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失業生

2006-10-23 07:27:35

以死亡的名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以死亡的名義
     
     影片的原名為:Dead Poets Society.由此,我得知了"society"一詞除"社會"外的又一個意思.整個片名直譯過來是:"死亡詩社",又意譯為:"春風化雨".我更加喜歡"春風化雨".記得第一次接觸"春風化雨"這個成語是在不大也不小的時候,當時很沉醉地聽Beyond的歌"真的愛你",而歌曲中就有這樣一句:"春風化雨暖透我的心".因為實在是太好聽了,所以記住了"春風化雨".

     整部電影的載體不僅是詩歌,還有藝術,音樂,運動,或許還有更多,而主題則是愛與自由.主要人物有:基丁,尼爾,諾克斯,托德,紐旺爾(即查理),克里斯,等等.還有一兩個詩社裡的成員我忘記了他們的名字.基丁是船長,其他人就是正在成長的船員,他們的society是一艘迎風而航的船.故事的主要情節圍繞著托德的不安,尼爾的熱情,諾克斯對克里斯的愛,查理的放任自由而展開,以尼爾和基丁的離去而落幕.當我看到最後,並沒有感到特別的震撼,因為更加震撼的還在後頭,但這時我們的故事不得不結束了.這部電影最感人的鏡頭是:托德在雪地上向前奔跑,並呼喚著尼爾.總的來說,這部影片主要靠思想性的氛圍,個別的鏡頭和一些耐人尋味的對白來取勝,事情發生的同時性能吸引人,而那幾個對景色的描繪鏡頭能感動人心,可是除此之外它在手法上沒有絲毫的詩意可言,背景音樂子乎只有細心的觀眾才注意到,還有人物塑造得相當粗糙,在我看來,只有基丁和尼爾能勉強讓人滿意,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將這部影片跟"畢業生"或者"放牛班的春天"相比較就能更清楚地看出它的缺點,當然同時也會體會到那兩部的缺點.

     整個故事的發展在我眼中有三個轉折點,一是基丁向年輕人透露詩社的秘密,二是查理接到上帝的電話,三是尼爾的離去.至於重要的情節則有多處,它們就是小小的節點,為轉折點的到來而被串聯起來.家長們教師們與學生們的較量算是外在的矛盾,而內在矛盾則是禁錮與自由的矛盾,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另外愛與被愛也可以算是一對矛盾,細心的人一定可以發現.愛與被愛帶來的煩惱是直接激發年輕人渴望打破僵局的原動力.僵局其實在一開始就被打破,那是發生在年輕人一起撕掉教科書前言的時候.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好的安排.之後的生活已經成為年輕人自己製造新的僵局並陷入困境的局面,而這又是順理成章的,因為那是詩人們的航海線路.但是未成熟的詩人們輕視海上的風浪,所以當他們被大浪打倒時顯得出乎意料地無助.而船長能夠做的都已經做過,他期待考驗的時刻的到來.這又是一個很好的安排.

     我想我應該談談我對之有興趣的人物.
     第一是基丁.他對我的啟發有:"天天讀自己的詩","換一個角度才能看得更多".他是典型的具備相當的失落感的"智者"類的人物,而在影片中其個性鮮明,態度認真,思想自由.
     第二是托德.他是跟我是同一類人,所以我對他產生的共鳴較深.可惜的是,當基丁幪著他的眼睛時他能夠說出他那驚人的幻想,而我就絕對做不到.這就是我跟他的差別,既明顯又深刻.
     第三是諾克斯.由對愛猶豫不絕到對愛執著,這是一個不小的變化,是真正成人的節點.當他給克里斯念詩時,我不禁產生深深的感激之情,連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
     第四是查理.他給詩社帶來了兩位女士,以死亡詩社俱樂部的名義向教師們寫了要求招收女生的信,還接聽了上帝打來的電話.無疑他是很有活力的,但活力的來源顯得很模糊,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
     最後是尼爾.他原來並不是最可憐的人,只是到了最後他自己製造了悲劇,以死亡的名義呼喚著自己.對他,我只能說到這裡,不能說得更多了.

     經典的電影一般都有標誌性的東西.譬如一想起"畢業生",就會哼起那曲動人的"The Sound Of Silence".對於這部電影呢?很多人都以那段經典的詩句為標誌."我步入叢林...消滅一切非生命的東西 ...從而不至於到年老的時候想起自己從未活過".結局過於悲慘了.難道非要以死亡來證明白己曾活過不可?我非常不理解.

     一部電影能帶來希望.但我從死亡中看不到希望.
     如果春風真的能化成雨,我也就能夠天天讀自己的詩來延長死亡降臨的日期.
     但是萬一春風化成淚水呢?是否預示著我死期將至?
     May be.


http://blog.cersp.com/79284/679882.aspx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