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饮食男女/

7.8 / 15,835人    124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王蕙玲
演員: 郎雄 歸亞蕾 楊貴媚 吳倩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宋淼

2006-05-09 01:39:26

非關飲食,都是男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有上司對我的評價是,你是個驢.不過,我這個肉驢見到電驢也有沒辦法的時候,經常連接不上,下載的只有下半部,想等到下完上部,此驢都已成馬戶,變了種了.果然,飲食一然落空,只看見下半身,全都是男女.
  
1)男女
  
下半部一開始就是整部電影的第二次高潮戲.飯桌上老二期期艾艾說生意失敗要搬回家來住,老三"宣佈"說,我已經懷了別人的孩子.緊接著,老二跟老大的舊"情人"調情才發現,原來老大一直都是自我陶醉.老大一臉素淡在校園裡川行,可是,體育老師和情書叫她心思蕩漾,終於穿紅披綠,在廣播台上高喊出那一句"王八蛋".高潮自然是父親和張艾嘉的婚事,不知道上半部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給大家猜想,只看下半部的話,還好我不是老太太,否則,我連暈倒都省略,直接死掉拉倒.
  
好電影或者說文藝電影,最大的好處就是表達上的含蓄,似是而非,無限意味又一筆帶過,彷彿躊躇的腳步,咯噔咯噔的,留給觀者自己對號入座.這一部飲食男女,看起來深得其中滋味.看劇情介紹說,老三搶了女友的男朋友,馬上結婚生子,最後畫面上王渝文躺在床上弄子,小丈夫溫和有禮貌的跟老二客氣,算是幸福的表現.聯繫到老大前半生的愛情故事,我疑心老三對好朋友橫刀奪愛,編劇也有對照的意思.
  
老大曾經那麼痴情於自己女友的男朋友,可惜一直只是暗戀,看著別人結婚生子又離婚,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麻醉自己的愛情傳說不敢跟現實對質,一碰面成了個笑話. 果然老大行動起來,神秘的情書,老大眼光中審視的同事,對她有些意思的體育教師,穿紅描畫的老大,廣播台,黑板前的深吻,都不算出奇.老二說,他不是基督徒你為什麼會嫁他,而她要搬家出去結婚的理由是,她是基督徒,他們都等不及了,想到那個身材健壯的體育老師,想起來真是諷刺.
  
最小的有了結果,禁錮而熱情的老大也終於跟健壯的體育老師HAPPY去了,倒是原本風流自賞從來能全身而退的老二沒了著落.舊情人明白告訴她自己只配給他享受咖啡後兩個小時的空擋,而本來有好感的趙,也優雅從容說我們會是好朋友.
  
表面上看起來堅強達觀的老二,很現代的跟前男友玩著分手亦是朋友,朋友不妨礙做愛的遊戲,骨子裡依然是一往情深而又不肯屈就,現代或者傳統(其實也是東方和西方),她有著兩面都不著岸的尷尬.倘若是傳統的女人,對著無恥的說起那兩個鐘頭的前男友,她儘可以大哭一場,或者一頓臭罵,可惜她是現代女性,願賭服輸,只能一個人在花叢中嘔吐,轉回身,還是一身堅強如鎧甲無懈可擊的套裝.她是喜歡趙的,倘若她是夠現代的,她完全可以主動一點,而不用聽到我們會是好朋友而不知道表情怎樣才算合適.
  
有人說,里有文化衝突在其中,在我看來,老大的基督教(而不是傳統中國的貞節)觀念,老三的橫刀奪愛(不管朋友夫也不可欺),父親的老少配(況且是自己女兒的同學兼想像情敵,不管亂倫),黃太太的美國舊聞(她抽菸鼓勵女子不要結婚,很洋派),還有父親對下屬的一番感慨(心粗了,吃的太細也是枉然),這些前進中的社會種種,有衝突,但是任何時代怕都會有,不止是"這一個"的台灣1994.倒是老二,就像她航空公司高級白領的身份,像是古今中外的樞紐,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在其中混沌夾雜怕她自己也弄不清楚其中滋味了.於是,吳倩蓮一寸寸進,一寸寸退,鋪陳騰挪,上下其間,恰似飛機遇到不至於造成危險的氣流,即便顛簸得無味雜陳,還是要把緊方向,不這樣,又能怎樣.
  
所謂飲食,其實原本有肉體的滋味,秀色可餐,說的當然是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單看這一部說的再明白不過,飲食都是藉口,男女才是根本,甚至父親給姍姍送飯原來到最後也成了男女的註腳.男女之間自然有"色"的因素,不過,看看這些人,哪一個能簡單的說一句,我們只是因為"色"而在一起.看白髮蒼蒼的父親和年輕的張艾嘉羞赧的在一起,我懷疑導演想說的是,"色"也是跟飲食一樣的藉口,孤獨和擺脫孤獨尋找俗世中那一點安慰的願望,才是真正的男女之所大欲.
  
