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孔雀--Peacock [2005]

孔雀/Peacock

7.6 / 1,129人    Germany:144分鐘 | China:136分鐘 | 244分鐘 (original length)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李檣
演員: 張靜初 馮礫 呂玉來 劉國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CAT

2006-06-03 19:00:09

生如孔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生如孔雀,儘管一生再黯淡,平庸的歲月再漫長,也總可以等到開屏的瞬間。這樣的瞬間,便足以將生命照亮。———顧長衛

  一、《孔雀》的敘事分析

  自敘式畫外音 《孔雀》講的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個普通中國家庭三兄妹成長的故事。影片開始的畫面是高家五口人夏天在走廊里吃飯的情景,平穩的長鏡頭、藍綠灰色的色調、平靜低沉的畫外音,從一開始就奠定了這部電影冷峻含蓄的敘事風格。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鏡頭的運用、色調的選擇、人物的服飾風格、畫面構圖,還是土音濃厚的自敘式畫外音,侯孝賢《童年往事》(1985)的影響是明顯的。在電影中運用畫外音的好處在於,它不僅是連貫情節、推動情節發展的敘事構成成份,而且它發揮了語言(文學)擅於表達艱深意蘊的長處,實際上是文學對視覺藝術表現力的深化。而自敘式畫外音還能使電影的敘事獲得闡釋意義上的歷史縱深感,不僅在情緒感染上產生歲月流逝的滄桑感覺,同時還產生一種洞察世事後重歸平靜的知性愉悅,所以看這種影片,我們或許傷感但並不傷痛。

  運用自敘式畫外音而收到很好藝術效果的著名例子很多,如《阿甘正傳》(1974)、《肖申克的救贖》(1974)、《紅高粱》(1986)等。

  復調式敘事結構 《孔雀》把故事分成獨立平行而又相互交錯的三個部份,這種敘事結構稱之為「復調式敘事」。巴赫金(1895~1975)最早借用音樂術語「復調」一詞來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多人物中心、多角度的、非全知全能式的敘事特徵。在復調式敘事中不同的人物及其命運,並不是在作者的統一的意識支配下按照一個清晰的邏輯展開的,而是眾多地位平等的主人公連同他們各自的世界進行分別敘述,由某種統一的因素聯結成一個共同的事件。復調式敘事區別於傳統敘事方式的關鍵之處是作家並不能知道所有的事情,而是通過人物之間相互的觀察逐步接近真相。

  復調式敘事已經是現代小說敘事的常見形式,此類小說如米蘭·昆德拉《玩笑》(1967)、李銳《無風之樹》(1995)、莫言《檀香刑》(2001)、賈平凹《病相報告》(2002)等。當然最著名的作品是福克納的《喧囂與憤怒》(1929),小說敘述了康普生家三兄弟及一個女傭的故事,四個故事是獨立平行發展的,但都圍繞著這個家庭的沒落和家庭中唯一的女兒凱蒂的沉淪為主題。

  在電影方面,著名的例子如黑澤明的《羅生門》(1950),從大盜、農民、和尚、妻子幾個角度敘述同一個兇殺事件,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始終不能知道真相,觀眾的視角和人物是平行的,因為作家沒有採取全知全能的俯瞰視角,而是通過人物本身各自的敘述來逐步逼近真相,它的效果是在這幾個平行敘述出現差異的地方構造了一個多面稜鏡一層層一面面地折射出人性。他的另一部電影《生之欲》(1952)也採用了相似的敘事結構。

  王家衛的《東邪西毒》(1994)是一部典型的復調式作品,幾個人物都在觀察別人和被別人觀察,人物形象的完成是通過自我表述和別人的觀察式描述完成的。

  復調式敘事的哲學基礎在於:自叔本華、弗洛伊德、柏格森以來的現代占主流的哲學認為,按照傳統的理性認知方式並不能真實地把握世界,存在著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普遍分裂。人的人格有多重構造,人的意識有顯意識和潛意識,所以傳統藝術全知全能式的單維度敘事方式就無法表現人的心靈深度。在巴赫金看來,我與他人是同時共存、相互需要的。我的外形不會進入我的視野,我不能像觀看別人一樣看見我的完整的外形在空間裡的存在,我只能部份地,零散地感知我的身軀,我根本無法看見我自己,只有藉助別人的眼睛我才能看見我自己。我只能實現內在的自我(而它是永遠面向未來的),但不能觀照內在的自我。所以,將內在自我與我的外形結合在一起,放在整個外部客觀世界的背景中來觀照,這個任務只能由他人來完成。

