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援交天使--Samaritan Girl

萨玛利亚女孩/撒玛利亚女孩/撒马利亚的少女

7 / 14,100人    Germany:95分鐘

導演: 金基德
演員: 李島 康姬敏 申明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人帥表

2006-11-01 22:07:37

《撒瑪利亞女孩》的兩點啟示


     前幾天看了金基德的獲獎作品《撒瑪利亞女孩》,還以為自己在看一部日本電影。第一次聽說援助交際是在日本電影《澀谷二十四小時》裡,現在看來,援助交際大有衝出日本,走向亞洲的氣勢。前幾天看報紙,我們國家也出現了在網上聯繫援助交際的案件,面對這一方興未艾的新興事物,我作為一個男同胞,既感興奮,又感痛心。這種矛盾而又卑劣的心理不言而喻。

  影片看完了,想到的卻是一些和影片無關的事情。很有一些啟示,歸納兩點,一一道來。

  這第一點啟示嘛,就是生子當生男。首先澄清一下,在下不是重男輕女之徒。絕非出於傳宗接代的考慮。我也曾遙想未來,假如有一個乖巧可愛的女兒承歡膝下,那將是多麼幸福的情景。現在看來,事情不是那麼簡單的,將一個女孩養大,其困難程度遠遠超過男孩。養男孩嘛,就是給他來一個馬放南山,放任自由。他要做了什麼錯事,那就是不由分說,一頓毒打(我爹就是這麼教育我的)。即使是他走錯了路,那也是一種磨礪,浪子回頭,男孩子從來都是容易被父母原諒。即使在男女關係出了問題,似乎也是佔了便宜。就是出去做了牛郎,好像也沒吃虧,還能拿錢貼補家用。

  女兒就完全不同了,和她溝通就是個大問題。在影片裡,父親雖然父兼母職,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父女二人完全沒有溝通。女兒內心的想法父親一無所知。假如女孩能夠和父親溝通,解開心結,也許她就不會選擇那麼激烈的贖罪方式了。當然也許沒有意義,而且作為觀眾的我,是從頭到尾看到了女孩的行為,看到了我也不理解,她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方式?就沒有其他的方式了?比如替朋友去歐洲,然後把拍到的照片在她墳前燒了,告慰她在天之靈(這個方式好像自私了點)。再比如把那個搞音樂的嫖客剁成肉泥,然後把他的人頭在朋友墳前燒了,告慰她在天之靈,之後亡命天涯(這個方式我喜歡)。而她卻選擇了一條自殘的道路。理解不了,不可理喻。還有她那個跳樓的朋友,她微笑著就跳樓了。為什麼跳樓?怕事情傳出去?為什麼微笑?以為女主角能接住她?從她樂此不疲的投身援交事業,我就覺得這個女孩不正常,是個傻子。而且她和女主角似乎還有點同性戀的關係。話扯遠了,總之不理解。作為父親和女兒不能溝通,就不能了解女兒的內心世界,就不能在女兒做出錯誤決定之前及時阻止,糾正。一旦大錯鑄成,合該如何是好?捫心自問,假如我是那個父親,我會怎麼反應?我想那個搞音樂的是死定了,其他嫖客也他媽別想活。作為父親這絕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既然不能承受,我們就不承受,還是有個兒子的好,儘管這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如果我不幸成為一個父親,如果我有幸能夠決定我的後代的性別,我真心的希望我能有一個兒子,因為我根本不能忍受女兒受到任何傷害。況且,兒子還可以傳宗接代......

