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七武士--Seven Samurai

七武士/七侠四义(港)/TheSevenSamurai

8.6 / 367,101人    207分鐘 | 160分鐘 (international version) | Argentina:163分鐘 | Sweden:202分鐘 (2002 re-release) | UK:150分

導演: 黑澤明
編劇: 黑澤明 橋本忍 小國英雄
演員: Keiko Tsushima Takashi Shimura 三船敏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蹄子

2006-05-02 19:16:53

我看《七武士》


日本電影的先驅人物黑澤明於上個世紀的作品---黑白電影,拍攝於1954年,時過半個世紀,做為電影這門人類最富含共享氣息的藝術,七武士在其中佔據著不容忽視的位置.無論是影評家,電影藝術家,還是最廣泛的電影觀眾,都願意將之與,等做為永遠的經典放在一起,這是一部集電影藝術與人文思考於一體的里程碑式作品,它所蘊含的豐富超越了我所有可能的想像,這,一直是我在看該片時不斷加強並肯定的那個先決因素。

的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日本戰國時代,強盜擾民,為了保護自己的勞動果實,村民與七武士合力擊敗強盜。

說到電影,我總是喜歡那些在觀看過程中不斷給與你懸念的那些精彩.在我的理解中,懸念一詞不再侷限於希區柯克的那類情節上的出乎意料,而是具有了更為廣泛和綜合的含義.這樣說可能會說明我的一些意思:做為電影本身,所具有的資訊的廣度,做為作者,對電影藝術思考的力度,做為觀眾,對電影的身不由已的沉入的深度....而這,正是我看了這部片長達200多分鐘的電影之後所要試圖進行某種非業內人士的看法的一個迫不急待的態度。

看這個片子的過程是一個逐漸被吸引的過程.黑澤明用了開門見山的最直白的手法,在開篇即對整個片子的故事走向做了總體上的概括.那就是做為受壓迫一方的農民,與做壓迫者一方的強盜之間的不共戴天的矛盾.我們從看到鏡頭的最初起,就知道這是一段已經開始的導火索,而接下來的,就是這截導火索的如何一點一點地燃燒,直至最後的爆炸.黑澤明的這種最直接的手法的運用,因為他在隨後的給我們一點一點的鋪展中所表現的高超技巧,如果引用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的那種愛好---即在他的影片中,以將觀眾帶入懸念的迷團不斷在深入中完全征服觀眾----這是希區柯克最滿意並一生迷戀於此的驕傲.與此,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 電影做為一種敘事語言的方式給觀眾傳達作者對世界的一種認識.於是手法成為不可避免的工具,電影從它產生的1845年起,那些為電影藝術做出過貢獻的從事者都或多或少不斷為它的魅力上添加上色彩的一筆,不斷豐富著它的表現力。

黑澤明在中大量運用了蒙太奇的手法,這種手法的應用因為省略去一些有意不詳細交待的情節而體現了在很少時間內表達較多的資訊,而成為電影是"省略的藝術"的最好註釋之一.比如勘兵衛(七武士首領)在屋中殺死強盜這個情節,也是他的首次出場,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衝進屋裡,屋裡傳出幾聲強盜的叫喊,然後境頭切向在屋外焦急翹首的村民.強盜踉蹌而出,撲地而亡,勘兵衛走出屋子,丟下一把帶血的武士刀.這樣安排的作用不僅表現了勘兵衛的武藝,然而不是白描的手法,讓觀眾一展無餘,黑澤明沒有讓觀眾看到他如何殺死強盜,而給觀眾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這個蒙太奇手法的巧妙運用為勘兵衛的出場做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說明.菊千代執意縱馬馳騁,輕快的音樂節奏伴隨著村民的笑聲和他得意的姿態,然後隱入一排房屋,音樂停止,村民疑惑的神情,最後在另一頭,馬飛奔而出,菊千代哪去了?又過了半晌,菊千代跛腳而出的身影和對馬的咒罵讓村民狂笑,音樂的節奏再次響起....這兩個不同的蒙太奇的巧妙運用,為人物性格的刻畫起到的是事半功倍之效。

