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基督最後的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基督最后的诱惑/基督最后的诱惑

7.5 / 63,190人    164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保羅許瑞德
演員: 威廉達佛 哈維凱托 Paul Greco 史蒂夫希爾 Verna Bloom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adlogos

2006-08-03 18:34:53

《猶大福音》古卷和《基督最後的誘惑》


【Hot】:簡直神了!側那,此刻熱淚盈眶的我是多麼地慶幸我當年的義舉啊!這種美妙的感覺就像先前力排眾議、咬緊牙關拒絕了一個美艷傾城的女人,二十年後警察叔叔卻代表人民群眾發現她居然是個專門鴆夫謀財的惡婦一樣,簡直太爽太high太欣慰了。事實終於證明一直以來本座把無數電影囤積在硬里只積灰不放映的行為絕對是高瞻遠矚的。就在我響應甲基茅寺同學的號召,在寸土寸金的D盤收藏了《基督最後的誘惑》後的第二還不知第三個年頭,我萬分激動地在各大媒體看到了這樣一則感人的新聞:

==========================================================================
連結>>>> 基督教1700年前手稿證實 猶大是英雄
時間:2006-04-07 GMT 關鍵詞: 猶大福音 手稿 猶大

【星島網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於美國東部時間6日上午在位於華盛頓的總部舉行記者會,正式將一份佚失近1700百年的《猶大福音》手稿及其內容的英文翻譯公之於世。連月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對這部《猶大福音》一直諱莫如深,可能與這部福音書是以出賣耶穌的猶大名義所寫有關,內容具相當的爭議性。

  《猶大福音》對於耶穌和門徒猶大之間的關係提出了一個與兩千年來傳統的基督宗教,完全不同的觀點,並對這位背叛耶穌的門徒有新的描繪。長久以來,基督教界一直視猶大為叛徒,但《猶大福音》卻顛覆這種觀點,指猶大其實是耶穌最喜愛的門徒,他之所以出賣耶穌,是出於耶穌授意,為的是要完成上帝的救贖計劃。其與新約《馬太福音》等四部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與《約翰福音》)描述的完全相反。

三、四世紀抄寫自希臘文原稿

  這份以古埃及哥普特(Coptic)文字抄寫、長達66頁的古抄本,除了《猶大福音》之外,還有標題為《雅各布布布布》的文稿(又名《雅各布布布布啟示錄》)、《彼得致腓力書信》以及學者暫稱為《阿羅基耐書》的片段。文稿年代可回溯至公元三世紀或四世紀,而這份手稿可能是根據公元150年左右一份希臘文原稿所抄寫的。

  《猶大福音》的手稿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梅塞納-馬恩省斯古代藝術基金會(Maecenas Foundation for AncientArt)與韋特史料研究所(Waitt 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Discovery)共同保存、鑑定和翻譯。至於這份莎草紙(古埃及人廣泛採用的書寫介質,用當時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的紙莎草的莖製成)手稿修復、重組完成部份,將於4月9日在「國家地理頻道」首度公開。

  《猶大福音》於1980年前後在埃及被發現,當時還只是一堆莎草紙的斷簡殘篇。1983年,這些手稿出現在國際古物市場上,當時即有一群學者見過這份手稿。由於賣方要價三百萬美元,沒人買得起,這份手稿遂在紐約州長島花旗銀行的保險箱躺了近二十年,直到前幾年,才由瑞士的梅塞納-馬恩省斯古代藝術基金會取得。

五種鑑定方法證實為「旁經」著作

  國家地理學會宣稱這份古抄本確定是貨真價實的基督教「旁經」著作,鑑定方法有五種:放射性碳定年、墨水份析、多光譜照影術、內文比對與古字比對。

  國家地理學會項目節目執行副總裁泰瑞·賈西亞(泰瑞 Garcia)說:「這份非聖經經文的古文獻戲劇性出土,是公認為過去六十年來最重大的發現,促進我們對早期基督教時期歷史與神學觀點的了解,十分值得歷史學家、學者與神學家繼續研究。」

