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也
2006-10-19 17:16:29
選擇
昨天早上出門去辦事,行車一個多小時,我們的司機不知道是把收音機調到哪個頻道,坐在車裡聽到主持人在說66年拍的法國的一部電影,主持人說話很有些囉嗦,大意是一個賽車手在追求一個小寡婦的時候說了一段話,大概就是講了一個雕刻家在博物館失火的時候,從一副名畫和一個小貓兩者的生命中,拯救了後者。主持人說,這副名畫可能是凡高,可能是齊白石,價值連城。而小貓卻只是一個普通的生命。但他們都從拯救小貓的愛情中,讓兩者的愛情得到了昇華,通過同樣的選擇而達到了統一,這個選擇大概是相同的價值觀、人生觀。而面對生命和物質該如何選擇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大概是無聊,我坐在車上想了很多。比如說社會主義的中國會宣傳什麼,大概雕刻家會搶救了名畫,然後再宣傳一下國家財產重於一切。
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和我們的愛情觀的得來方式,我們所有的途徑不多,就是教科書,我們的電視,電影。
我記得我們歷史課里提過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這場資本主義的文化革命,在我們的課堂上被一筆帶過,而我還是在幾年後的一個電視節目中提到文藝復興的實質。在傳統的藝術中,文藝的創作對像是神,而在這場文化革命中,普通人,非神職的人,成為文藝復興中文藝家門的創作主要對象,這就包括了那副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在現代人眼中有時實在很難想像他的藝術魅力從何而來,其實只是簡單的表達,我們開始重視我們個人這一個體,而非我們崇拜的神。
這其實是與我們一向宣傳的集體主義,個人為集體做犧牲的思想品德教育背道而行。幾年前有人問過,「我愛祖國,可是祖國愛我們嗎?」
這個人飛出了中國的國門,我無意去討論他的行為的對錯,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總會有千姿百態的不同。這也是我們在看《冷山》的時候,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吸引我去看《冷山》的原因是什麼呢?一位網友說,看了以後就覺得南北戰爭就像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這個名詞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了人性一切惡劣的本質,雖然我知道戰爭片都是很殘酷的吧,但是又再一次勾起了好奇心。
不過看完了才知道和我想的還是很出入的,這部電影並沒有直接去描寫戰爭場面,大部份鏡頭都是在描寫戰爭中後方人的生活。或者說,確實像「文革」一樣,不是戰爭的戰爭。
其實這樣反戰的題材的影片很多,從反戰的角度上來說,他並沒有什麼新意。所以當我從影院走出來,我才發現其實太多的影評都把焦點放在《冷山》對愛情的描寫太過單薄。而除了和平以外,我們似乎都不敢去談及個人與集體,個人和國家,這個其實非常明顯的衝突,但是往往又可能與我們的教育背道而馳。國家的機器中,是誰,能最終從戰爭中獲利?這,也許仍然是我們可能會反傳統,但有深思不敢跨越的禁忌話題。我會提出一些假設,如果這場戰爭不是內戰,是發生在侵略戰爭中,或者是發生在被侵略戰爭中?答案仍然不同,如同我們每個人都背負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
很多年前的小說月報上曾經登過中國的爭鳴文學,軍旅作者的名字我不記得了。叫第三隻眼,或者什麼別的什麼吧,年歲已久,我的記憶或者會出錯,解放軍戰士的父母是當年攻打台灣的戰士,一直想解放台灣,(好像是犧牲了),做為烈士的子女,守在福建這方可以看到台灣的最接近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看到對方的台灣人,那個人每天拿著一本書在看,而那個台灣士兵的上司對他極為嚴厲,為怒吼他看不值得看的閒書。然後有一天才知道那個年輕的台灣士兵被逼死了,逼死了他的上司是他的親生父親,而這位台灣的士兵的心中沒有戰爭,他只想去台北讀書。他剛考上台大的研究生。
這部小說好像是獲獎過,因為細緻表現了渴望祖國統一的情節,台灣的士兵都不想打仗了,但是或者我們漠視了作者也在同樣說,中國的士兵也不想打仗,他們還有妻兒等待,但是如果沒有打仗的士兵,統治又如何完成,權利又如何體現呢?