  《孔雀》中三兄妹,在各自的故事裡自我展現,然後又在別人的故事裡被展現,就如編劇李檣的說法:「我覺得人與人生都具有強烈的『觀賞性』。人與人之間一生都在互相觀賞,……好比《孔雀》劇本裡的那三個孩子。」即使拋開復調理論,從傳統敘事理論來看,《孔雀》講的是三個人的故事,展示的是三種人格形態,用三個獨立的故事敘述,既各自得到充分展示,又達到了很好的互文效果,三種人格形態的塑造也層次化了、立體化了。

  二、《孔雀》的人物分析

  《孔雀》實際上展示了三種人格形態:精神自我(姐姐)、物慾自我(哥哥)和無我(「我」)。這三種人格形態在復調式的敘事結構里,通過自我的敘述和相互的觀察式敘述得以展示。

  自我意識即是有足夠的認知能力判斷自我與周圍環境的關係,理性地選擇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不能說自我意識就是善的,它也表現為自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但自我意識是一個人能稱之為人的首要因素,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的歷史就是人的自我意識被發現和拓展的過程。自我意識是構成人格尊嚴及一系列入格價值體系的基礎,沒有自我意識就無從談起人格尊嚴,我們無法想像象阿Q那樣在自己的死刑書上畫圓圈,為畫得不圓而羞愧的人,能稱之為人。

  這裡所謂的「精神自我」指的是其自我意識偏重於精神而輕於物質和原始慾望,呈現出理想主義的特點;「物慾自我」恰好相反,其自我意識專注於物質和原始慾望,伴隨著某種人格的缺陷;「無我」指的是沒有自我意識,或自我意識被壓抑,不敢也不能主動去實現自我價值。

  姐姐(高兒) :精神自我 姐姐的人格特徵表現在不惜代價地追求理想、強烈的人格尊嚴感以及愛的能力,這是精神自我的突出表現。

  《孔雀》的情感表達是含蓄的,但在姐姐這一部份,影片顯示了罕見的激情;《孔雀》的敘事是寫實的,但在這一部份,卻表現了難得的浪漫。姐姐拖著自製的降落傘,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中穿行的一個片斷,是整部影片的華彩樂章,是導演再也壓抑不住的激情迸發。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於理想主義兼具善和美,理想主義者同時是完美主義者,姐姐這一部份必定要賦予美的形式。姐姐仰望天空,傘兵象藍色的海洋里飄蕩的白色花朵緩緩而降,弟弟乘軍艦在雪花似的大海里乘風破浪,這是電影表現的姐姐的兩次幻想,這兩次幻想都具有童話般的形式之美。

  姐姐的理想主義表現在她追求的東西,如拉手風琴、跳傘、做玻璃花具有一個共同的性質:超功利。為了拉琴而不顧沸騰的水壺、為了降落傘而捨棄處女的貞操、為了琴聲而不惜用苦肉計騙取老人的同情、為了逃離洗瓶子的工作而犧牲自己的婚姻,可以說姐姐是一個純為精神而活的人,世俗的貞操、道德、婚姻都不值一錢。正是因為如此,她的悲劇性尤為強烈,因為最終世俗強姦了她的精神和理想,所以她的自我悲劇感才是深刻的,也就難怪在影片結尾她的抽泣是那樣的震撼人心。

  姐姐強烈的人格尊嚴感表現在三件事上:一、姐姐準備給軍官送禮,看見另外的兩姐妹正在竭力巴結討好他,悄然離去,把禮品扔到河裡;二、在哥哥(高衛國)的故事裡,請果子幫忙替哥哥出氣;三、「我」(高衛強)的故事裡,找果子扮警察到學校給「我」送傘,替「我」掙面子。後兩件事是她的尊嚴感在親人身上的延伸表現。一個人對他人的態度,建立在對自己的價值判斷基礎之上,一個有自我尊嚴的人才會尊重他人,很難想像一個沒有自我價值感的人會重視他人的尊嚴,所以犯罪型人格通常表現為自我尊嚴感的否定形態。

  這三件事實際上也表現了姐姐愛的能力,既有自愛的能力也有愛他人的能力。弗洛姆(1900~1980)認為,真正的自愛是對自己由衷的喜愛、關懷和敬重的表現,是在對自己了解的基礎上,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不斷進取,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內在價值與潛能。由於自身內在的充實,具有了向外給予的基礎與能力,因而他們會選擇愛人的方式來更好地實現自愛的目的。愛他人是自愛能力的反映。