  儘管國家地理學會等機構對於《猶大福音》相關研究工作極度保密。《時代》雜誌今年二月即搶先報導了這個極具爭議的重大考古發現。

  海外媒體近來曾引述一些聖經學者的話說,他們不認為《猶大福音》能讓人們對耶穌或猶大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不可能動搖兩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基督教傳統,倒是可以讓大家見識到基督教發展初期所存在的一些紛亂現象。
 
  學者指出,《猶大福音》屬於「諾斯底派」的著作。諾斯底派盛行於公元二、三世紀,支持者們雖打著基督教旗號,卻認為得救可經由「神秘直覺」(gnosis)或「知識」獲得。諾斯底派人士按照他們的觀點,推出了《多馬福音》、《腓力福音》、《馬利亞福音》、《埃及福音》、《真理福音》等許多以福音為名的著作。(圖片來源:美國國家地理)
==========================================================================

  這個發現真是牛逼透了!雖然Gnosticism向來以「屢報屢錯的世界末日預報員」著稱,我依然決定fan他們一次。連帶要崇拜的是《基督最後的誘惑》(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的小說原著作者、希臘人尼科斯·卡贊查基斯(Νικος Καζαντζακις,Nikos Kazantzakis),以及慧眼識珠的票房奇觀兼災難馬丁·斯科塞斯(馬丁 Scorsese)。在這次豪賭的勝利者偉岸的群像面前,當年迫於宗教界壓力退出攝製組的羅伯特·德尼羅活脫脫就是個憨大。

  在這則新聞的觸動下,我打開D盤那個著名的文件夾「考古資料」,點開了《基督最後的誘惑》。必須聲明,我事前只依稀知道這個片子是為猶大翻案、並且「從人性角度還原了耶穌」的爭議之作。這樣一個定性,根據我看完全片後的鑑定,基本上已經說完整了。但是最新紙草文考古的發現已然賦予了這部通體黃沙蔽目的掙扎劇以全新的內涵:人性寓言、教派內部的權力爭鬥、信仰的糾葛……真實的考古發現讓這個原本「純屬虛構」的寓言故事變得不再那麼無稽,於是無論是它的力量還是內部戲劇性都發生了飛躍。
 
——————————————————————————————————————
  故事梗概可見於任何一個搜尋引擎。在《基》片裡頭,耶穌是個十字架製作師,他時常陷入幻聽,並且深受這種神啟的折磨。按照時髦的後現代電影的習慣,耶穌完全可以像呂克·貝松版的《聖女貞德》那樣被處理成歇斯底裡的精神分裂患者,然而作為根據一部1973年問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這部片子裡的耶穌依然保留了經典意義上的「先知」身份:他能夠聽到神啟(當然證據並不充分,完全可能都是撒旦的聲音)、接受神示,並創造奇蹟。對比這兩種處理,我能感覺到完全消解「神」的後現代還原法是失敗的,這種失敗可以用來概括《聖女貞德》,甚至可以用來解釋近幾年所有的好萊塢史詩片(諸如《特洛伊》《木馬屠城》)。在西方精神世界裡,人性的掙紮一旦與彼岸、超驗完全脫離,必將無處著根,最終不得不落草於野蠻、貪婪甚至獸性的泥沼。可笑的是好萊塢還不得不假模假式地把這種沾滿泥濘的精神包裝為「真正的人性」。人性中最劇烈的衝突在哪裡?其實並不是「人」與「獸」,而是「人」與「神」,儘管前者在今天越來越佔據主流。《基》同樣走了後現代的路子,但它並不徹底,起碼還承超驗信仰的存在,這種處理賦予劇情衝突多層肌理的質感。

