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情難捨--The Squid and the Whale

鱿鱼和鲸/亲情难舍(台)/亲情难了

7.3 / 90,494人    81分鐘 | Canada:88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諾亞包姆巴赫
編劇: 諾亞包姆巴赫
演員: Owen Kline 傑夫丹尼爾 蘿拉琳妮 傑西艾森柏格 威廉鮑德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江聲走

2006-07-08 18:00:59

魷魚和鯨隱喻闡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魷魚和鯨的隱喻也許不是最恰當的,但一定是鮮活的。和朋友討論這一對動物到底比喻什麼時,他很肯定地認為那是父親和母親。而且父親是鯨,是那頭在博物館裡失去了往日霸氣的鯨,母親是那隻漸佔上鋒的魷魚。這樣的理解除了直接外似乎也無不妥,當然直接也不是壞事。但我總覺得這兩隻糾纏在一起的兇猛生物並不像那兩位知識分子父母,他們的鬥爭更隱忍克制,一朝爆發也只是打開天窗說幾句亮話然後離婚。而這一場動物間的爭鬥則更殘忍和持久,直到魷魚用自己的觸角把鯨魚慢慢勒死,或者鯨魚最後掙扎得以逃脫,無論怎樣,鬥爭都會是漫長而痛苦的。所以我傾向於把它們所隱喻的東西理解為更抽象的一對範疇。
    生活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悖論,因為生活會殺死生活本身。父親以前是著名作家,但事易時移,他已不復當年風光,家庭和事業都像坐了滑梯一樣急轉直下,生活的關鍵詞於他來說,變成了挽回和失落;母親的書終於出版了,但這成了她婚姻破裂的臨門一腳,大學時代和父親的風花雪月都已經煙消雲散,在倉庫做愛的浪漫情景也不會再出現,她只是換了很多戀人;從小就對父親崇拜有加的大兒子看到了輝煌的落幕,他現在面對的是一個慘澹的父親和一份他所不屑的愛情,在看到父親和女學生的親昵動作之後,連慘澹也坍塌為醜陋,而那份他所不屑的愛情也終於逝去;小兒子在家庭會議上哭泣柔弱得甚至不能博得同情,他這麼小,生活便已經排山倒海般撲向他,他所能做的,只是在酒精和手淫中無意識地自我逃避。當然可以設想這個家庭本來是美滿的,但打碎美滿生活的是什麼,不是父親的事業問題,也不是母親的外遇問題,而是日復一日的生活本身將美麗漸漸殺為醜陋。
    人們說魷魚和鯨的搏鬥,最後是會兩敗俱傷的。博物館的魷魚和鯨緊緊地纏繞在一起,它們如此緊密相連甚至看不出來它們是在做拼死的掙扎,甚至它們看上去就是一個整體,魷魚殺死鯨,好像是整體的某一個部份殺死了另一個部份,最後導致整體的死亡。這就是它的比喻!生活的一部份是鯨,它積極、有活力、樂觀,橫衝直撞無所畏懼鬥志昂揚,它是海中之王,那些幸福的甜蜜的激動的回憶裝滿了鯨的頭腦,它是最完滿的生命力;而魷魚則是濕漉漉的、遲緩的、嫉妒的、多疑的,它是我們生活另一面,它隨時準備著破壞鯨魚的前進,用它無孔不入的觸角。鯨和魷魚,就是生活殺死生活的悖論。
    這部半自傳體式的電影最後能夠獲得最佳編劇獎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故事有一個最基礎的開放式的解讀文本。片中的幾大矛盾,任何一個都可以成為理解它的鑰匙,門徑不同但卻殊途同歸。父母的情感矛盾、父母的事業矛盾、父親和小兒子的矛盾、母親和大兒子的矛盾,還有父親和大兒子的矛盾幾條線索錯綜交匯,都能讓觀眾可以深入這個破碎的中產家庭並且產生自己的理解,而到最後的收網階段,導演(也是編劇)把所有線索都束於一處,無論中間觀眾怎樣理解,最後發現,導演只是講了一個好故事。(這種隱喻開放式的編劇,《破碎之花》也很好看)而我之所以說出我對魷魚和鯨的理解,也只是在眾多的解釋道路中,新增一條罷了,導演的開放式編劇應該早已料到會有多種解釋吧。
    大兒子在面對心理醫生時說,小時候他在博物館面對魷魚和鯨打架,他總會害怕地遮起眼睛,他不敢看,這種撕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太殘忍了;他的弟弟就是那位遮起眼睛的孩子,這次打架的是更兇猛的兩方,他遮起了自己的心。但是最後一場戲,大兒子的奔跑過後,來到博物館,他鎮定地站在它們面前,看著它們的糾纏,他不再迴避,而是直面。然後是他面部的特寫,我們看不到恐懼和不安,而是堅強和從容。也許在暴風雨過後,他明白了生活的殘酷和荒謬,他要成為那隻鯨魚。

部落格:http://www.mtime.com/my/Lyeast/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