   影片中具有愛的能力的人只有兩個:媽媽和姐姐。媽媽這個角色是個背景式的扁平人物,扮演者黃梅瑩在極為有限的塑造空間裡,儘可能地把這個人物深化了,但基本上展示的就是母愛。母愛是天性,是接近於動物的本能,不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的價值判斷基礎之上,就這個意義上說,媽媽愛的能力並不能充分顯示人的精神自我的高貴性,而姐姐對親人的愛卻是影片中精神自我的最高展示。

  哥哥(高衛國):物慾自我 哥哥的人格特徵表現為物慾追求的執著、自我尊嚴感和愛的能力的缺失,這是物慾自我的表現。

  巧合的是,《孔雀》中的哥哥和《喧囂與憤怒》中的班吉同樣是個白痴。用白痴、瘋子這種特殊的人生存在形態來觀照人生能夠收到一種寓言式的效果,我們能在諸如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1605)、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電影《阿甘正傳》等著名作品中找到相似的例子。

  準確地說,哥哥的白痴是自我尊嚴感和愛的能力缺失的表現,而在物慾自我的表現上甚至比常人還要狡黠和執著,換句話說,他是一個欲商正常情商為零的情感白痴。哥哥喜歡陶美玲,是因為這個女人豐滿肉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陶美玲是肉慾的象徵,電影對這一點進行了刻意的強調。哥哥的愛無能表現在只會傻傻地看,送一朵荒唐的向日葵花,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當他擠兌媽去提親——當愛轉換成物慾追求、不涉及情感而只是要一個世俗的婚姻時,卻表現了令人吃驚的智商。

  影片中突出表現哥哥物慾追求的執著是把別人扔給他的煙積攢成箱。物慾追求並不一定導致自我尊嚴感和愛的能力缺失的人格形態,但過於執著的物慾追求則一定會。在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台》(1883)、張愛玲的《金鎖記》(1944)等作品中,我們看到的就是過份物慾追求導致的人格異化,老葛朗台、曹七巧的人格特徵表現為自我尊嚴感的缺失和愛的無能。

  哥哥自我尊嚴感和愛的能力的缺失表現在他對親人的麻木和冷漠,他對親人的照顧受之泰然,好像是理所當然,得到弟妹讓出的糖並不感謝,一個人吃掉弟妹買來的包子,妹妹出嫁時把唯一值錢的嫁妝手錶給他,他並不感動和難受,受到夥伴的愚弄和欺辱,他安之若素,妹妹找人替他出氣,他反而向對方討好賣乖。

  哥哥滿身的肥肉其實是一種象徵,是物慾自我的象徵。

  我(高衛強):無我 「我」的人格特徵表現為自我否定,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

  台詞「沉默得像個影子」暗寓「我」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我」既沒有姐姐那樣的理想追求,也沒有哥哥那樣的物慾追求。影片末尾「我」和妻子張麗娜做愛的時候,提出不做事,專養身體滿足她的性慾,實際上是這個沒有靈魂的人完全蛻化為一根男性生殖器,哀莫大於心死,這是真正的行屍走肉,死魂靈。

  導演顧長衛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夏榆的採訪時說:「後來拿掉的大量的是弟弟的故事。其實弟弟是一個比姐姐更豐富的角色,因為影片涉及弟弟的同性戀和一些暴力情節,在未送審之前就剪了。這部份被拿掉以後,弟弟原則上在現在的版本的出走的條件就被消弱了,弟弟的行為邏輯對他的人生有重要的影響。原本弟弟的故事更加慘烈,姐姐的故事浪漫,哥哥的故事悲傷,弟弟的故事是慘烈,他的故事把他的生活態度都轉變了。最後刪剪的結果令弟弟這個人物顯得單薄。弟弟的同性戀傾向產生在他和果子身上,因為傻哥哥給他送傘受到同學欺負之後,果子裝扮成公安局的人給他送傘,讓他覺得自己臉上頓時有了光彩,同時果子又給了他父親以及兄長般的愛護,所以弟弟對果子產生了奇怪的感情。這個情節,我們在拍完之後就刪剪了。除了同性戀,弟弟這個人物身上所有的暴力情節我們也刪去了:在原版中從弟弟拿傘刺向哥哥那一刻開始,他身上的暴力傾向完全凸現出來,後來當同學再次欺負他時,他採取了更暴力的手段,這些情節也是在送審前刪剪的。這兩個部份共刪剪了近一個小時。」

