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enny

2006-05-22 05:16:57

代價:《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


八十年代,憤青們人手一本詩集,而今天,如再有人成天念叨,肯定被人叫:傻*。所以,大多數的我們在今天看到89年的《死亡詩社》時就不不在會去關注影片所噴發出來的詩歌激情了。

影片中大段大段的引用詩歌片段,採用了耀眼的金黃、醒目的大紅和黑色這些在詩歌中大量出現的顏色,尼爾像詩人一樣的死去,學生們詩人一樣的向老師告別。可惜的是,男主角基定卻不能讓我感受到一點點詩人的其實,即使按劇情所言這位老師應該性格溫和,但他的眼睛不能平淡如水,他既然「喜歡教學」——證明他希望通過自身去影響他人,那麼他的雙眼應該寫滿了激情、能量和堅定。

很多人都回把《死》和《放牛班的春天》相比較:都是春風化雨的教育題材,都以老師的離去而結束,去講述這兩位與眾不同的老師和世俗教育做鬥爭艱辛。但是我個人比較喜歡《放》。①放牛班的孩子,雖然身在「池塘之底」,犯過很多的錯誤,但你仍然可以從他們身上發現童貞和善良;而《死》裡面的孩子,即使他們後來也被老師和詩歌所激起了熱情,但他們的臉上寫著的永遠是「美國人」三個字:驕傲而且冷漠。②《放》的老師顯得更為自然,他會揮灑那些常人都會有的小情緒,而Robin 威廉斯給我的感覺就是兩張皮,心口不一。③《放》裡面優美的音樂給它加了不少分——裡面的Morange一定被許多同人愛好者所心動不已。

剝去詩歌這一部份,《死》倒是和《蒙娜麗莎的微笑》更為相像。

這兩部影片,都以老師的離開為結局。在人生的單程旅途中,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只是過客。絕大部份人選擇了傳統或是道德,因為這是最為經濟的方式。沒有任何集體能容忍得了絕對的自由——這顯然不方便管理,追尋自由的人永遠都要付出代價。

但這不代表我們能沒有理想: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卻發現自己從未活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