再一是黑澤明在似乎是平鋪直敘的情節展現中表現了不凡的推進能力.這種不凡能力集中表現在他調度穿插很多可以一點點展現各個人物的性格的一些情節,菊千代的醉酒,勝四郎的渴望成為真正武士的成長心路歷程,以及勝四郎與志乃短暫無奈的愛情,而在表現這種種看似與主題(鬥爭)無關的份量很大的情節中,每一個出場的演員都表現了一點:那就是每一個角色都可以視為此一情節的主角而完成了為整個事件的最後的決鬥做了最充分的人物性格的展現.這些情節相互交錯,沒有主次,然而給我的感覺卻是沒有零散與拖沓,反而體現了一種完整-----這種完整反過來體現了那個時代人的精神面貌.當作者做完了這一切的展示後,他有意放下了這個電影,而在螢幕上打出長達有五分鐘的"休憩"字樣,似乎是有意讓觀眾對前面的一整套的電影藝術進行某種回味和為底下的決鬥做一種戰鬥前的休息.這種奇特的手法我在電影中第一次看到,它所具有的意味如此深長,而在這個背景中,黑澤明又從容表現了電影配樂上的魅力,從舒緩的節奏到鼓點的動地而來,為一前一後的銜接起到了一種奇特的作用.而我,正是在這個休憩的時段里,仔細回味了它令人激動的電影表現藝術.許多因為在被情節完全吸引中無暇顧及的意會在此時又浮出水面並進一步得到充分的肯定.這個五分鐘的時間也剛剛合適----讓我在系統性的回味之後開始期待下面的最後決鬥,而就在此時,電影再次開始.我再次被吸引。

黑澤明的很多電影,比如,,還有這部,都以日本民族的武士這一特定時期的社會階層為表現的主角.黑澤明的這一明顯特殊愛好,應該是他電影表現中一個份量很重的主題.同樣,在這部片子中,黑澤明進行了他對武士道這種傳統的冷靜思考.你可以將七武士的命運看成是整個武士道精神的一個縮影.它並非英雄主義式的慷慨激昂,而是帶著複雜的神情.勘兵衛做為首領的做用和表現體現了黑澤明對這一歷史的一種衰亡命運的思考:勘兵衛的剃度,成為和尚的光頭,在此運用了隱喻的手法,勘兵衛作為七武士之首,已是看到武士這一階層行將退出歷史舞台的命運,所以他的和尚的身份也表明了一種歸隱之意.勘兵衛在電影中三次說到"我(們)失敗了....",正是帶著黑澤明的這一歷史思考.而做為渴望成為武士的勝四郎,仍然做為一名正在經歷成長的武士最後與志乃的隔河無奈相望,某種意義上的隔離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愛情並非能戰勝一切,它所帶給勝四郎的意義,僅是一種人生過程中的成長.武士仍然不能與農民在一起,仍然成為兩個階層.農民最後的喜笑顏開與武士的失落感成為一種鮮明的對比.一如勘兵衛所說"勝利的是農民....",事情結束之後,武士仍然是武士,農民仍然是農民,這種冷清的結局上冷靜的處理體現了黑澤明客觀的態度.雖然,在整個電影中,很大部份體現了武士與農民的開始交融,這樣的結局處理如果搞成大團圓,那麼在電影這種藝術中必定會削弱藝術上的含金量.而冷靜的彼此回歸,正是現實主義真實的寫照。

影片最後的鏡頭,活下來的三武士站在田埂,抬頭看著佔了鏡頭五分之四的死去的四武士的墳頭.每座墳頭上插著代表他們身份的那把刀.斜斜插過天空.在三武士的身邊.穿過一排匆匆而過,挑著稻草的女村民.這個畫面體現了一種七武士的悲壯,同時又表現了一種整個大眾的漠視.對此,黑澤明一定貫注著他個人對武士命運的那個最肯定的看法。


整個片子中人物眾多,語言的對白平實而感人,電影鏡頭的調度上的運用自如,以及黑澤明所喜歡的天空,代表真誠愛情的菊花的海洋,風中搖擺的莊稼,大雨決戰中的驚心動魄,七武士的鮮明性格,以及代表著代價的水車,農民對武士的不信任以及後來的融為一體和最後的各行其道,整個片子的資訊含量豐富到完全展現了一個戰國時代兩個階層的全景式畫圖.表現了黑澤明遊刃有餘的電影藝術上的全面與控制節奏的高超能力.而對於如此簡單的一個故事中展開的是一幅廣闊的畫面.其中對我所起的共鳴是那樣的自然和激動,都成為一種隨著影片而不斷地得以肯定和支持的感覺。

如果苛刻一點來挑一挑黑澤明的這部電影的不足.那麼我覺得唯一的就是後面下半部份(休憩以後的部份)上的略略拖沓,這只能說,黑澤明在前半部份中的淋漓盡致和全面展現得太好了,以致於在後一部份中出現了一種重複.如果前面部份打一百分的話,後面部份只能給八十.後面部份給我的印象決沒有前面部份的深刻和長遠是一定的。

黑澤明曾被稱為亞洲影帝.在我看來,他完全可以稱得上電影史上不多的傳奇人物.他的這部,被評為電影史上最佳十部影片之一.完全問心無愧.鑑賞電影藝術的課程里,絕不應該少去這漫長而輕鬆的一課。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