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g9421

2006-07-08 08:42:04

高潮期的沉澱


斯科塞斯的作品風格變化很大,開始進入創作鼎盛期的《計程車司機》帶有強烈的實驗性質,到《憤怒的公牛》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凜冽的影像風格。但這個時期的《喜劇之王》看起來是一部中規中矩的成熟作品,是帶有對社會現象的尖利批判的黑色戲劇。

從70年代中期以來,斯科塞斯的創作動向隨美國社會與文化的不安開始趨向一種社會性,即用影像來思考。在《計程車司機》和《憤怒的公牛》中體現的是強烈的悲觀的反英雄主義,《喜劇之王》相對輕鬆,所針對的是關於電視文化的現象,並在其中使用了十分諷刺的情節設置。帕金一心想成為電視脫口秀的名人,在被自己的電視偶像怠慢戲弄後,與瘋狂的追星族一起綁架了偶像,並以此為代價得到了登台演出的機會,一舉成名。帕金是個十分神經質的角色,片中使用了大量的對白來表現這種性格,這個角色從登場伊始便話語不斷,自以為是完全陶醉在個人的夢想中。這種設置是一種理想化的體現,是對傳統式的美國式成功的抽象,在帕金把自己的希望寄寓在偶像朗福德身上後,再把這個夢想打擊得粉碎。而帕金接下來的瘋狂舉動也是美國後越戰時代的一種典型寫照,這種極端手段實質十分幼稚,而卻成了個人反抗的一種手法,並博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於斯克塞斯來講,他既要以此說明乏味的電視文化造成的影響,又要反映民眾個體浮躁鬱悶的沒有出路。這種設置和他前兩部片子迥然不同,斯科塞斯處理得十分平靜,描述雖然盡顯幽默但不媚俗,因此而具有一種別樣的力量。首先其中人物的行為都是極端的,是對社會現象的濃縮與誇大;另外所有的表現都是真實的,是具有這種環境與性格的人物的自我宣洩。因此如帕金在自己的想像中與名人同台,接受觀眾的掌聲,或是朗福德面對日復一日的節目和觀眾騷擾的大聲質疑,都是導演對現實社會的個人表達。還採用了現實與幻想交替出現的手法,一種混淆的錯位即加強了片子的喜劇意味,同樣這種鮮明的對比也是對諷刺力量的增強。可以理解最後的結尾同樣是一種對比式的諷刺,既無法判斷這種美夢的真實性,因此給出的希望反而成為一種無奈,看似平淡的大團圓實而暗藏玄機。

從拍攝手法來看,《喜劇之王》整體上是十分冷靜的。斯刻塞斯採用的是傳統美國電影,如他自己所言愛德溫·波特式的表現手法,不採用特寫,以紀錄的手法不加陳述式的拍攝。因此整部片子顯得異常穩重,視角客觀。斯刻塞斯在這個時期確立的拍攝手法和他的社會化的題材十分相關,在《憤怒的公牛》中注重了景像設置的美感,而回到《喜劇之王》中則平淡了許多。展現的鏡像大多出自創作者的個人視角,既展示自己所看到的,比如大街上的跟拍,簡單的切換,場面瀏覽,更多的偏重旁觀的眼光。德尼羅與斯科塞斯剛經過《憤怒的公牛》的艱苦過程,尤其是猛烈增肥的疲勞,但表演依舊精彩,對於這種浮誇的搞笑角色他演繹得同樣到位,雖然有些場面的展示略顯過火。傑里·劉易斯獻出了完美的本色演出,製造了出色的笑料,一些即興的演說很棒。電影對當時的電視節目製作過程作了再現,儘量使這個虛構的秀顯得真實。

這部電影對斯科塞斯來講是一個創作高潮的沉澱,個人的靈感與成就在突然衝向頂峰時必然會遇到阻礙與瓶頸,一部相對冷靜和成熟的作品可以起到緩和的作用,從而確立風格,即以個人的影像如何對社會進行思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