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 搏击会(港) / 斗阵俱乐部(台)

8.8 / 2,326,816人    139分鐘 | 151分鐘 (workprint version)

導演: 大衛芬奇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艾德華諾頓 海倫娜波漢卡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adlogos

2006-08-03 17:52:35

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


終於看掉了傳說中的靈魂流力量型超級巨片Fight Club。當片末Jack牽捉Marla小妞的手,面前華燈綻放的摩天樓像放煙火一樣一幢幢華麗地倒下去,動感的音樂哐哐鏘鏘嘀嘀溜溜地響起來,老子心想,牛逼!啥叫拉風?拉登為什麼要他的手下不要命地劫了飛機去撞世貿大廈?看完片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作為業餘炸彈愛好者,這位億萬富豪也深刻地迷戀著這個鏡頭啊。Oh,David Fincher,您老簡直是宇宙級地無敵了。
 
  人格分裂的片子我看得雖不多,但總算有那麼點小經驗。人格分裂是電影題材中的猛料,因為普通人都缺少這方面的生命體驗,所以格外希望了解他們的真正狀態,於是導演必須把這個題材的全部潛能都挖掘乾淨才不枉此拍。這就註定了人格分裂片幾乎都是以人格分裂的主角的視角來展開的。然而悖論隨即出現,以前我還從來沒留意過這個問題:鏡頭在表現情節的時候,完全是站在第三方的視角上的!這就出現了一個真正的問題,既然鏡頭代表的是一個理智正常的人,他為什麼無法分辨出眼前的景像究竟是真是假,為什麼可以同時看到Jack和泰勒?在Fight Club里,最後Jack覺悟到自己人格分裂的時候,影片是通過另外一種手段——閉路電視——來揭示真相的,而鏡頭視角卻依然高度配合著這種分裂的真實。所有的人格分裂片都在圓通地運用這種看似稀鬆平常的拍攝角度,然而其實只有在夢裡,我們才會把自己的眼睛懸掛到天上,冷冷地看著「自己」這個角色像第三者一樣做著做那。
 
  退回去繼續講我的感受。一般來說,人格分裂片都會先混淆一切,讓觀眾看得還算順暢,但在視覺盲點處埋一些小的矛盾——對不再熱愛思考的當代觀眾來說,這種小詭異老早見怪不怪了。在後面,影片突然發動邏輯攻勢,轟炸觀眾的思維定勢,於是觀眾散光了,糊塗了,傻眼了。導演yy盡情著這一切,一邊剪片一邊哈哈大笑。Identity在各色水面上跑了一大圈後,最後水到渠成,撩開大幕,露出一面鏡湖。Fight Club也在最後讓人格分裂患者露餡,然後自我搏鬥,最後來個拉風的結尾。
 
  整體構架沒有逃出人格分裂片的基本路數,好看的地方就是裡面具體的細節。片頭真是超級discovery——我指的是高中時第一次看到這種類型的discovery的時候——從神經信號到腺體內分泌到效應器到汗珠到臉龐,配上動感音樂,一個字:high。我們可以輕易地說Jack/泰勒是個邪教組織者,土質炸藥流恐怖組織頭子,但仔細看一下他發動信徒的手法,老天爺,我真後悔沒有好好研究一下基督教發跡史以及《聖經》,這個西方文化不竭的精神土壤簡直太魔幻了,幾乎可以派生出任何形式的主義來。建立一個旨在徹底緩解壓力的與世無爭的俱樂部,然後向清教徒方向轉變,然後策劃革命,然後成為超級宗教:這幾乎是一切教派成長的黃金通道。我們可以說泰勒一直在扭曲地扮演一個耶穌,他鄙棄物質主義,這是耶穌的「拋棄一切財產」,他被胖子經理暴打,但愣不還手,單吐了他一臉污血,這是耶穌的「被打了左臉,把右臉也轉過去讓他打」,等等等等。新奇而反叛的教義,嚴密而極端洗腦的組織,一個恐怖主義或邪教生長史的活的教科書。可以確定的是,在學院化以前,任何一種起自底層的宗教,都會呈現出fight club的模樣來。
 
  鏡頭快推,動感音樂,背景對比,還有些亂七八糟說不上名字的手法。這種酷勁很有趣。借用了古典宗教團體的精神資源,用一種亦正亦邪的手法反抗消費時代的商業社會,這些東西帶有節制的反省性,相信一個開明的社會會以一種吃完麻辣燙後汗流浹背般的複雜快感表示歡迎。當然,這種歡迎表明,適度的反省,最終還是可以被主流接受,而不至於被冠以「徹底的反叛」,邊緣化到犄角旮旯里。

——————————————————————————————————————
原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d6c0510100m0lc.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