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齊天大聖西遊記:西遊記之仙履奇緣--Chinese Odyssey Part Two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西游记完结篇仙履奇缘/齐天大圣西游记

7.8 / 8,623人    Hong Kong:95分鐘

導演: 劉鎮偉
編劇: 技安
演員: 周星馳 朱茵 吳孟達 藍潔瑛 莫文蔚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念遠懷人

2006-07-19 01:25:06

西遊在別處


     1
     昨日夜裡,在網上搜索有關《大話西遊》的網站,結果是檢索出78個。
     人們一定是太愛《大話西遊》了。
     再輸入一個叫「周星弛」的關鍵詞,結果查出了155個。
     這個周星弛一定欠了大家很多錢。

     《大話西遊》在內地傳唱經年,仍方興未艾,更有人希望它傳唱一萬年。
     《大話西遊》在香港上映不久,我在廣州就租了錄像帶看了一遍,當時覺得劇情很亂,雖然也大笑,也為煽情的結尾而惻然。不久在《電影雙週刊》上看到消息,說此片與王家衛的《墮落天使》一起去柏林電影節參展,香港影評人龐奴說,《大話西遊》才是香港年度的最佳電影。我當時嚇了一跳,龐奴是從不用理論概念或大話嚇人的,他下得出這麼狠的結論,一定有他的道理。
     以後再看數遍,每遍都看到了新的笑料,新的意味。毛主席說,不看四遍《紅樓夢》,就沒有發言權,《大話西遊》也是這樣,而且,這麼耐看的電影也不多見了。
     以後我就在爭論中向別人推薦《大話西遊》,發現文化人對香港電影的敵意不小,不過,在逆論中堅持,有時也會成為一種樂趣。
     現代什麼都快,河東轉河西的時間,三年就夠了。現在我身邊到處遊蕩著「大話迷」,聽了滿耳朵的「一萬年」。一部電影能如此得勢,只怕找不出第二個例子。這樣我就有了點戒心,人們都喜歡生活在「別處」,如今「別處」已逼在了眼前,難免想要搬家。
     我要搬到另一個「別處」來看《大話西遊》了。

     2
     其實這個《大話西遊》是我那時交給你,然後你現在又交給我,而我從來沒有把真正的《大話西遊》交給你,你明白嗎?
     我明白了,你神經病。

     在《大話西遊》誕生的香港,並沒有形成聲勢浩大的「大話熱」,雖然他們也推崇周星馳。香港影評人稱周星馳真正代表香港電影,因為他是唯一一個用「香港話」演繹劇情的演員。無論官話還是文學語言,都因標準化而喪失了口語或方言中許多活色生香的東西,所以我們會覺得王朔的京腔小說比國語小說更有生氣和趣味。作為語言大師的張愛玲,用京腔翻譯吳語的《海上花》,在傳達神韻時,一樣感到捉襟見肘。
     我以前看的《大話西遊》都是粵語版的,後來見網上流傳的台詞都似是而非,又找來一張國語版,看後大吃一驚,原來兩個版本在裁剪上都有不同,惶論語言風格了。國語版不僅略掉了不少笑料,而且原版許多自然的地方,變成國語後就顯得拿腔拿調。說到這裡我要聲明,我只是一個熟悉粵語的人,我的母語是國語。
     原來使廣大「大話迷」得「妄語症」的並不是周星馳,而是台灣的配音者石班瑜。(得承認,他已配得相當好了。)正如影響中國現代文學語言風格的,根本不是外國的大師,而是翻譯家一樣。
     從這個角度說,廣大的內地影迷從沒有看過真正的《大話西遊》,聽過香港人引以為豪的周星馳「無厘頭」話語。

     3
     愛一部電影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

     網上的「大話迷」是一群被感動的人,或是將感動存入罐頭想不停品嚐的人。他們用被觸及的人生感驗在網上相互取暖,用感性的語言添加著罐頭上的期限。終有一天,網上有個小子受不了了,大喝:On你媽個頭啊,你們有完沒完,完全不理會別人的感受,網蟲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這就是內地的影迷,他們喜歡說:給我一個理由先!在作品開始前,都有個閱前期待:「教育我吧!」或是「我的心,你猛烈跳動吧!」其實笑的不僅是上帝,還有劉鎮偉(編導)和周星馳。
     香港的編導設置一種結構,控制一種節奏,都是技術層面的事情。他們煽動一個高潮時,不一定注入了什麼意念,只是憑直覺認為那裡有「戲」,有「戲」就是有空間,這空間足夠讓觀眾自己添加一個理念,正如在驢的頭前掛一串胡蘿蔔一樣。他們最喜歡這樣的觀眾了。
     香港電影的意念往往簡單甚至幼稚,但在技術上卻相當老練,所以在演繹上輕車熟駕,牛刀殺雞。王家衛的電影意念就很簡明,但編劇和拍攝的技術甚是了得。內地電影正好相反,往往用幼稚的技術演繹深刻或沉重的主題。猶如用餐刀殺牛,雖上下其手,哭天搶地,還解不下幾塊皮肉。古人說遊刃有餘,「遊刃」是技術,「有餘」是要有空間。空是由觀眾來補的。《大話西遊》的元素也很世俗,愛情+道義(取經救世)。但編導藉助月光寶盒這個道具,天馬行空,使空間極具彈性,也就是極具張力。所以「大話迷」們填了那麼多的「理由」,猶覺得填不滿。

     4
     我們成親吧?
     我覺得你經過這五百年,回來要找的並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被周星馳逗笑了,被「愛你一萬年」感動了,這只說明一種世俗文化在內地的勝利。
     以往中國文化圈是「京派」和「海派」之爭,前者代表憂患和使命感,後者代表情調和趣味。現如今,「港台」所代表的世俗文化已鼎足其三了。
     文藝是源於巫術和遊戲的,巫術有意識形態和使命感,遊戲的心態則放鬆得多。古代巫常在朝,戲常在野,所以傳統的創作者長期扮演著祭司身份,奉天承運,呼風喚雨。而後現代主義就是調侃作者的這種巫師嘴臉,想把文藝挽回到遊戲的那條路上。這種爭奪自古就沒有停過,祭典常常會演化為民眾的狂歡節。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到今天的影視,敘事文體一朝比一朝世俗。
     但是雅人(知識階層)總是在關鍵時刻篡奪了義軍的領導權,他們給世俗精神重新注入意識形態,化俗為雅,等待新的世俗衝擊。這種雅俗之辯,正是文化史的一條線索。
     且不說金庸已被文化界封為大師,即是周星馳也被網民奉為「喜劇巨匠」,這地位遠比香港正統演員的大哥周潤發要高。為什麼?因為周星馳更像一個反叛者,老話說:想做官,殺人放火去招安。
     余英時在調侃新儒家時,說他們總有種「道統的傲慢」,而內地文化人對港台文化的筆誅口伐或加官進爵,都表明,他們從沒有放下過「文化正統」的架子。
    (1999)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