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火線追緝令--Seven

七宗罪/火线追缉令/7宗罪

8.6 / 1,787,990人    127分鐘

導演: 大衛芬奇
編劇: 安德魯凱文沃克
演員: 摩根佛里曼 布萊德彼特 安德魯凱文沃克 葛妮絲派特洛 凱文史貝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ikewise

2006-11-05 23:05:08

第七天,上帝遭遇槍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第一天.饕餮者死了;第二天,貪婪者死了;第三天,懶惰者死了;第四天,淫慾者死了;第五天,傲慢者死了;第六天,嫉妒者和暴怒者死了;第七天,上帝死了。第八天,尼采將死。於是所有人都死了。然而全死即全生,後現代的反核心主義的最終奧義只能是所有人的死而復生,否則新的核心將誕生――死亡。

火線追緝令只是一部電影,而且是好萊塢的電影,所以註定它只能在形式上給觀眾看到驚悚,在情節上讓觀眾感到懸念,在結局上讓觀眾感到意猶未盡,幸而,火線追緝令這三點做的都相當不錯。在一個以票房為核心的機制中,我們不能再對這部電影要求更多。在票房之外,正如《肖申克的救贖》對於聖經的遮遮掩掩的反諷,火線追緝令對上帝欲說還休的謀殺點到即止,停止在大量的好萊塢元素之外,停止在絕大部份觀眾的觀賞範疇之外。正義與救贖,原罪與無罪,核心與去核心,現代主義――不,應該說是後現代主義之前的一切哲學――與後現代主義的關係,猶如死板的父親與叛逆的兒子一般,無聲的對抗在牢固的血緣關係中從未停止。而最後的勝利是屬於父親對兒子的感化,還是兒子對父親的徹底背棄,我們不能得知。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現代主義、近代主義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它們的理論基礎、理論取向是不一樣的。後現代主義哲學特彆強調要反對近代主義、現代主義共同的基礎和特點。另外,後現代主義實際上繼承了現代主義的某些因素,對近現主義則幾乎分盤否定。近代主義,是從笛卡爾為起點到黑格爾達到頂峰。它是以理性主義為基礎的一種一元決定論的哲學形態。這兩個特點統一起來就是:通過理性把握世界。它的價值在於把人從神統治下解放出來。是從神治到人治的轉變。當然理性主義也有其弊端,當它把理性作人的本質之後,就把人片面化、對象化、固化了。理性主義作為人能把握自己,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說明,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理性可以解釋的。現代哲學則轉向注重非理性。現代的哲學第一個轉向就是在認識的基礎上,思考問題的基礎上用非理性主義取代理性主義。非理性也是總體化的,可以把握的。另外,現代主義哲學強調世界不是統一性的整體。世界是多樣性的,但沒有統一性,沒有現象背後的本質。認為現象背後有本質,就是形上學。在價值取向上,近代主義強調整體,現代主義則認為存在的都是個人,因而強調個性化。20世紀現代主義的興起是伴隨著個人主義的興起的。

後現代主義產生後,恰恰要攻擊現代主義與近代主義這兩點。它的特點就是強調世界自身的多樣性。它認為我們不能再給世界一個統一的認識,世界是破碎的。根本就沒有一個理性的或非理性的主體,有的只是個體。它是徹底的多元化、破碎化的世界觀。其次,它沒有一個理論支點。後現代主義不是找到一個理論去解釋世界,而是要具體的考據。明顯表現出反本質,反規律,反同一性、後確定性、後一切概念,具有徹底的多元論、不確定性、差異的零碎化等等。這是一個個的「話語」而不是「理論」。它的特點可以概括這「後現代主義在哲學意義上來說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是一種從西方已開發國家二戰後進入現代主義社會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近代主義現代或文化的理論取向、理論基礎、思維方式為基本特徵,以一種新的話語、新的形式的解釋為說現代主義社會出現的種種新的社會現象,提出解決當代社會條件,人類命運問題的一種理論思潮。」

好萊塢電影是現代主義的祠堂。一個個鮮明,生動,感人的主題構成了好萊塢主流電影,不管是《生死時速》中英勇的基努理維斯,《勇敢的心》中為自由而戰的梅爾吉布森,還是《阿甘正傳》中不知疲倦奔跑的阿甘,他們都是現代主義在好萊塢的發揮。一個非統一化但是整體性的世界,一個非理性但是有秩序的世界,這就是好萊塢電影的票房底線,他們不能再容忍非整體化非秩序甚至於非電影的電影。所以在80年代創造出輝煌業績的好萊塢在90年代越來越成為保守惡俗的代名詞,所以好導演都開始在好萊塢之外開始拍攝獨立電影,來表達對現代主義的反思。

在我們可接觸範圍內,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作品是《羅拉快跑》和《黑色追緝令》――之所以可接觸是因為它們的作者實在太出色。在這兩部電影中,時間被反轉,情節被打亂,秩序被破壞,經典被反諷,總之我們想到的情節這裡面都不會出現,而之所以這麼荒誕的電影能被奉為經典並且獲獎,正因為我們的思維中有著或多或少的後現代主義,正如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進化和延續,我們看懂《黑色追緝令》,說明我們多少在某種程度上進入了後現代主義的領地。人人都後現代,這才是後現代的真諦。

看完火線追緝令,覺得害怕的,覺得自己有罪的,都是愚蠢。要嘛是犯了太多的罪孽,要嘛是受主旋律教育影響太深,只犯了一點錯誤就覺得自己犯了原罪。《聖經》十誡中說:「不可妄呼聖主你天主的名。」就是說,聖主只有一個,凡人不能假借他的名字傳道。只要抓准了這一條,兇手的立場就完全不成立,「原罪論」也就煙消雲散。Somerset其實已經找到了這個漏洞。在第7天(放晴的星期日),3人在汽車上時,威廉問約翰是否認為自己在替上帝做事,而約翰無法正面回答,只說「上帝的行事是玄妙的」。之前六天陰雨連綿,john所殺之人皆可理解。第七天放晴,本以為故事將走向光明的結局,然而卻是最不可殺之人被殺。John認為替上帝完成的贖罪日卻是以兩條無辜的生命為代價,上帝的存在遭到佈道者不在意的破壞,是john親手擊斃了上帝。正如《黑色追緝令》中殺手一邊背誦聖經一邊殺人,槍響的同時上帝也死去。一切核心都灰飛煙滅,剩下的只有支離破碎的話語和文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