  還是言歸正傳。疑似精神分裂的軟弱青年耶穌同學深愛著抹大拉的瑪麗亞,在《聖經》的記載中,她就是那個連安息日都要頂風接客的妓女。在這個女人身前耶穌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如果你們當中任何一個人從來都無罪的話,那麼請擲出手中的石頭」。同樣在這個女人跟前,耶穌強按住慾火,拒絕她的勾引——按照他日後在沙漠中與尋道者的對話,他在拒絕的那一刻感覺到神聖與暢快。這個例子顯示出靈魂愛好者與俗世幸福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以神的名義拒絕俗世幸福,但又以神的名義拯救俗世幸福。這樣的糾葛被撒旦利用,在耶穌釘上十字架後,他化身為天使將他引誘下刑場,並引誘他娶妻生子,過平凡生活,享受俗世幸福。在整個影片裡,耶穌都表現得如同一個被神意劫持了的不知所措的窩囊凡人,在他拯救拉撒路的橋段里,當陰森的墳墓里已死的拉撒路伸出自己腐朽斑駁的手時,耶穌的臉上寫滿了遲疑和恐懼。他不停地要求上帝面對面地和他對話,但來拜訪他的卻只有誘惑、俗世幸福、撒旦。「人類原罪的替罪羔羊」這一艱巨使命讓他難以承受,痛苦不堪。

  劇中重要性僅次於耶穌的人物是猶大,在這裡他變成一個標準的愛國主義革命青年。由於起先耶穌是供職於羅馬地方政府的十字架製作師,猶大受命於耶路撒冷反羅馬組織前去刺殺他,但耶穌異常的神經質表現令他屢屢下不去手。隨著耶穌身上日益明顯地表現出先知的特質,猶大變成他忠實的門徒——如同新近發現的《猶大福音》古卷所表現出來的那樣。猶大冷靜、堅定,具有傑出的使命感。當耶穌知道自己的命運是必須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萬分痛苦,他請求猶大向羅馬當局出賣自己,幫助他實現肉身的超越,達成上帝的救贖旨意。堅強的猶大因此出賣了自己的老師。然而軟弱的耶穌被撒旦欺騙,從十字架上逃脫了。在多年以後耶穌垂垂老矣行將就木的時刻,猶大來到他面前,痛斥他的軟弱和言而無信。在屠城的烽火中耶穌幡然醒悟,決定回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做回他的替罪羔羊,為世界作救贖。這個決定一經作出,劇情立即退回到他被釘上十字架的那一刻,撒旦的引誘和耶穌的俗世幸福僅僅變成一段幻象。

——————————————————————————————————
  耶穌授命猶大出賣自己的猜測從古至今有過無數。從邏輯推論,作為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兒子,耶穌理應知道自己被出賣、被釘死的命運,而無論是他被動地遭到出賣,還是主動要求猶大出賣,都無損於其救贖世界的偉大,後者還尤其表現上帝和耶穌對世人的愛。正統教義將這些一概斥為異端,很可能與孔子死後儒家內部的道統鬥爭一樣,是權力陰謀的結果:嫉妒猶大的其他門徒在經書中極力地醜化了他。而在《基》里,採用異端教義的作者偏偏把猶大豎立為悲劇的英雄,而耶穌只是一個能夠知道神啟、引導奇蹟的軟弱者,這是作者力所能及的最大程度的顛覆。這種顛覆正是出於對佈道者作為「人」可能軟弱的估計。這種估計參考了《猶大福音》古卷的發現,顯得特別有趣,一方面更顯示出基督教作為一個思想流派其內部權力結構的暗流洶湧,另一方面在細節上體現了在一個還保留著超驗信仰的時代里,人性與神性衝突的真實機制和情形。

