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 搏击会(港) / 斗阵俱乐部(台)

8.8 / 2,320,942人    139分鐘 | 151分鐘 (workprint version)

導演: 大衛芬奇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艾德華諾頓 海倫娜波漢卡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暴虐行走

2006-07-12 19:31:18

馬克思幽靈的再現和幻滅——再看《搏擊俱樂部》



一直以來,許多人將這部電影闡釋為左派思潮的再現,是的,片中有對消費社會的批判,有對庇護者和人道主義虛偽的精神安慰的顛覆,有對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以及碌碌無為的苟且之輩的嘲諷。它讓我們充滿熱血和激情,我們不需要什麼宜家傢俱,什麼星巴克咖啡,我們要的是進化,我們不需要什麼虛偽的臨終安慰和精神治療,我們要的是對疼痛的感知和強人意志。我們沒有上帝,我們只是孤獨而自由的個體,就像薩特說的那樣,人是被判定為自由的。但是薩特至少還經歷了二戰,經歷了五月風暴。我們是什麼?我們被歷史拋棄了,我們處在沒有戰爭,沒有英雄的時代,小的時候,我們渴望長大成為the big man,現在我們已經長大,卻發現這是不可能的。周圍的一切似乎顯得太過正常,人們只用坐在舒適的宜家沙發里,吃著樂事薯片,喝著可口可樂,看著松下家庭影院,一切苦難和暴力都只存在於攝影機指向的遠方,電視機和網際網路代替我們的眼睛和身體去感知這個世界,留給我們自己的只有虛妄。所以我們要革命,我們要反抗,我們要在體制之外,毀滅這個世界的條條框框。所有的這一切都曾經激勵我,一遍一遍的看這部電影。但現在我發現我錯了,也許這不是一種錯,只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忽略。

這是一部太過典型的美國意識形態影片。也許大家都感覺到,自有著大乳房的Bob在一次行動中意外身亡之後,劇情就急轉直下。但也許對劇情的撲朔迷離太過著迷,而忘卻了或者是忽略了最終是怎樣的意識形態佔了上風。套用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希達的一部書名,馬克思的幽靈們,我願意將這部電影視為馬克思的又一幽靈的現身和幻滅。自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產生至今,許多左派知識分子都曾經沉迷於這場空前的運動,但是最終卻與共產黨決裂。卡爾•波普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他將馬克思的學說稱為為歷史主義,並批判共產主義運動是烏托邦工程。歷史主義就是「以歷史預見為主要目的」,並且以為「通過發現歷史進程的『節律』或『範式』、『規律』或『趨勢』便可以達到這一目的」的理論。歷史主義者依據自己所理解的歷史規律,提供了改造社會的通盤計劃,這種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就是「烏托邦工程」。概括來說,烏托邦工程就是打著內涵模糊的旗號,如自由、平等來要求追隨者犧牲自由、平等甚至生命,來實現也許永遠無法實現的目標。共產主義者成為一種符號,就像影片中沒有名字的太空猴子。

就像福柯所說的那樣,共產主義只是一種更為精妙的獨裁和專制。影片中泰勒說,你要假定上帝根本不愛你。在西方近代的思想史中,形上學的迷夢被打破,尼采說,上帝死了。是的,人們似乎是自由了,但是薩特說,自由是一種重負。失去了庇護的人孤獨而無助,如孤魂野鬼般遊蕩於天地之間。就像希特勒,史達林乃至毛澤東一樣,卡里斯瑪式的泰勒只是一個新的庇護者,他幫助主人公蛻變和成長,他給了主人公勇氣和智慧,卻最終篡奪了主人公的選擇權,僭越了主人公的意志自由。也許這裡存在一個小小的隱喻,泰勒就是主人公自己,或者說主人公希望自己變成的樣子,但最終泰勒是一個異己,是一個擺脫不掉的幽靈。就像在西方主流意識中,馬克思曾經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卻最終幻化成為史達林式的專制獨裁和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災難,甚至包括六九年的五月風暴。共產主義是一個幽靈,遊蕩在歐洲大陸。馬克思和共產主義永遠是一場噩夢,就像主人公一覺醒來,泰勒悄然隱去,但可怕的計劃卻在自動進行。如同在一切歷史上所發生的運動或革命一樣,人們曾經熱切的渴望自由和獨立,一覺醒來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獲得什麼美好承諾的兌現,反而失去自己的自由和獨立,受到財產乃至生命被剝奪的威脅。影片最後主人公覺醒了,「殺死」了泰勒,與心愛的女子手牽手,享受最後的幻滅。是的,毀滅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因為毀滅是禁忌。也許這可以是對這部影片的另一種闡釋。

闡釋還可以有很多,比如說影片最後一閃而過的巨大的男性生殖器。也許導演只是拿觀眾開了另一個玩笑,也許導演只是拿這個鏡頭諷刺泰勒所代表的存在於整個形上學史的男性生殖器中心主義,又也許只是與影片中泰勒在放映電影時所做的一樣,是對傳統道德或傳統資產階級的溫文爾雅的挑釁。蘇珊•桑塔格說,反對闡釋。但我所寫的只是我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是所有人都不能剝奪和篡改的。就是這樣而已。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