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

暴力史/暴力效應/暴力事件

7.4 / 257,112人    96分鐘

導演: 大衛柯能堡
編劇: John Wagner (Ⅲ) Vince Locke
演員: 維果莫天森 瑪莉亞貝蘿 艾德哈里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avkalu

2006-04-22 11:05:27

《暴力史》宏大主題下的暴力迷途




無論什麼理由你殺了人,你的未來註定充滿了噩夢,殺人的安寧是脆弱而短暫的。
――――卡夫卡·陸(KavkaLu)

[img]http://image2.sina.com.cn/ent/d/2005-10-19/U1512P28T3D869833F326DT20051019145245.jpg[/img]

作為暴力,很早就被奧利弗·斯通以一柄飛刀終止在《天生殺人狂》裡了,該表示的他已經表示過了
作為殺手,大家可以看看1946黑白版的《殺手們(The Killers)》就會看到在環境氛圍的營造上前人的智慧。
工業時代好萊塢電影總是相同的模式,只要進入那裡拍片出來的就像一個父母教的,典型的好萊塢開局,蟲鳴的聲音讓觀眾陷在長達四分半的壓抑里,一些噴濺型的血跡,沒有爭鬥,可是,你能聽到死亡沉重的聲音。無動於衷的手放著純淨水,一具屍體孤單地橫成在地板上,《暴力史》就以這樣的方式開始闡述暴力的涵義。
暴力是一個中性詞,讓湯姆成為英雄的原因是他結果了那對打劫的暴徒,儘管代表正義,可是使用的依然是暴力。
暴力是被我們溫文爾雅掩蓋的背面,還是偶發的病毒性感冒,無論什麼原因造就死亡的人,他的內心不再安寧。
英雄有時候是赤裸裸和充滿血腥意義的,生命是無法懺悔的,在我們製造死亡的時候我們同時埋葬了自己,《暴力史》裡瀰散的死亡意義是刻意的,在為了保護家人自衛的段落里,我們看到的是編劇的囂張,這種囂張戲說過頭,湯姆(也叫喬伊)是怎樣的對手黑幫弗加蒂不是不知道,對於這樣的狠角如此懈怠無疑是自己找死。
影片裡有意思的角色是湯姆的兒子,他在老爸成為英雄後完全變了一個人,這個設計讓我們十分喪氣,一個唯唯諾諾的孩子是什麼力量讓他長出了暴力的犄角,可以解釋的是他繼承了殺手父親的暴力習性,這顯然比《天生殺人狂》裡將殺人誘因和媒體對比狹隘不少。
導演關注的是人作為動物的本性殘忍,影片裡有一段湯姆夫婦在樓梯上激烈做愛的鏡頭,血脈膨脹的力度背後敘述的卻是作為哺乳動物的攻擊性。
這個故事並不是關於平常人的情緒克制,它是一個殺手轉型後的絕望,他扔得掉那柄手槍,卻仍不掉生路的陰影,他可以以某種方式洗白身份,他卻無法面對惡夢和家人的眼睛。
暴力從來不會因為對方的死亡而終極,就如戰場上下來的人總是有著異樣的神經。
這樣的電影是放大鏡裡的寓言,在尋常性的暴力引發點裡,湯姆和歉意渾然一體。所以,他在導演安排下順理成章以殺人的方式成就了英雄的事業,他在小鎮上因為拯救他人而以暴制暴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命運總是在一念之間讓自己不堪收拾,在這個時刻湯姆更多地陷入的是宿命,他是為自己的過去買單,從暴力的本質而言活著的在一定的程度下都會有向暴力轉化的可能。
死亡的發生將死者的沉重押在活人的身上,清算湯姆的不是自己也不是黑幫而是上帝的手。
給殺人一個正義的理由並不難,這種越權寫滿了人類道貌岸然的正義歷史,這部影片導演能給人震撼的是兒子端起了獵槍,他射出的子彈讓惡性的循環延續,從那一刻起他疊加在他父親的臉上。血,任何人的血都是紅色的。
按照法國電影的模式,湯姆應該在湖邊死去,可是美國人有著自己的想法,讓他回到了家裡,小女兒給了他餐盤,餐桌你可以有著各種解讀,但是逃不出好萊塢編劇手冊,但願美國人不要拍出前傳、後傳之類,那將更加臭不可聞。
個人認為,這部作品無論從故事結構和社會意義而言都是比較失敗的,它只是一部流了很多血的商業電影,沒有多大意義。

【附錄:影片資料】
《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美國2005
導演:大衛·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
主演:維戈·莫特森Viggo Mortenson、埃德·哈里斯Ed 哈里斯、瑪利亞·貝洛Maria Bello、威廉·赫特 威廉 Hurt
片長:96分鐘
級別:R級
個人評價:藝術性2,欣賞性5.5(好萊塢電影愛好者看看不妨)

2006年4月22日 星期六 上午02時58分 雲間 寒鴉精舍 雨中黎明

獨立影評人:卡夫卡·陸(KavkaLu)

版權所有,請勿私自轉載

聯絡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郵箱: kavkalu1967@126.com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