2)表演
  
李安大概因為從前自己也有過演出的經驗,所以在調動把握演員的情緒狀態上非常高明.中章子怡青春決絕叛逆深情,叫我們想她就是'這一個"玉蛟龍".從"玉蛟龍"這個角色中,章子怡最大的收穫不是名聲,而是成為真正的好演員的能力.而中的五大主角的表演更是爐火純青,爭奇鬥豔.下半部中老三表現不多,父親也算隱忍,歸亞蕾突破自己形象對觀者算是有功無過,端的看老大和老二怎樣鬥法.
  
沒有看演員表的時候,五大主演中,我唯一不認識的就是老大.文雅素淨的老大在學校里走動的時候,叫我想起我的一個姑姑,她也有這樣的風采神態,而且也是老師.我在想,李安在哪裡找的這個演員,氣質其實很好啊.等到她穿著紅衣服到學校里喊喇叭的時候,我恍惚看到我所知道的楊貴媚的迷離,不過,叫我把她跟里那個落寞艷麗的推銷員聯繫在一起還是有些不可能.從壓抑到追求,再到看著丈夫洗禮時的滿足驕傲,號稱台灣文藝女皇的楊果然不同凡響.
  
吳倩蓮自然是"化成灰我也認識",中曼楨何等了得,可惜好演員易得,好本子好導演不常有,所以她經常有不夠水準的作品露面.這一部戲中的吳,夾在固執的老大和衝動的老三之間,身上沉甸甸的負載著導演對文化的期求.面對前情人時的故作灑脫,面對趙時的含蓄,回到家裡一個人做飯等父親來時的隱忍落寞,絲絲入扣,無可挑剔.大陸的呂麗萍曾經被人評價說可以演到80歲,其實眉眼有些像日本演員田中裕子(青年阿信的扮演者)山口百惠林憶蓮梅艷芳的吳倩蓮,想來90歲的時候照樣可以演.
  
3)導演

後的李安功力自然沒話說,不過今天看來,時代的李安和以後的李安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就是畫面,第二就是節奏.父親三部曲時,大概也跟資金有關,畫面格局生活化(隨意),配合鏡頭的錯落移動轉換,節奏沒有明顯的導演控制痕跡,感慨都隱藏在生活中,畫面中的人物和故事就像撲面而來的生活,凌亂衝突有衝出畫面的衝動.開始,畫面開始乾淨講究,多取遠全景,以靜為主,即便是動也要有抒情詩一樣靜的意味,節奏就像演出多次的樂曲不差分毫,人物和故事被牢牢控制在鏡頭中成為感慨的代言者,電影所表達的沒有比導演想要的更少,但是也沒有更多,電影成為"精準"的藝術.精準的藝術有時候是一種獎賞,因為大部份情況下我們很難達到另外一個人(導演和編劇)心裡的狀態.有時候是一種不足,因為它獲得"這一個"的表達的同時,失去了更多的詮釋的可能性.

4)編劇
 
編劇和導演的關係有時候說不清楚誰成就了誰,我看朱天文劇本和改編成電影的小說,本沒有侯孝賢那樣茫茫的風味和感嘆.想來蔡明亮的中那著名的結尾一句話就可以完事:她一直走,然後在公園的長椅上忍不住哭了.周星弛的電影越早期越是對白成災,電影最重要的畫面反而成為不重要的東西.王惠玲自然是資深編劇,一部已經可以跨入世界級大師行列,她最大的優點是對白巧妙情節曲折,這一部中對白和情節的出其不意到處都有亮點,所以,早期的李安因為對畫面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王惠玲的編劇作品使我們將主要的興趣放在情節和對白上,畫面等其他問題都成為陪襯.但是,隨著導演對畫面語言掌握能力的提高,對白和情節必然逐漸讓位於畫面和節奏.
  
看過,又看,一路流暢的敘事,不得不說流暢得有舊時傳奇或者說話的匠氣.連帶想到李安的其他早期作品,一邊感嘆其中的喜劇趣味和妥協的團圓,一邊又為他捏了把汗:這樣的結構趣味,只差那麼一點點,就成為俗氣.大概時代的李安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我們看到本劇三個編劇中出了李安和王惠玲,還有一個JAMES(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國際市場的考慮).喜歡奇巧結構的中國傳統和對"真實合邏輯"的悲劇的西方喜好,從開始一步步中庸調和.想到有王惠玲參與但是被美國人不斷修改的,沒有王惠玲參與的,從開始一點點加入的糖份被一點點稀釋,逐漸圓而不油,潤而不膩,終於成為一杯八面玲瓏中西咸宜的清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