  這第二點啟示嘛,就是劇本決定論。如果說一部電影的價值有一石,保守的講,劇本獨佔五鬥,其餘環節分享剩下的五鬥。何出此言呢?容我細細道來。看完影片《撒瑪利亞女孩》,為了解惑,便迫不及待的去找影評來看,影評都很枯燥,倒是有一個資料讓我眼前一亮:《撒瑪利亞女孩》由金基德電影公司投資拍攝,前後只花了十一天時間就完成了前期拍攝。《空房間》的拍攝歷時十六天,一共拍攝了十三場戲。就是靠這兩部拍攝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個月的電影,金基德在一年之內,連續摘取柏林和威尼斯兩大電影節最佳導演的桂冠,成就了一段影壇神話。這是多麼高的性價比呀!歐洲電影節的大獎,所有中國導演望眼欲穿的大餐。為什麼我們花5年拍的東西不好使?為什麼我們花幾千萬美圓拍的作品人家看不上?原因很簡單,劇本不行。金基德獲獎靠什麼?拍攝技巧?不客氣的說,這一點他同王家衛,張藝謀比起來望塵莫及。金基德靠的就是劇本,他的影片立意深刻,情節詭異,匪夷所思。就是你讓艾德·伍德來拍,它也吸引人。所謂欲要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劇本就是你的武器,刀磨的快,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砍下諸如金熊,銀獅子之類的大畜生。刀要是不快,累死你也砍不到一隻耗子。當然不排除有瞎貓撞到死耗子的運氣。所以砍柴之前先磨磨刀,耽誤不了你幾分鐘。

  讓我們看看那些偉大的導演,他們大多數都是親自操刀炮製劇本的。很多大導演同時也是文學家。比如說安東尼奧尼和塔科夫斯基,他們本身就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再比如新浪潮的旗手葛達爾和特呂拂,作導演之前都是著名的影評人。坐世界導演頭把交椅的伯格曼,更是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還有一些導演,本身不會編劇,也要找最好的作家來為自己服務。比如說著名導演阿倫·雷乃,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廣島之戀》。編劇分別是大名鼎鼎的左岸派代表人物羅伯·格里葉和瑪格麗特·杜拉斯。再比如說張藝謀,他的電影大多改變自小說。莫言,蘇童,劉恆,余華,述平,還有李馮,這些人成為了他在各大電影節上摘金奪銀的堅實後盾,也成為他票房大收的重要保障。最近他自己開始參與劇本創作,搞出了《英雄》和《十面埋伏》兩個大飛機,結果大家有目共睹。沒劇本,再精良的製作也不行。如今這個《千里走單騎》他只好請鄒靜之出山,結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似乎搞的有些嚴肅了。讓我來問一個輕鬆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TVB?和大陸劇比起來,說它製作粗糙不為過。關鍵就是故事吸引人。韓劇就更不用說了,動輒上百集,還不枯燥,這就是故事編的好。當年巴西,墨西哥電視劇也是這個特點。咱們大陸編個四五十集就歇菜了。靈感枯竭了。你就說《三國演義》吧,這麼大的部頭才拍了八十多集,你拿給韓國人拍,三百集擋不住。咱們再說說美國,周黎明寫過一篇關於美國編劇的文章。人家美國電影公司是看劇本再投資。編劇也分工細緻,有專門寫對話的,有專門寫情節的,有專門寫動作場面的,不一而足。到後來還要請劇本醫生認真改正,其對劇本的態度可見一斑。現在美國大片為什麼不如當年了?很簡單,劇本不行了。那寫劇本的呢?都寫電視劇去了。最近美國電視劇著實把國人給鎮住了。你就說《六人行》吧,是,演員演的很好,但關鍵是劇本太棒了,誰演誰紅。再說《24小時》,用《新電影》的話講,它滿足了我們對故事的強烈需求。話說回來,我們大陸的電影不景氣,從內部講就是沒有好劇本,進一步講,就是我們對編劇太不重視了。鄒靜之就說過:你出一塊錢,就想要十塊錢的劇本,可能嗎?

  這就是我從電影中得到的兩點啟示,囉嗦了一大堆似乎已經和電影本身沒太大關係了。不要緊,這部電影本來就是個藥引子,我寫的本來也不是影評。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