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香草天空--Vanilla Sky

香草的天空/魂离情外天(港)/香草天空(台)

6.9 / 289,105人    136分鐘 | 141分鐘 (alternate ending version)

導演: 卡麥隆克羅
編劇: Alejro Amenabar Mateo Gil
演員: 湯姆克魯斯 潘妮洛普克魯茲 寇特羅素 卡麥蓉狄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愚兒(下筆上馬)

2006-05-01 21:32:45

湯姆的「黃藥片」


   這部電影兼有言情和科幻兩種要素。
   
   九十年代末的《科幻世界》上有篇文章叫《黃藥片》,這部影片
讓我想起了它。其實他們共同的兩個字就是「虛擬」。
   不論這種虛擬來自何處,是機器造夢,還是藥物致幻。《黃
藥片》裡的主角是傳染上了星際妄想症。他感覺不到自己在太空
探索的飛船上,而以為自己是個成功的心理醫生,正坐在自己豪
華舒適的辦公室裡治療一個患了妄想症的罪犯。其實那個所謂的
罪犯患者正是他同一艘船上的夥伴,他的同伴想讓他認清現實,
服下治療用的黃藥片,回到現實世界中來。整個過程就是不斷的
相互說服與抗爭,與妄想產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抗爭。最後,當主
人公吞下黃藥片後,一切恢復了正常。他看到自己的同伴躺在地
上,他原以為押送犯人的警察不過是兩個齒輪鎖,而所謂被罪犯
擊斃的警察也正如罪犯本人所述--是侵入他們飛船的異星人,
屍體也倒在旁邊的船板上。當他解開自己的同伴,告訴他自己清
醒過來了時,讓人意想不到的,他的同伴也患上了星際妄想症。
竟然對他說,謝謝你,醫生,我痊癒了。然後走向了飛船艙門,
同伴把那認做為診所的大門,在真空中弄死了自己。

    更高深的還有王晉康的《七重外殼》,自願參加虛擬機實驗
的主人公,深陷其中卻不能脫身,從起初的可以辨識出現實與虛
擬,到後來一次次發現以為仍然處在機器的控制中,終於變得疑
神疑鬼,不能相信已經脫離了機器的控制。

    另外還有著名的《K星異客》。這類題材的作品一般都與
心理學扯上關係了。

    《香草的天空》是在電影的最後,揭示了主人公記憶混亂的
原因,他在冰凍公司的保存罐里做著自己的夢,等待有一天可能
的復甦。即便是這樣,為了保證他美好的生活,冰凍公司將他最
後一段不愉快的回憶刪除了。但人的潛意識力量是如此之大,以
至於大衛(主人公)不斷地想起以前地片斷,在夢裡發生著記憶
混亂,十分痛苦。最終他選擇了解脫,結束了自己的夢,也就是
解凍回到了現實中。

    我想我並沒有透漏關鍵情節吧。

ps1:
其實,在這個題材上,最知名的還要算《駭客帝國》,包括
它的動畫版,由於動畫版起到故事背景詮釋的作用,因此在那八
個小故事裡表現的虛擬與現實的更為細節一些。
    比如在那個短跑選手的故事裡,由於他奔跑的速度超過了系統模擬的極限,導致系統出錯,結果在他的眼睛裡世界開始扭曲,最後系統加給他的所有虛擬感覺全部消失,他看到真實的世界是他被圈養在一個容器里,真實的他並沒有奔跑,只是像嬰孩一樣蜷縮著,所謂的速度都是系統根據他的意識給他模擬出來的反饋.就在他意識到這一點時,矩陣的維護者來了(就是那個大眼睛機器人),將他重新恢復到虛擬的系統中.但是他看到的現實不可能抹去了,解決的辦法只好將他「被精神病」,從此只能在輪椅上過活.

 有趣的是,中的這個短跑選手的故事並不是那麼給人新鮮感,因為在90年代就刊出過一篇中學生作品,講的類似故事是一個在虛擬系統中生活的人突然被系統出錯驚醒了過來,看到的是一個類似實驗室的地方,所有的人都在椅子上睡著.這個故事提出的緣由是為了解決當時世界的人口過剩問題,讓一部份人生下來就在屋子裡做夢度過人生.

ps2
    關於科幻類型的分類是個大問題哦,記得中學時我的文學青年同桌跟我嘮到戈爾丁的《蠅王》時,我說我知道,是在《科幻世界》上看的介紹。他就質疑,這怎麼能算科幻呢~~我說,小說中核戰爭的隔絕小島的故事環境是虛構的,不存在的,雖然小說主要意圖在於虛構一個絕世的環境,通過孩子們的行為為表現人性中的一些複雜因素,但是畢竟它引入了科幻的因素,或者是建立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背景。
   貼主的想法我猜跟我同桌的感覺類似吧,被科幻中的「科」字迷惑了,覺得一定要弄得科技龐大才是科幻作品,比如《星球大戰》比如《變形金剛》。其實不然啊,我覺得「科」字是基礎,「幻」字才是核心,真正在科幻作品裡吸引人的一定是那個幻想出來超越目前的事情或者物件,不然科幻作品不就淪為科技論文了嗎:)
   而且細細究來,芳草天裡的「科」味還挺濃呢,那個能夠讓人做夢存活的機器,它的科技含量不算低哦~
  呵呵,真正難以辨別的應該是像《哈利波特》這樣的魔幻作品與科幻作品的區別吧,兩者都屬幻想作品,但是那些是魔幻,那些是科幻,似乎總是要折磨人一下。一般說來,用魔法的是魔幻,比如《魔櫥(納尼亞傳奇)》,用科學的是科幻,比如《鋼鐵人》。這個辦法似乎沒錯。但小時候看過一部《科魔大戰》,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魔法和科學來場大混戰,這可夠讓人崩潰的了吧,分類學家們一定要吐血了,呵呵。
  這個問題上最值得玩味的莫過於2001年雨果獎了,加拿大科幻界教父級的人物,羅伯特•索耶,自己最滿意的作品《計算中的上帝》,在最佳長篇的角逐中,惜敗給了當年全球最暢銷的小說——《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氣得羅老大叫:我承認哈利波特是部好小說,但是它是科幻小說嗎?!作為科幻界的最高大獎,竟然頒獎給一部魔幻小說,呵呵,夠跌眼鏡的了吧。還夠意思的是,在這次頒獎中,李安的《臥虎藏龍》榮獲最佳戲劇表演獎。要不然怎麼有人評論:「這中國人拍的電影得了世界科幻最高獎一點都沒讓大家高興起來,反而人人搖頭嘆息,統一的感覺是:越來越不知道科幻是個什麼東西了。」
  其實,「科學」打不過「魔法」一點都不奇怪,我說的童年看的那本《科魔大戰》中,科學敗得很慘烈~原著肯定是西方的作品,不只看畫風,關鍵是傳達的那種理念,科學雖好,但是忽略了傳播的方式,一樣是無法被人接受的。這件事中最搞笑的莫過於我媽媽的評論了,記得小時候看完該書後感覺很不可接受,認為最崇高偉大的科學家怎麼能失敗呢,問媽媽,媽媽也說不對,科學怎麼會失敗呢。我心中猶疑多日,終於,過了好久忍不住再問,沒想到媽媽卻忘記了以前曾經的回答,竟然一語中的:因為它是邪惡的科學!
  怎麼樣,呵呵,我想在想來仍不免鼓掌:科學雖好,仍要看使用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