而在那發在網上的影評中,我更發現,今天的我們似乎已經太習以為常去置疑愛情,他們說,賽門死了也不錯,因為他們的愛情會在婚姻中被抹殺,他們的愛情多麼不值得推敲,影片就是這戰前的一吻,那根本沒有深入的幾句對白,怎麼就愛得死去活來了,或者這個女人只是反戰的一種慰藉,並不是愛。
於是那迢迢歸家之路,大概只是一種想像,並不是愛。
這些評論在我的眼前一直到二戰結束後那副出名的攝影作品,那位士兵親吻了不認識的陌生女士。
但我認真地比較了這兩種感情,回到我第一段的那段愛情的昇華。每個人的眼中,愛情都有不同的定義,那麼我還是很認同愛情產生的原因是相同的人生觀。
就比如,你想救那副畫,我想救那隻貓,那這兩人一定會有很多磨擦。
所以我不置疑賽門和艾達的愛情,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並不是路人,他們也有過交流,他們慎重地挑選過對方成為自己的心上人。就像我肯定不會愛上,一個在公車上不給老人讓座的男人,愛情和了解,有時並不是坐下來談就知道,或者有時也正是談得越多,越增加我們的分歧。我們看到賽門沒有取分文給老年的婦女耕地,我想不盡然是為了美色,那是他的勤勞和善良;我們看到艾達陪伴父親,毫無怨尤。當她坐在鋼琴前彈著曲子,頻頻回顧,表達感激,而賽門放下耕犁抬眼相望,那一瞬間,我居然哭了,雖然有那麼多感人的鏡頭,但只這一個欲語還羞的場面,反而更讓我震撼。有一個時代我們或者已經遺失了,所以我們才這麼置疑愛情。
有一個很久以前看過的故事,是講的一對人結婚,中國人的婚俗中,半夜中新人會起來,如果新郎的禮帽罩著了新娘的珠花,則預示著以後的婚姻中新娘會聽眾於新郎,而如果新娘的珠花放在新郎的禮帽上面,那則是預示婚姻中,新娘會讓新郎處處聽著她的。新郎在結婚前頻頻被家裡人告知要用禮帽罩著珠花,於是他依此辦了才心安地睡去,而當他醒來的時候,珠花被拿了出來,卻並沒有壓住禮帽,而是並排放著。女人請求平等被愛的那份內心坦蕩蕩地放在面前,這一對新人,相愛至老,這是真實的故事,是我從某人的回憶錄中看來的。
有時,我想,有那麼一類人,誰被他愛上都會幸福,他和誰在一起,也能給別人幸福,因為他真的知道關愛與平等。
男人不太看得起愛情,他們不太覺得愛情有什麼可已經營的。其實我一直很喜歡瓊瑤,因為我覺得她給了女人自己的思想的一個境界,就是愛情。雖然也許它可遇而不可求,但是真的是美好的東西。
冷山給我的感覺也是如此,女性的角度占主角,讓我對白羽說,我覺得像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因為我覺得女性更容易美化自己的人物,男人和女人,堅貞地對待愛情,而男性的作者則更容易去暴露男性在愛慾上的脆弱。這或者是想像與現實的差別,為此我倒真的認為這是一部女性的電影。
關於電影,看之前並不了解,看後從相關的網站中才知道是一部明星璀璨的片子。但我其實特別看重的是那個後方的警衛隊的壞人,他在教堂里對艾達說:「難道我不就不行嗎?」這話是所有單戀的人的思路,悲哀的很,而且他沒有用強,也許這也是種愛情的驕傲。另一個是他射殺露比的父親時,跟著哼著歌,讓露比的父親幪住眼睛,或者在他心中也有對殺人的厭倦。
艾達的表演我很喜歡的一段是他的父親死的時候,臉上喜悅輕鬆的笑意,表情嘎然而止,吃驚,懷疑,驚惶,走出戶外,想撿起講稿,匆忙丟掉講稿,不顧講稿,想摸,不敢摸,不由自主的哭泣,我覺得那一段演得太好了。
她的化妝也很到位,在和平年代顯得豐腴, 而在戰爭年代顯得削瘦,但我不喜歡她在最後的一些場景的服裝,穿著削瘦的黑色大衣,似乎是太明顯是為了顯示她的身段,又或者為了顯示她變得堅強,給她一個男性化的造型,但那個造型與她在影片最後的風格似乎並不相符。
至於獲得最佳女配角的露比,應該說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搶戲,或者只是因為在現代的都市中,再難找到人能還原很多年前的古老感覺,也或者漂亮的女明星很難放下身段,讓她在這個裡面的表演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