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復仇 [韓]--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

我要复仇/复仇者的怜悯/复仇

7.5 / 75,197人    129分鐘

導演: 朴贊郁
編劇: 朴贊郁
演員: 宋康昊 申河均 裴斗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orris

2006-07-30 06:30:53

「我知道你是好人,但我必須殺死你」


有人把朴贊郁比作韓國的希區柯克,我認為這種比喻是膚淺的,因為它似乎僅僅把重心放到了朴贊郁對懸念鋪墊的技巧上面,而除了導演之外作為劇作家的朴贊郁給人以最深刻印象的應該是他手術刀一般的洞察力,手術刀一般的解析能力,以及手術刀一般的鏡頭表現力。(我的詞彙。。。)

我見過的大多數評論都是針對《老男孩》和《割》的。但我個人認為,他最值得欣賞的那些東西並沒有在這兩部作品中恰當的體現出來。《老男孩》雖然為朴贊郁贏得了最多的國際聲譽,其中他對電影語言駕馭不得不承認已經到了近乎完美的境地,但《老男孩》的情節其實是有缺憾的,如果我們深入的想一想便會很容易發現,朴贊郁在《老男孩》只是側重了兩場復仇的手法,但是其中第一場復仇的根源是非常軟弱無力的:

第一場復仇是劉智泰對對吳大秀的復仇,原因僅僅是因為吳大秀曾經偷看他們兄妹間的不倫。縱然劉智泰妹妹是迫於社會倫理道德的壓力自盡,但這件事吳大秀究竟應該承擔多大的責任呢?吳大秀在猜究竟是誰把他困在那個房間的時候說出了無數的人名,這些人有可能與吳大秀有非常直接的利益衝突甚至殺人滅口的恩怨,但是向他復仇的人竟然是這樣一個最沒有道理的仇人。

而《割》的不足便是朴贊郁把這「復仇」寫的太過赤裸。我不是說表現手法的激進,只是他對那個仇富的虐待者塑造的不好,表現的不好。那個人雖然談吐低俗,但是如果我們忽視他的談吐,就會發現那個站在導演一家面前破口大罵的傢伙分明就是朴贊郁本人;另外,電影不是學術論文,如果在裡面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都直白的說了出來,那電影便是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強姦了觀眾。從這兩點上來說,《割》算不上出色的作品。

在看過《復仇》之後,我深深感到能夠代表朴贊郁最高水平的並不是《老男孩》。在《復仇》中,我們看到了和《老男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懸念塑造,情節安排和鏡頭運用,而前者更加出彩的地方就在於它非常有邏輯的把復仇的根源埋藏於情結之中,當觀眾把它挖掘出來之後,關於復仇的一切便更能讓人接受,因為電影中人物之間的互相屠戮是一個悲劇,而當我們明白他們之所以復仇是因為除了復仇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時候,這個悲劇就從個人的摧殘昇華到了整個韓國底層人民和韓國社會體制之間的矛盾。

《復仇》的戲劇性在於裡面所有復仇的人都只是碗裡的蟋蟀,當他們互相廝咬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是在碗外的那張醜惡的淫笑的臉才是為他們樹敵的罪魁禍首。電影中死去的都是最可憐的人:東勁是一個只讀過高中的,被老婆拋棄和小女相依為命的工廠老闆,雖然有錢,但是自閉務實的他在失去女兒之後發現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道理已經沒有了,他不知道該向誰去討回公道,所以除了去尋仇別無選擇;Ryu的姐姐是個非常善良的女人,她沒有錢去換腎,為了不讓弟弟犯罪只好割了腕;Ryu的女朋友是和小女孩的死關係最遠的一個人,她甚至讓她享受到了世界上最溫馨的綁架,但是卻是死的最慘的一個人;而Ryu遭受了韓國社會底層青年可能遭受的一切,作為聾啞人他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他為了給姐姐治病勤勤懇懇工作卻被上級炒了魷魚,而在和黑道接觸的時候卻被騙去了一個腎和一百萬韓元,甚至老天都嘲弄他,在他享受把姐姐安葬在河邊的那短暫的平靜的時候,身後溺水的小姑娘的喊聲卻是對他天生不足的最大諷刺(最後半句話抄於IMPDB)。

