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

世界之战/世界大战/宇宙战争

6.5 / 475,586人    116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H.G. Wells 大衛柯普
演員: 湯姆克魯斯 達科塔芬妮 提姆羅賓斯 米蘭妲奧圖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梁一夢

2006-05-16 22:27:57

恐懼紀念碑


恐懼有很多種。2001年9月11日之後,多了一種——對於恐怖的恐懼。《世界之戰》要表現的,就是它。

電影開拍前,相關報導一直是在說:史匹柏這回是下定決心,要炮製出一部徹頭徹尾的商業電影,而且定了票房收入必須達到多少億美元的軍令狀云云。顯然,這些報導低估了《辛德勒名單》、《少數派報告》、《人工智慧》的導演。「911」之後,任何一部災難電影都無法規避那場悲劇在美國人心中留下的傷痕,無論其如何商業,如何和恐怖份子風馬牛不相及,史匹柏既然觸及此類題材,以他的資歷和能力,是一定要達到一個高度的。

看完《世界之戰》,我覺得這種高度是人性上的高度,而不是技術上和情感上的。從技術層面上看這部電影,它說的是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戰鬥;從情感層面上看,電影刻畫的是父子之情、父女之情。可這兩者都不是重點所在。電影似乎是竭力還原一個發生的情景(而不是幻想),再現這個情景中的人的表現(而不是虛構)。也就是說,如果把外星人進攻置換為「911」恐怖襲擊事件,把阿湯哥置換為倖存者,便可以更好地知道史匹柏通過《世界之戰》想幹什麼——他要記錄,記錄恐懼:記錄恐怖如何發生,如何產生恐懼,恐懼又如何役使人作出各種行為。

理解了導演的目的,某些關於《世界大戰》的抱怨便顯得毫無意義。許多人說,這部電影打得不像《ID4星際終結者》那樣過癮,人家是戰鬥機、航空母艦齊上陣,它卻只有幾台戰車、一群直升機在山坡上轟了幾下,震撼力不足。還有許多人,覺得阿湯哥在電影裡沒半點當年《壯志凌雲》、《職業特工隊》的風采,甚至不無猥瑣。當然,更多的人對結尾表示了失望:怎麼可以就這樣突兀地結束呢?怎麼是細菌拯救世界而不是英雄拯救世界?這個結尾讓史匹柏在中國落了個敷衍了事的罵名。問題在於,如果史匹柏真如這些人期望的那樣去幹,他就不是史匹柏,而是麥可·貝或布魯克海默了。

阿湯的平民身份是特地設定的,他在電影裡的行為只能夠根據這個身份展開,於是你可以看到一個被拋棄的老公,一個失敗的父親,一個愛看熱鬧的小市民,一個自作聰明的傢伙,一個阿Q,一個被嚇破了膽的逃亡者,一個自私的殺人者,一個硬著頭皮反抗的奴隸。很真實。也只有在這樣的普通人身上,恐懼才能抽絲剝繭,附著於觀者身上。一旦設定這個角色,《世界大戰》也就只能放棄全知全能的敘述,忠於個人視角——電影裡,阿湯哥就只能夠知道他所遭遇的那些,至於歐洲怎麼被毀滅、軍隊如何與外星人戰鬥、總統是死了還是逃了、自由女神像有沒有被炸掉,他不可能了解,電影也就不可能展現。最為人詬病的結尾問題,也不是什麼問題,首先是因為威爾斯的原著就是這樣寫的,中國人不了解難免大驚小怪,其次這已經不是影片的重心所在,還有,凡人阿湯完全不可能第一時間知道外星人為什麼突然就是了,事情的轉機對他來說就是很突然,原因只能夠通過摩根·弗里曼的旁白來說明。合情合理。

反正,《世界之戰》就是要讓你看到恐懼、體驗恐懼、深入恐懼的核心。一句「是恐怖份子襲擊嗎」的台詞泄了它的底——它在「911」發生4年之後,用幻想式的回憶貼近了遭遇那個悲慘時刻的人們,並加據當下人們對全球性恐怖襲擊的懼怕。在這個意義上,它是真正的恐怖片。事實上,看完電影,稍微配合一些想像,把自己設想為倒霉的阿湯哥,我就已經有些毛骨悚然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