  影片與諾斯替派異端教義輝映的部份至此已結束,而作者更著意的情節顯然是耶穌上十字架後受撒旦誘惑的幻象部份。按照馬丁·斯科塞斯的理解,這一部份劇情說明了「罪」很多情況下就是「平凡」,即平凡生活對神聖追求的磨蝕。撒旦誘惑耶穌從來不是讓他作惡,僅僅是要他娶妻生子,過好普通生活。我相信今天的觀眾,尤其是素無真正靈魂概念和信仰的中國觀眾看到這樣的意見並不會有太多觸動——我們並不真正相信一個完全超出自己經驗範疇的世界,更不相信有為這個世界付出一切的必要,而這個東西恰恰就是所謂的信仰。過好普通生活正是這個時代最為深刻的信仰,任何一種追求崇高的努力都有可能顯得古怪甚至可笑,耶穌身上的那種衝突在今天看來也就不可避免地顯得不可理喻了,連帶地,對戰爭年代那些革命者清教徒般的極端熱忱我們也已經覺得難以理解。這樣一種「除魅」後的對世界的理解圖式本質上是經驗的,除去了許多風險和痛苦,但同時也去掉了很多趣味和生命的可能性。

  關於神聖事業和俗世事業之間的衝突,影片也有所表現,但主要借鑑的核心除了基督教本身的教義外,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譬如革命者要推翻羅馬對猶太人的統治,希望藉助暴力,而耶穌卻提倡「愛」,日後引申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這個橋段純粹來自《聖經》。而後半部份中,被撒旦扮演的天使誘惑的耶穌路過市集,聽到掃羅(即佈道者聖·保羅)宣講耶穌受難和復活的故事,他憤怒地指責這是欺騙。聖·保羅說,沒有人會相信你的話,人們需要我所說的耶穌而不是你,我所說的那個耶穌比你這個真實的耶穌有力量得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寫了個《宗教大法官》的故事。十六世紀上帝以耶穌的形象重返世界,人們自發地追隨他,因此宗教大法官要把上帝處死。他質問道:「你回來幹什麼?你為什麼要妨礙我們的事業?你所許諾的『自由』經過我們的努力現在終於幫民眾實現了,他們現在把自由交給我們,這難道不是你所希望的『自由』嗎?」神聖事業在這裡顯示出一種悖謬:上帝所說的「愛」與「自由」,在俗世操作中完全成了另外一回事。所有崇高的事業,事實上都面臨著這樣類似的悖謬。無論如何,插入這樣一個橋段都讓片子的主題變得更枝蔓了。我看到一個知道自己命運、但卻不敢接受的耶穌,和一個不知道自己命運、但卻相信這樣一個使命的猶大,但無論那是耶穌還是猶大,都掙紮在「人」、「神」之爭中。原作者、改編作者以及馬丁·斯科塞斯終究並不能令中國人信服地指出,為什麼普通生活對「神聖事業」的磨蝕就一定是件了不得的壞事,相反,劇情中「神聖」與「世俗」在人性這個道場上的無盡糾葛足以讓我們更堅定地相信,對超驗的「信仰」根本就是自尋煩惱的一項累贅。

——————————————————————————————————————————
  羅伯特·德尼羅退出後,威廉·達福(Willem Dafoe)頂替了他。麥高,這個《蜘蛛人1》裡頭的最大反派在《基督最後的誘惑》里同樣是如此的掙扎和神經質,整天瞪大了藍色的眼睛、張圓了扭曲的嘴巴,屢屢讓我想起《阿拉伯的勞倫斯》,完全沒有傳統概念中耶穌的溫和謙愛。整體來講這個片子其實真是不好看,在西方人眼裡,它恐怕就跟《大話西遊》《東邪西毒》一樣不過是在玩戲說,在我眼裡,它是個比日後史詩片有趣一些的宗教題材裝b片。聯繫到《賓虛》不敢越《聖經》雷池一步的退縮姿態,以及梅爾·吉勃遜《耶穌受難記》一如既往的清教徒主旋律,還是叛逆的《基督最後的誘惑》比較對我胃口。

——————————————————————————————————
原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d6c0510100m0n0.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