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靈界線--Requiem

安魂曲/灵界限/灵界线

6.9 / 5,622人    93分鐘

導演: 漢斯史密德
演員: 桑德拉惠勒 布卡.克萊斯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梁一夢

2006-09-24 10:37:55

靈界限:人的界限


《靈界限》(REQUIEM)是一部典型的動機電影。「動機電影」是我個人的臨時用法。它指那種脫離了簡單地呈現故事結果或者視覺效果,而是用力在於發生動機的一種電影類型。對於電影而言,動機,可以是人物的心理因素,可以是大環境的烘托,也可以是某種縈繞的氣氛。

若以「動機電影」來考察《靈界限》,我們會發現為了它自己的敘事邏輯,導演究竟做出了怎樣大膽的犧牲。電影取材於真實事件。上世紀七十年代,德國發生一起《驅魔人》式的駭人事件:梵蒂岡教廷首次承認,一位19歲的大一女生遭到「惡靈附體」;在長達數年的時間內,這位女生被兩位神父實施強行驅魔,最後慘遭凌虐致死。此事當時震動全世界,儘管有教廷的辯解,兩神父仍被起訴,判以重刑。以此為題材拍攝一部電影,卻放棄對這個聳人聽聞的結果的關注,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但《靈界限》的導演,被稱為德國最具才氣的青年導演漢斯·史密斯(Hans-Christian Schmid)做到了。他讓最為激烈的事件結果在片尾以一句話交待了事,卻回過頭去,充分地用鏡頭「認識」這位受害女生。

扮演這位女生的是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她在這部電影中迸發出的驚人演技為她贏得了柏林影展「銀熊展」最佳女主角。可能有人認為,扮演「非正常人類」向來是演員發揮演技、擒拿獎項的慣用伎倆,但桑德拉·惠勒在本片中的表現,和《飛越瘋人院》中傑克·尼克爾森、《遠離拉斯維加斯》中尼古拉斯·凱奇諸人的表現是一脈相承的——她把一個非正常人演得再正常不過,那種對以往病史的恐懼和藏埋、對於友誼和愛情的嚮往和珍重、渴望得到母親認可卻一再受挫從而生發出的隱忍,以及最後失去信仰的恐慌、被引導向「惡靈附體」論時的麻木,在其演繹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是絲絲入扣。這種古典式的表演賦予了《靈界限》極強烈的悲劇性。你可以看到一個拼全力和自己命運鬥爭的女孩,在用盡全力掙扎後仍然無處可逃的毀滅過程。

這是《靈界限》作為一部嚴肅作品所蘊含的人文思考。桑德拉·惠勒扮演的受害女生米歇爾在片中曾兩次發問:我的要求不高,只是想做一個正常人,為什麼做不到?這個問題,她的父母回答不了,她的密友回答不了,她的男友回答不了,醫生和神父也回答不了。除顯而易見起了最壞作用的母親之外,這些人為了解決米歇爾的問題而採取的大部份行動,事實上也都加重了米歇爾的病情,將其往深淵推進一步。導演漢斯·史密斯可能是在暗示,一個人自身內部的問題,倫理、科學、信仰都是無能為力的。但電影所取材的真實事件的結果說明,人和社會必需要有一種妥協,也就是說,社會會主動為任何一個問題尋找動機和答案,不管其結果是不是適得其反。

我則從這部電影中更加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無可溝通性。米歇爾身上原有的癲癇病只是一個託詞而已,真正發生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疾病。開始,這個倔強的女孩終於埋藏了以往的病史,回到大學中繼續她正常人的人生。這時她必須用盡全力抓住任何一個能夠托起她正常人生的「稻草」,包括學業、論文、友誼、愛情、性以及可能得到的家庭、事業。可是,她努力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對失去的命運進行反抗只能導致更快的失去、更壞的結果。沒有人會理解這個女孩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什麼讓這個女孩如此痛苦焦慮,每個人都只會根據自己的了解和推測,用自己的方法強制這個女孩按「應該做的」做——退學;進醫院;看心理醫生;告解;禱告;驅魔。一切她用驚人的毅力在極可怕的壓力下作出的努力,都被視為異常行為的證明。從身體痙攣到精神幻覺再到所謂的「惡靈附體」,米歇爾試圖強硬地信自己,最終,孤立無援的她卻只能夠藉助某位聖女在成道前所遭際的來自魔鬼的痛苦考驗,來解釋自己的不幸,此時,向愚昧的驅魔論妥協也就順理成章。

電影的結尾是極蒼涼的,儘管響起了甜蜜的歌聲。透過行進中的車窗玻璃,女孩的面呈現出讓人看了無比心痛的寧靜。這是順從的寧靜,亦是絕望的死灰一般的寧靜。她放棄自己拯救自己的所有努力,改由別人來拯救。曾用盡力氣爭取的常人生活就像倒映在車窗上的樹影一樣正在逝去。現實是,經歷常人難以想像的殘酷驅魔儀式後,她將屈辱地死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