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孔雀--Peacock [2005]

孔雀/Peacock

7.6 / 1,129人    Germany:144分鐘 | China:136分鐘 | 244分鐘 (original length)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李檣
演員: 張靜初 馮礫 呂玉來 劉國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神在曉愛鮮活

2006-08-15 23:49:27

一邊觀看電影《孔雀》,一邊談心理分析


本次由胡醫生做主要主持人,一邊觀看電影《孔雀》,一邊談心理分析
還是專業心理諮詢師厲害,胡醫生探討了,這齣片反映的心理問題。

這反映的是七十年代家庭內部關係

家庭代濟間缺乏情感溝通,交流,方式比較粗暴。
這個家庭中,父親弱勢,母親強勢,對大兒子比較溺愛,而另外兩個子女得不到愛。
胡醫生說,二女兒有邊緣性心理障礙,這類人容易被一些粗心的醫生診斷為「精神病」,這類人相當依賴週遭親近的人,但當其依賴無法滿足時,則表現強烈的憤怒,經常有情緒的波動,容易用性換愛的獲得。

她愛幻想,她夢想著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傘兵,當夢想破滅後,她把自己關在屋裡,幾天粒米不進,她可以自己縫製降落傘,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在街上追趕已經逝去的夢。當母親在後面拽倒她後,她卻爬起來看了一眼同樣倒在地上的母親揚長而去。為了要回自製的「降落傘」,她卻可以在陌生的男人面前脫下了褲子露出光潔的大腿,去交換。然而無論她什麼都無力挽回夢想已經不在的殘酷的結果。在影片的結尾部份,當她在街上遇到曾經是驗收傘兵的軍官時,她走過去玩笑似的說了一句:「你會永遠愛我。」可是,那個曾經的軍官已經完全忘記她了。在買番茄時,她強忍著無聲地哭泣,從她抽搐變形的臉上,看到了她夢想徹底破滅時的脆弱與無奈,(其他網站 轉貼)

胡醫生說,與幻想的客體分離,是心理成長的必需,痛苦是難免的,但分離後,才可面對真實客體,更好追求真實的愛。有些人覺得,不惜付出生命,才是愛的方式,其實是內心缺乏愛的表現。大哥小時候患有腦病而有些弱智,反而過得比較自在,有自己恰當的定位,認同自己智力低下,但得到的溺愛,並不等於真正得到愛,父母幫他包辦代替,弄得他比較自卑。他對過去常欺負他的那個人的成功報復,說明他也不是笨,只是一向以來認同自己笨。

弟弟的故事主要有兩個內容:下毒,娶妻。
因為大哥的存在,得不到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應得的關愛。他因為大哥在學校的出現,他原本就很脆弱的自尊心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他將鼠藥倒進大哥水杯,是他的不滿的徹底爆發。雖然他帶著女人回來,甚至還有一個「孩子」,但是,他還是渴望被母親疼愛,被母親嬌慣,而母愛在他的成長中幾乎是缺失的。於是他自己去尋找,尋找一個可以「養」他的母親——這就是他的女人,他求她讓他在家呆著不去工作,她來供養他。

三人都需要釋放,就像孔雀期待著綻放。
  而當這些年輕的衝動漸漸消失之後,他們還是會回到原來的那個家,如同所有曾經叛逆過的孩子們一樣。只是,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成功的完成了「軾父」的過程,他們已經或多或少地尋到了自己的歸宿,父的壓抑不再重要,生活回歸平常。
  所以,電影的結尾說道:父親死去的那個夜晚,春天來到了。
  孔雀終於開屏了。(網上轉貼)

對於孔雀開屏,有些人說了自己看法,他們最終得到相對圓滿的結局,開始懂得愛,所以,以孔雀開屏為象徵,有人發現開屏時候,是下著雪,雄孔雀開屏,雌的不大理睬,象徵主角在惡劣環境下追求愛,但得不到愛的情況,象徵這個『開屏』不大完滿。

這次交流,還是感覺不錯,學到東西

(由於時間關係,又看影片,又評析,影片一些地方放得快些,一些地方沒有探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