這個連環復仇的情節非常具有戲劇性,但是卻讓我們感覺到它是充滿真實性的。東勁是個老實人,他和Ryu一樣忍受了可以忍受的一切,但正是這種容忍和社會教育不足帶給他精神以及法治觀念上的缺乏讓他選擇了最直接卻是最無效的一條路。設想,如果他的精神不空虛,如果他還有朋友和親人可以和他交流而不是讓東勁一個人每天毫無目的的為了振興韓國工業埋頭苦幹,這場悲劇便不會上演。影片結束的鏡頭非常震撼,東勁使勁看那張被一把匕首插在胸前的紙上寫著什麼,想要弄明白殺死自己的人究竟是誰,但他始終沒看清,後來竟然誤會那些明明是民工長相的人是Yeong-mi派來的黑社會,至死都不知道他們是因為東勁變賣工廠而失業的工人。朴贊郁把對社會的黑色諷刺進行到了最後一刻。

這殘酷的,不合理的社會就是這樣摧殘著人性,它剝奪了底層人民一切美麗的東西。《復仇》中有這樣兩個鏡頭我相信會給每一個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個鏡頭:Ryu用石頭把姐姐埋葬在美麗的河邊,再用毯子蓋上面頰之前Ryu再次看了一眼姐姐,她那飽受現實摧殘的臉上呈現出她這一生都不曾出現過的安詳;第二個鏡頭:尋仇的東勁莫名其妙的找到了Ryu姐姐的屍體,他把石頭一塊一塊拿開,在他掀開蓋著臉的毯子的一剎那,她慘白腐臭的臉上爬出來一條蜈蚣。這兩個對比強烈的鏡頭是整部電影所有諷刺的濃縮。朴贊郁把它濃縮在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上面。韓國人的理想都是美好的,但是我們又詫異的發現這所有的理想都充滿了幼稚:Ryu在埋葬姐姐的時候就沒想到過既便屍體不腐爛也會被警察處理掉嗎?東勁老老實實拿錢給綁架犯的時候就沒想到自己的女兒可能根本就不會回來嗎?工廠的工人在玩命的振興韓國工業的時候就沒想到過韓國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嗎?就沒想到自己會有失業的一天嗎?在Yeong-mi描繪這場溫馨綁架的時候就沒有想到這樣做本身就是觸犯法律的,和小孩子最後的結果無關嗎?

沒有,他們都沒有。但他們是無辜的,因為韓國從他們生下來就沒有交給他們這些,而教會他們的只有那首可以一邊跳皮筋一邊唱的《打倒共產黨》。

用剩下的篇幅再談談《復仇》在我印象中特殊的兩點。最讓我感興趣的其一自然是那些非線性的敘事鏡頭。朴贊郁的特別之處在於他沒有用非線性作為故事整體構架,而是一開始用順序的方式講述,後來漸漸出現了零碎的非線性場面(打電話的那些鏡頭,大家都在撥電話,都在接電話,但是他們之間的談話毫無關係,這個時候觀眾才知道,這些電話不是同時打的,只是導演把它們放到了一起。),隨之非線性程度越來越大,直到最後東勁的死亡一切又回歸到先前的順序。其二是那些充滿美感的鏡頭。一個懂得審美的導演不需要可以佈置多麼華麗的背景,安排多麼貴族的情節。在這部完全由中下階層構成的故事中我們依然發現了許多很美的場面,而這些場面出現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是非常能體現導演美學功底的,比如:Ryu安葬姐姐的場面;影片一開始那個吐著火舌的圓口,有多少同學曾經想像到這個圓口是煉鋼爐而不是太空戰士的華麗戰艦的請舉手;小女孩的屍體側身在水中,只露出一般在水面上,那烏黑的雙眼鑲嵌在慘白的臉頰之上從冥界凝視著人間的一切;在即將火化的棺材中,鏡頭對準一隻手和旁邊的娃娃,隨著火焰,手按照蛋白質應該燃燒的方式燃燒著,娃娃的頭從身體上掉了下來,頭髮著了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