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孔雀--Peacock [2005]

孔雀/Peacock

7.6 / 1,129人    Germany:144分鐘 | China:136分鐘 | 244分鐘 (original length)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李檣
演員: 張靜初 馮礫 呂玉來 劉國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狠狠紅

2006-11-17 03:35:35

煽情背後的偽沉靜


   我相信,《孔雀》一定能成功地煽到一部份人。但遺憾的是,《孔雀》能做到的,似乎僅僅限於煽情,而離顧長衛本想達到的深刻,還距離很遠。
    我們可以去理解一個第一次去拍電影的人選擇這樣一個劇本,因為討巧。無論作家或是導演,他們試圖開始去描繪自己理解的世界,第一次,總是選擇和青春有關的題材。然而為什麼要說青春,時下消費青春這個概念的不僅僅有郭敬明,還有一些似乎站得更高的人。青春這個題材,太容易引發同情,這種同情可以成功地置換成對作品的讚美,而不是因為作品本身的高度,引來關注、思考。
    片子分為3部份,從同一個場景分別引出對姐姐、哥哥、弟弟的描述。姐姐和弟弟都被導演試圖塑造成以個人對抗外在、以理想對抗沉悶、以青春對抗磨折的青春戲樣板人物,其故事的進程也大約遵從固定走向:一開始是鮮活生命,有著斑斕的理想,但生活不平,壓過來不可抵擋的同質化過程,最後屈服、放棄,然後在片子的最後哭。而哥哥由於角色的設定是傻子,所以有倖免去為青春殘酷做代言的機會,很踏實的講故事,曲折處不承擔見證的作用,反而充滿了張力,是片子最好看的部份。
    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創作敘事型作品他必須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要講故事?講怎樣的故事?怎樣講故事?第一個問題的核心在於「主題」,第二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內容」,第三個問題之於電影,核心在於「鏡頭風格」、「敘述進程」。《孔雀》就單段來說,是傳統的、敘述型的,其進程符合時間順序,也就是經驗的、煽情的。但是從整部電影來說,由於導演有著講述「平民史」的野心,所以把時間線索打亂了,但這種打亂並沒有使得人物的性格、遭遇更加獨立、私人化,反而使得在一開始,由於對整個環境缺乏介紹,姐姐這個人物極為讓人費解,沒有做到給觀眾一個可以接受的邏輯。況且,通過對個人的塑造去完成對於年代、生命狀態的表現,導演更是明顯的缺乏掌控能力。大量長鏡頭的運用表明了導演想在自己和作品之間保持一種觀察者、記錄者的距離,但導演的克制態度僅僅表現在使用這麼單調的表現手法上面,內容卻很高燒,充滿了創作者粗暴的臆想和企圖操縱觀眾情緒而不得不依賴的矯情。
    選擇弟弟作為故事的講述人又太文藝了——文藝得可笑。從電影本身來看,看不到弟弟對於生活有何體驗、有何自覺,卻擁有了全能視角。倒敘,回憶,包括「逃離了我出生的城市」、「隱秘的生活」,這樣的台詞,對於一個編劇,其輕浮、散漫、粗糙都不見得創作上下的苦心。
    顧長衛的採訪里說,當電影開始拍,故事開始繼續的時候,故事於是有了自己的生命,它會自行發展。但實際上我們可以在《孔雀》里看到導演是如何扭曲故事本身的發展。哥哥這段故事本身的生命力在最後被導演粗暴的制止纂改了,原本哥哥的性格中的自私、貪婪在結婚之後奇蹟般被溫情、寬容代替了,這只能說是導演降神諭。
    在一片對《孔雀》的褒揚中,唯一名副其實的是對於70年代氛圍的塑造,而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成功喚起人們的懷舊並不能代表在藝術成就上也同樣成功。   舉報
評論