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沒人寫信給上校--No One Writes to the Colonel

没人写信给上校/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上校无人来信

6.6 / 1,231人    Argentina:118分鐘 | France:118分鐘 | Mexico:118分鐘 | Spain:122分鐘

導演: 阿圖洛‧瑞斯坦
演員: 瑪麗莎‧帕雷德斯 莎瑪海耶克 阿圖洛‧瑞斯坦 費南度路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77

2006-10-08 05:46:21

不要當作是魔幻主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看《沒人寫信給上校》的時候想,如果這是一部紀錄片的話,看的人該不會那麼悶吧!因為紀錄片給觀者的是一次窺視和慶幸,以及給予自己同情心的機會。與此同時,觀眾向故事片更多索取的則是一種娛樂或扮演的快感,更注重的是一個精彩的故事,而非捕捉一些生活狀態。《沒》裡面並沒有什麼特別驚心動魄的情節,可偏偏這確實是一部電影,一部有紀錄片感覺的電影。

是的,作為一部影片,《沒》是有故事脈絡的,等信,對等信的失望,對賣雞的希望,到最後決定參加鬥雞。但是,影片給人的感覺更多是一種狀態的描述,一種失望的、卻還要強打著希望的精神狀態,一種孤獨的、卻要堅忍著用驕傲支撐的心態,這些是讓觀影者時時感受到並且因此感到心理有些堵得慌。而影片中的環境,總是潮濕的地面、班駁的上彩的牆面、銹跡斑斑的鏡子都讓影片在細節上顯得特別真實。伊朗的很多電影也都給我這樣的感覺,也許,這也是電影發展的一支方向。

故事片是虛構出來的,大多數走的是從文本到影像這樣一個過程。將精彩的小說變成影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很多小說還在等待著天才將他們從新組合。是的,我本來並不十分同意《沒》是一部好電影,但在看了文本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我所看到的畫面已經算很不錯了。

從文本的情節和人物來說,應該是十分簡單的,作者的筆觸更多的不是放在講述一個曲折的故事上面,而是要將一種情緒貫穿在小說的字裡行間,這種情緒我理解為是「孤獨」。空氣的潮濕程度、房間裡面的擺設、上校的每一個微小的動作和表情,這些是作者花費的筆墨。(在電影中,這些都被貫徹得很好。)而從這些細小當中,也可見作者當時的文風還是在「現實主義」上面,並沒有開始「魔幻」。這樣的現實主義作品作為小說來看還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將它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或者《一件事先張揚的謀殺案》來比較的話,我看他們似乎還不在一個高度。

電影中有兩處對小說的改編是相當出彩的。

一處是,添加了妓女茱麗亞這個角色。這個角色的意義有兩點,一是在與上校對話討論沒有為上校生一個孫子而遺憾這個細節中更加突顯出上校的孤獨和沒有追求。除了等待那一筆退休金和那隻鬥雞之外,上校真的是沒有任何的可以讓他有些可以盼望的東西了;二是妓女要將食品送給上校夫人的這一段,一種自尊與實際的落魄三合在一起的矛盾心理被刻畫得很到位,最後她撿起了食物,生活已經讓她無法選擇她想要的那種自尊了。

另一處是上校的夫人喜歡看電影這一情節。這個原本美麗的西班牙女人如今對美的唯一追求也就是看看電影從虛幻中得到一些安慰了。當然,這到最後還是破碎了的,她還是被趕出了電影院。她和上校同樣孤獨,沒有盼頭。

這兩處其實都是對上校夫人的戲份的增強。在小說里,上校夫人的戲很少,性格刻畫有些薄弱,而電影裡,上校夫人與上校命運相連,而她的每一個表情也幾乎是上校已破碎了的驕傲的折射。

至少這電影讓我有些感覺,雖然是悶的、不舒服的感覺。正因如此,導演的意圖,是達到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