇了投石而不是肉搏,他的對象仍然是歌利亞,不是歌利亞的妻子兒女。任何人都無權以任何理由濫殺無辜,無權脅持更加弱小的生命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敵人,無關種族,無關膚色,無關文化。或許無家可歸的巴勒斯坦人的確更值得同情,但在慕尼黑這件事上,我贊成以色列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