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使A--Angel-A

天使A/法国仙女和流浪汉/天使A

7 / 34,576人    91分鐘

導演: 盧貝松
編劇: 盧貝松
演員: 賈梅德布茲 Rie Rasmussen 吉爾貝梅吉 Serge Riaboukine Akim Chi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柴林

2006-05-31 00:42:27

《天使-A》與「容器式」觀影


    呂克貝松要來中國,帶著他的《天使-A》,這是他的第十部影片。我仍在思考評判一部影片是不是好的標準,我想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一個標準,儘管他自己也說不上來——這種說不上來的標準,就是表面的,膚淺的,被動的,容器式的。昨晚剛看了《房間鑰匙》(也譯作「打開心門」),故事與好萊塢《雨人》非常類似,只不過沒有什麼華麗的元素;在《雨人》當中我們看到在一段樸素的感人的故事上面明顯的堆砌了賭場、名車、美人,還有幽默這些娛樂成份,所以幾乎沒有人不喜歡它,但是也有人認為它是一部做作的影片,就像《勇敢的心》,我就是這麼認為的。我所說的被動的容器式的判斷標準就是這個,影片給你什麼,你就接受什麼,槍戰、暴力、飈車、裸露、床戲……這些就像夏天可口的雪糕,電影說「啊——」,坐在暗處的你就張開了嘴:恩,味道不錯,這是個好片兒。當然我並沒有說這是個不好的現象,電影有時候就是為了滿足人的慾望,窺視的慾望,施虐受虐的慾望,幻想的慾望,等等。我們內心都有這些慾望,但是沒有必要覺得它可怕。——話說回來,我是喜歡《房間鑰匙》這個電影的,同樣我也喜歡《天使-A》。

     我們都了解呂克•貝松,熟悉他的《殺手里昂》、《碧海藍天》、《第五元素》,都該明白他要想娛樂你簡直易如反掌,讓你在20分鐘的時候笑你就在20分鐘的時候笑,讓你在什麼在結尾的時候哭你就會在結尾的時候擦眼睛,這無可厚非的。如果但是如果抱著這幾個電影的印象來看《天使-A》,那就是「容器式的」觀影方式(我造出來這個名詞只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我的看法)。

     《天使-A》是低調的,就像它的黑白色調的攝影,呂克貝松在拍攝和宣傳方面也是秘密而且低調。他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人物不是殺手,不是英雄,不是身繫人類命運的救世主,他普通極了,普通的就像我們自己。他是這麼的不走運,這麼的不夠聰明,這麼的遜,這麼的殘缺不完美,他被債主逼債走投無路,覺得世界不會沒有人在乎他的存在和幫助他,他決定跳河自盡。這時候他的守護天使出現了,她幫助他解決問題,找回自信。然後他們相愛了。我起初對這個簡單的故事不以為然,企圖從大段的人物對白中找到什麼,但是幾天之後卻發現這個簡單的故事給我的印像是如此深刻。我在想這是為什麼。

      信仰耶穌的人都相信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守護天使,這個天使會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保護守衛著你。她在天上一直看著你,甚至和你一起成長。安吉拉是安德烈的一部份,是安德烈身體裡女性的那一部份。這倒是與榮格的精神分析非常一致,榮格說每個男人內心都有一個阿尼瑪,每個女人內心都有一個阿尼姆斯,有時候他/她會表現出來,支配你做某些事情的決斷。影片中有一場戲非常精彩,安吉拉和安德烈站在一面鏡子前面,安德烈凝視著鏡子中的自己,這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審視,他覺得自己愛上了安吉拉,同樣他愛的也是自己。安德烈眼中噙著眼淚:「我愛你,安吉拉……我愛你,安德烈。」他說這話的時候安吉拉已經消失了。作為觀眾,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也許,安吉拉並沒有出現,安德烈愛的是自己,他找回了自己。不過這種自我發現,在影片中僅僅像是一個概念。

      我們也許會想到文德斯電影中的天使,可能覺得《天使_A》還是不夠深刻不夠複雜,不過我們為什麼總有比較的習慣呢,比較是好事兒,但是沒有必要一定要分出高下,特別是對於文藝作品。我在5.19關於《慕尼黑》的日誌中也理性的分析了幾個好電影的評判標準,也許過於理性。基耶斯洛夫斯基也說過看電影的時候要儘可能的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的觀眾,那麼我想,簡單的說,一個對自己有所觸動的電影就是好電影把。這是個相當主觀的說法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