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alleybachelor

2006-05-27 20:57:30

美國人的住房問題


電影海報上男女主角的臉朝著不同的方向,但同樣的悲哀落寞。玻璃的裂痕向四面划過,劃破了夜空,也劃破了兩人的臉龐,預示了這是一個夢想被粉碎的故事。影片好幾次都把鏡頭對準了海邊氤氳的霧氣,就像劇中人物內心的陰影,並非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絕望,依稀可以看見遠方那一絲微弱的光亮,但始終都被揮之不去的煙霧繚繞,在用盡全力奔跑之後仍然無法觸及,只能筋疲力盡地倒地,蜷縮在自己的纍纍傷痕里。

對於住房問題,恐怕中國人會有更真切深刻的體會。男女主角可以為了一座海邊小屋而拼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因為對生活窘迫的他們來說,有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溫暖家園已是最現實卑微的夢想。從一開始,就沒有誰對,也沒有誰錯,他們都是在用合法的途徑伸張自己的權利,就像《十七歲的單車》裡的那輛自行車一樣,明明是第三者的錯誤,卻只能讓他們羸弱的肩膀來承擔一切不幸和痛苦。

不知道影片是否在試圖反映美國社會的現實問題,由於政府的錯誤執法導致普通百姓的深重災難。女主角的父親花了三十年還貸得到了這樣一所住房,而她只用了八個月就把它敗掉了,在冰冷無情的政府行為面前,個人的掙扎努力顯得如此渺小軟弱無濟於事,守法者又怎能和立法者去爭辯呢?可能冤假錯案在每一個國家都一定程度地存在,但正因如此公務人員才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的神聖使命,他們的任何一點小小失誤都有可能把人逼上絕路。

其實在我心中,寧願影片的主題不是這樣的現實尖銳。家園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物理意義上的棲居地,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依靠,一種歸屬的感覺。對女主角來說,已經有了一個接納她的男子,卻依然不依不饒的要討回那所小屋,甚至在希望破滅後試圖自殺,這恐怕更多是出於精神家園的塌陷。對男主角這樣一個漂泊異域的外鄉人來說,這種感覺應該更加直接深刻,由於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孤獨感,能夠找到一個皈依的居所顯得益發重要。對警官萊斯特來說,其實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與家庭的感情裂痕導致歸宿感的缺失,雖然他的生活不像前兩者那般捉襟見肘,但從精神意義上來講,也同樣是一個無家可歸者。

在他們達成交換協議的時候,我滿心以為可以等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那個死亡來得如此突然,我都來不及去思考為何導演要讓所有罪責都讓著一個單純無辜的少年來承擔。其實我對男主角那種東方式深沉的父愛很有感觸,可以為了子女的幸福付出終生勞苦,酒席上的優雅從容,一轉身已是工地上的滿面風霜。但面對著滿地的血痕,他終於無法再支撐起那似乎永遠堅毅的表情,那種獨特的自殺方式令我不忍卒睹。

詹妮弗·康納利和本·金斯利都是我所欣賞的演員,兩人細膩的表演很接近普通人生活無奈飄搖的本質,使得全片的氛圍更加壓抑悲涼,特別本·金斯利,臉上那種歲月的痕跡給故事帶來濃重的滄桑意味。詹妮弗·康納利還是過於秀麗柔美了,很難與女主角的清潔工身份聯繫起來。只是她眼中的淚水太真實了,在大部份時間裡我已經忘記了她的身份。或許身份始終都是次要的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