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東京審判--The Tokyo Trial

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大审判/TheTokyoTrial

6.6 / 476人    China:111分鐘

導演: 高群書
演員: 朱孝天 劉松仁 曾志偉 林熙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xiaojingyush

2006-08-16 03:58:56

尷尬中的堅持,堅持中的尷尬


   看這部電影是在上海電影節的亞洲新導演作品展上,去看得閒飲茶那天買的票,當時心一寒,厚厚的一捆票子似乎從沒動過。買了兩張,約一個喜歡電影的朋友一起看。24號那天傍晚,下起了暴雨,我的鞋都泡爛了,跑到時還是遲到了十多分鐘。往裡面走的時候,還在對朋友說,估計沒什麼人,我們可以隨便坐,誰知進去一抬頭,黑壓壓的幾乎坐滿了,那一刻,欣慰。
  當時比較暗,看不清觀眾都是哪些人,但前排正好有四五個女孩子,是衝著朱孝天來的,朱每次出場她們都激動談笑,最後有一場朱的哭戲(實話說,他的演技有待磨練),那幾個女孩(其實也就比我小三四歲吧)更是興奮的又笑又叫,不是太大聲,但在安靜的電影院裡很刺耳。一位老先生站起來歷聲說:「笑什麼笑,看這樣的電影還笑,你們是中國人嗎!要笑到外面去!」她們一下子懵了,像無辜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被大人責罵,然後又小聲的反駁,說連笑一下都不可以嗎。旁邊一位不到三十的小姐說:「當然不可以,要笑就出去!」語氣嚴厲。
  一時百感交集,導演用朱應該也是考慮過偶像的號召作用的吧,希望能因此吸引年輕人進電影院,進而了解這段歷史,但是不知道吸引來的人有多少會像這幾個女孩一樣,除了朱出現的片段,其他內容完全沒有進入她們的心,要不然怎麼解釋那刺耳的笑容,而她們僅僅比我小三四歲。簡單罵罵她們是沒有用的,當時她們的無辜的神情我還在眼前,她們根本是沒有概念。不過想想滿場的觀眾,也不用太過於灰心吧。
  
   說說電影,法庭畫面大氣乾淨,作為一個電視導演,鏡頭運用得還可以,配樂頗有亮點,朋友說片子裡有時候用的安靜的調子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而頗有震撼的音效伴隨著戰犯的出場,砸在耳朵上。但是手法過於單一,每次譴責、追問、審視戰犯是都來這麼一下,很快觀眾就疲勞了,過濫而沒用在刀刃上。演員聽說拍攝中吃了不少苦,曾志偉的腳受傷了,裹著石膏繼續拍,資金被無良的製作人拐跑了,也沒人退出,導演硬是自己貸款幾百萬拍完。
   劉松仁和曾江兩個老戲骨挑起了大樑,很多地方出彩了,但我還是要說,劉松仁的英語不過硬,不少地方的發音模糊因此無力,使他的演技不能完全發揮,這真是一大遺憾。
   導演設置了兩條線索,法庭審判和戰後一個日本家庭的創痛,但這條副線我以為不夠成功。戰敗後日本本土人的思想狀態和社會狀態究竟是怎麼樣的,我以前很不清楚,是在看過電影后才找了些資料來看的。由於日本對內的新聞封鎖,大多數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他們的軍人在亞洲犯的罪行,而且很多人發自內心地支持戰爭,戰敗後他們有些是接觸到真相後的極度震驚,但也有很多人仍然陷在戰爭和戰前幾十年的教育和灌輸中,他們的心中有的是仇恨和復仇之心。這點編劇不是沒有看到,所以他創造了謝君豪所演的人物,想向朱孝天報復,同時也有曾志偉的老兵,在戰爭中痛苦和悔悟,甚至殺掉了變成殺人魔的同伴。但這條線索始終顯得語焉不詳、欲說還休,使得曾志偉的痛苦缺少了一點說服力,而謝的表演又流於表面,並且只以這幾個人來反映整個戰後的日本民族有些弱了,但這可能也是資金受限的原因,沒辦法。
   其實編導完全可以加入另一條線索,那就是美國人當時在日本的作為和日本人的反應。東京審判的侷限和遺憾很大一部份是由於美國對日本的姑息,美國處於戰略的目的,或者就是罪惡的目的,放過了相當一批日本戰犯--比如731部隊細菌戰的軍官,為的是換取他們用中國活人做實驗後獲得的數據。這種做法也應該被歷史審判,雖然已經不可能了,但完全可以用電影的手段表現我們對他們的「審判」。不過這在現在不知是否犯忌,畢竟這是一部主流片。
   這部電影有不少的瑕疵,但我仍然給了四星,因為這是一部了解那段歷史或者一無所知的中國人都應該看看的片子,我以前對東京審判的歷史就所知寥寥,所以在結尾部份,我震驚地看到,原來當時的法庭對於是否要判處這些戰犯死刑都有過那麼大的分歧,這些對中國人,對人類犯下毀滅性罪行的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廣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一個個都有可能在幾年後瀟灑地走出監獄,甚至回到日本政壇,我真的無言了。即使這樣,除了這幾個首惡以外,除了在監獄裡自然死亡的以外,大多數戰犯後來都被美國人釋放,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上,所以現在日本才會是這個樣子。這裡面的許多我都不知道,你知道嗎?
   8月16號很快要到了,希望這部電影不要再受挫,真的能如期上映,也希望中國人能夠走進電影院,看看我們的父輩、祖輩受過的罪。
   電影散場了,雨也停了,朋友問我,是不是到現在中國政府還不能公開承認在對日審判上我們的失敗,這還是一個禁忌?我不知道……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