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2006海神號--Poseidon

海神号/波塞东/海神号

5.7 / 110,368人    98分鐘 | Philippines:98分鐘 (cut) | Germany:94分鐘

導演: 沃夫岡彼得森
編劇: 馬克普羅塞維奇 Paul Gallico
演員: 喬許盧卡斯 寇特羅素 賈欣妲貝瑞特 李察德瑞佛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非言

2006-06-05 17:28:08

沒有反思的「天災」足夠嗎?


    從還沒有看到《海神號》這部電影開始,我就對各路媒體紛紛將其與當年的《泰坦尼克》相提並論心存懷疑,理由只有一個,《泰坦尼克》的片長將近200分鐘,而《海神號》只有不足100分鐘。當然,這樣講絕不等於說短片不能成就優秀的電影,但是對於既要合情合理地推進故事發展、充分完整地刻畫人物性格、恰如其分地鋪排煽情段落,還要張弛有度地安排對觀眾的視覺衝擊的一部災難片來說,區區100分鐘顯然是不夠的。最終,事實證明了我的懷疑。
    電影中的災難來得太快了,影片開始僅僅十幾分鐘,我們還沒來得及融入到新年將至的歡樂氣氛中,還沒來得及看明白每個人物背後的故事,體會他們的甜蜜、痛苦、憤怒……甚至還沒來得及記住他們的名字,滔天的巨浪就掀翻了海神號。當災難來臨的時候,影片沒有塑造傑克與露絲那樣的情侶、相擁赴死的老夫婦,也沒有刻畫視死如歸的樂隊,海神號上有的只是盲從無知的一群人和不想坐以待斃的幾個人。在佔據了影片大部份時間的逃生段落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表現人類智慧的細節,逃生者不掌握海神號的結構圖,也從沒有想過穿過一道門、爬過一段管道會不會是死路一條,他們就像螞蟻一樣只知道水來了就要向高處爬,而不可思議的是命運之神卻總是眷顧著他們。儘管逃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諸如螺栓在最後時刻被擰開、與母親即將陰陽兩隔的孩子在最後關頭得救之類過於老套的橋段根本無法滿足越來越挑剔的觀眾的口味。
    今天的《海神號》是根據1972年的《海神號遇險記》重拍的。《海神號遇險記》當年獲得了僅次於《教父》的票房亞軍和八項奧斯卡提名,但最終僅捧回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原創歌曲兩座小金人。之所以如此,想必是該片除了在特效技術並不發達的七十年代以逼真的場景設計、當時難以想像的視覺效果獲得認可之外,在思想內涵、人物塑造、導演技巧等方面並沒有突出的成績。如此看來,三十四年之後的重拍片不僅沒有去設法彌補原作的不足,使影片更加豐滿完整,反而沿著原作的老路走得更遠,我們甚至可以這樣以為,整部《海神號》就是為了那幾個驚險的瞬間而拍攝的。
    回顧近幾年來災難片,我們不難發現,隨著人類認識自身侷限和反思科學技術的日漸深入以及生態意識的不斷加強,大多數災難片都蘊含著人類的自醒和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新思考。《泰坦尼克》——巨大的災難源於人類的盲目自大;《完美風暴》——主人公們的悲劇中包含著海明威《老人與海》中桑地亞哥身上的那種精神;《後天》——如果人類繼續肆意破壞環境世界末日就離我們不遠了……幾乎沒有哪一部影片所表現的災難是一次完全的天災,幾乎沒有哪一部影片不是在強烈的視覺衝擊背後還要引發觀眾們深入地思索。但是《海神號》卻恰恰與之相反,海嘯是「純粹的」,災難是「純粹的」,數百名死於海難的人們除了讓我們感嘆「命運不濟」之外竟然不能引起我們任何的悲痛與反思,而我們卻能夠分明地體會到影片對於利用高科技特效手段表現人類災難的迷醉。
    電影的編導們顯然是忽視這樣一個問題,即使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故事核心缺乏張力、以特技取勝的影片都沒有能夠真正得到人們的認可,更何況今天已被視覺盛宴慣壞了的觀眾。他們早就通過各種途徑知曉了電影特技效果的製造過程,知道了哪些鏡頭採用了微縮拍攝法,哪些又不過是電腦狂人的指間遊戲,所以妄圖單純以特技取悅觀眾的影片,就像泄了底的魔術和被「刨了活」的相聲,毫無魅力可言。
    因此,我們真的沒理由為《海神號》拍手叫好。原因很簡單,如果災難片不能讓觀眾們意識到故事中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正在「遭受不該遭受的厄運」並反思該如何避免厄運的再次降臨的話,影片就是失敗的。還有,特技是嚇唬不了人的,我們見識過「9·11」事件,見識過印度洋海嘯,也見識過印尼日惹地震,現實生活或許比虛假的幻想更具有震撼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