  確實,我對這個人物從一個慷慨地給姐姐錢讓她實現理想的可愛少年,竟然變成了一個全無心肝的死人,感到太突兀,這個人性淪喪的過程本來應該是最為震撼人心的悲劇,卻顯現成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突變。雖然如此,在殘留下來的部份里還是可以看到這個變化的潛在因素:「我」不敢在眾人面前認自己的親哥哥,明知哥哥是有智障的人並非流氓,卻要變成眾人中的一員殘害哥哥,這就像否認自己臉上的傷疤一樣是典型的自我否定人格的表現,一個健全的自我肯定人格是在肯定自己優點的同時絕不迴避自己的缺陷。又如書中夾的女人裸體畫,被愚昧而怯懦的爸爸斥為流氓,掃盡了「我」的顏面,閹割了一個健康的性意識的成長,極大摧殘了僅有的一點自我意識。

  這個影子一樣的人,想「一覺醒來已經六十歲」,整日和老頭子們下棋鬥氣,別人稱他老高,他自己和眾人都在潛意識裡把他當成了老人,而絲毫不以為異;和爸爸去送禮,看到爸爸被狗驚駭的狼狽樣子,毫無心肝地傻笑,這個人已經完全喪失了自我。綜合地說,這個人物由於藝術以外的因素,表達得不充分,塑造得不豐滿,嚴重削弱了整個影片的藝術表現力,這是一個不完整的作品。

  三、「孔雀」的寓意

   編劇李檣的解釋:「我覺得人與人生都具有強烈的」觀賞性「。人與人之間一生都在互相觀賞,某個人的喜訊與醜聞,落魄與榮華,四週人盡收眼底。我們彼此都像動物園籠子裡的動物,被人們觀賞。我們所有人都像孔雀,身上長滿故事,一生中經歷過的愛恨情仇,如同色彩各異的羽毛長滿人生。孔雀這種鳥好像是動物園裡最具觀賞性的,人一點也不次於它們,好比《孔雀》劇本裡的那三個孩子。人生是個籠子,我們每個人都被關在裡面……」

  原作者的解釋應該是不會錯了,但就影片呈現出來的意蘊,導演顧長衛的解釋更為準確:「生如孔雀,儘管一生再黯淡,平庸的歲月再漫長,也總可以等到開屏的瞬間。這樣的瞬間,便足以將生命照亮。」我要補充的是,真正能將生命照亮的不是功成名就,不是展示給世人看的輝煌,而是一個完全自由的自我的實現,儘管只能是短暫得像流星似的一瞬間。

  這個意蘊的表達是在姐姐拉琴、老人跳朝鮮舞這一個場面,應該注意到這個場面是通過牆上的一方鏡子展現的,其寓意有三層:一、這兩個人的快樂是虛幻的,是假像。女孩是洗瓶子的,老人退休了,和子女很疏遠,是一個孤獨的人,兩個人的快樂是偶然閃現的,在現實生活面前是虛幻的。二、觀照自我。鏡子的哲學含義是人的自我觀照,老人多年不跳的舞展現在鏡子裡,讓他發現了被真實生活壓抑的另一個自我。最重要的一層意義也許是:完全自由的自我只能實現在藝術的虛幻世界裡。藝術本質上是對人和人的世界的摹仿,從被描繪的人來說,藝術所揭示的人比現實中的人更為真實,從而實現了他(她)的自由;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藝術和其它的創造性行為一樣是實現自由的自我的唯一途徑。

  真正的自我,如深夜悄然綻放的曇花,不是為了展示給別人,而就是為了自己的美麗。所以當兩個婦女出現在門口,自我展示的舞蹈和琴聲都戛然而止。這也是片尾公園裡的孔雀,眾人觀賞時它不開屏,無人時它默默而開的原因。

  結語:美麗的孔雀

  一部電影藝術效果的構成要素是很多的,我基本上分析的只是文本,即採取的是文學的角度,這顯然是不夠的,電影專業方面的評價只有期待於行家裡手了。我只能說,這是一部能引人回味的電影,一部耐得住琢磨的電影,其敘事和畫面的細膩程度讓人驚訝,它具有經典的一般特點:你越是仔細看,呈現出來的東西就越多。

trackback: 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3597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