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東京審判--The Tokyo Trial

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大审判/TheTokyoTrial

6.6 / 476人    China:111分鐘

導演: 高群書
演員: 朱孝天 劉松仁 曾志偉 林熙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南開麥田

2006-09-12 21:39:25

《東京審判》:沒有反思=沒有愛國


政治題材與傳記題材是目前影視創作的兩大內容傾向,故事片紀實化與記錄片故事化是目前影視創作的兩大手法風潮,而究其背後的原因,乃是電影工作者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增強。從這個角度上說,高群書導演借錢拍片,並以"一部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作為宣傳標語,其創作熱情與所體現出的社會擔當是值得肯定的。

但遺憾的是,《東京審判》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理性與激情。從劇情安排及演員表現上說,朱孝天的副線故事戲份太多(比如林熙蕾的角色為什麼要出現?為什麼要表現愛情?),有喧賓奪主之嫌,而符號化傾向又過於明顯(比如曾志偉為什麼會下跪?櫻子為什麼會在法庭上暈倒?),削弱了主線的表現力度。在另一方面,無論是劉松仁、英達、曾江的戲份都略顯不足,且在辯論方面沒有拿出足夠的魄力與智慧,英達那張肉乎乎的麵團臉實在不適合扮演剛直的角色,而劉松仁在開頭時的座次之爭,並不能言及其民族氣節,倒更像是在耍小孩子脾氣(不答應就走人?靠別人妥協謙讓?),而結尾處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說得沒頭沒腦,缺少足夠的鋪墊,倒反顯其脆弱與懦弱。與之相比,盟國檢查官、日本辯護律師、東條英機、偏執狂雄一的角色表現倒是顯得很有張力。

從表現手法上說,作為有明顯紀錄片傾向的歷史正劇,《東京審判》留給導演的創作空間很小,其內涵主旨只能通過劇情剪輯與演員表演來體現,而前者則取決於導演的思想深度與文史功底。在這點上,高群書做的相當不夠。電視劇導演出身的他把太多的時間放在細枝末節的交待上,副線尤甚,而全劇沒有高潮,難以令人信服。畫外音說溥儀擋住了日本律師的責難,體現在哪?"那是演戲"的對白?那是痞子的糙話?曾江說搬出殺手鐧,搬了個假和尚出來,有力度嗎?"操你媽的小日本",被人強行拖下法庭,就這殺手鐧?而英達、劉松仁所謂的華彩辯論,有幾個不懂英文的國人能聽得明白?且從語氣上、邏輯上遠遜於盟國檢察官與日本流氓律師,說中國人飽受侵略之苦,其憤怒體現在哪?其智慧體現在哪?愛國主義到底體現在哪?又靠什麼支持?更不用說淡入淡出的黑幕切換手法過於單調,沒有沉重,只有冗長,僅靠幾段錄像閃回有足夠的表現力嗎?

《東京審判》是個好題材,但作為歷史正劇,高群書導演應拿出足夠的歷史真誠與反思。那個假和尚本是虛擲的人物,但是,導演卻借他的嘴說出逼迫和尚輪姦中國女子的血淚歷史?其用心何在?以道德底線激起觀眾的反日情緒?這是流氓的手法!再比如那句"狗娘養的小日本",罵得沒有來由,但卻又相當討巧,觀眾似乎又聽爽了,但,那是自欺欺人的意淫!

沒有反思=沒有愛國。作為電影工作者,我想,其職責不僅是告訴觀眾日本人姦淫我們的婦女,燒燬我們的家園,更應當撥開群眾的眼睛,告訴國人,日本人為什麼能蛇吞大象,以小搏大?又是誰在侵華戰爭中拼死抵抗?而一味的激起民族憤慨,進而盲目的仇視日本,其本身就是有違歷史真實的。反思不僅意味著理性,更意味著敢於正視的勇氣,與敢於圖強的決心。不遺餘力地追究別人的罪責是讓人求之不得的,而痛定思痛的正視自己的過失則是於己所難能可貴的。在歷史面前,我們應當拿出怎樣的反思?拿出怎樣的歷史深度?我們應當拿出怎樣的真誠?

BTW:在溥儀出場的時候,旁白把"海參崴"(hǎishēnwǎi)誤讀為wei,有違基本的地理常識;在決定是否死刑的投票階段,旁白有意無意的提及麥克阿瑟與日本天皇的會面,造成某種誤讀,以為是美國在背後操縱了投票結果,而實際上,在英美法系中,死刑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普遍是終身監禁,這是由他們的宗教信仰所決定的,並不是因為他們無視日本的侵華史,蔑視中國的合法權益。

http://qigu.nklog.org/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